吴浩清
- 作品数:49 被引量:106H指数:6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发性骨髓瘤CD4/CD8比值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CD4/CD8比值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17年4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MM患者资料,选取31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探讨CD4/CD8比值与MM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按NLR中位值将MM患者分为高NLR组和低NLR组,分析NLR与相关临床指标、染色体核型、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M患者CD4+细胞比例[(35.28±6.58)%比(31.85±6.76)%,t=-2.067,P=0.043]、NK细胞绝对值[0.22×109/L(0.13×109/L^0.59×109/L)比0.17×109/L(0.00×109/L^0.42×109/L),Z=-2.614,P=0.009]和CD4/CD8比值[0.97(0.50~2.69)比0.81(0.30~1.28),Z=-2.253,P=0.024]降低,CD8+细胞比例升高[(36.93±7.38)%比(40.50±6.50)%,t=2.074,P=0.042]。MM患者CD4/CD8比值≥0.94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CD4/CD8比值<0.94组[(98.89±21.35)g/L比(80.60±23.23)g/L,t=-2.066,P=0.047]。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M患者NLR增高[1.54(1.10~3.23)比1.95(0.29~12.70),Z=-2.384,P=0.017]。MM患者中,与低NLR(<1.95)组比较,高NLR(≥1.95)组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4.56 mg/L(1.63~12.60 mg/L)比6.17 mg/L(1.58~67.50 mg/L),Z=-2.586,P=0.010]、血清肌酐升高[84.5μmol/L(43.0~376.5μmol/L)比113.0μmol/L(46.5~754.0μmol/L),Z=-3.866,P<0.01];高NLR组男性、β2微球蛋白>5.5 mg/L、血清肌酐>177μmol/L、国际分期系统(ISS)Ⅲ期患者比例均高于低NLR组(均P<0.05);两组染色体核型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NLR组中位OS时间较高NLR组长[30个月(20~40个月)比17个月(7~27个月),χ2=4.519,P=0.034];两组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校正血钙、血清肌酐、乳酸脱氢酶是MM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而NLR不是MM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513)。结论MM患者CD4/CD8比值降低提示存在免疫功能失调。高NLR的MM患者OS时间缩短。
- 邹靖云刘月曹阳邱国强吴浩清王志林谢晓宝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预后
- 体外扩增的脐血细胞移植于BALB/C小鼠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探讨经体外扩增的脐血造血细胞对小鼠造血重建功能的影响 ,寻求脐血用于成人移植的可行方法。方法 将经致死剂量γ射线照射后的BALB/C小鼠 ,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10只。A组 :每只移植 2 .5× 10 6个新鲜脐血细胞 ;B组 :每只分别移植 1.2 5× 10 6个新鲜脐血细胞和 1.2 5×10 6个扩增培养 1周的脐血细胞 ;C组 :每只移植 2 .5× 10 6个扩增培养 1周的脐血细胞 ;D组 :每只仅输注 0 .5ml生理盐水。比较各组造血重建的差别。结果 在脐血细胞移植后第 13d ,A组存活 5只(5 0 % ) ,B组 8只 (80 % ) ,C组 6只 (6 0 % ) ,D组全部死亡。B组小鼠的死亡率最低。脐血细胞移植后 14d ,小鼠的WBC已开始回升 ,B组与C组的恢复明显较A组快 ,P <0 .0 5。结论 混合移植新鲜的和体外培养 1周的脐血造血细胞 ,可能是脐血移植的较好办法。
- 刘琰华铮邱国强谢晓宝曹祥山吴浩清
- 关键词:体外扩增白细胞计数动物试验
- Ph^1染色体的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的诊断及其预后的探讨
- 2006年
- 目的观察Ph1染色体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生物学特征和治疗预后。方法患者骨髓标本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确定其FAB类型;用流式细胞仪对直接免疫荧光标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免疫分型;采用改良的热处理姬姆萨(RH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同时应用RT-PCR检测ABL/BCR融合基因和MDR1耐药基因。治疗采用针对AML、ALL或二者兼顾的方案。结果Ph1染色体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治疗效果差,生存期较短。结论Ph1染色体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具有独特的临床生物学特征。
- 王志林顾伟英邱国强吴浩清
- 关键词:急性双表型白血病
- 脐血细胞成份及造血干/祖细胞的定量研究被引量:6
- 1998年
- 目的:探讨脐全血细胞组成特点,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进行定量测定。方法: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细胞成份,以流式细胞术为基础.应用双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方法,测定造血于/祖细胞的含量。结果:脐血组成细胞的大多数检测指标高于成人外用血。CD34+细胞占1.14±1.12%;CD34+CD38-细胞占CD34+细胞的16%。结论:脐血具有丰富的血细胞及造血于/祖细胞,有造血重建的临床应用潜能。
- 胡嘉波许文荣朱伟顾可梁金蓉珍邱国强吴浩清
- 关键词:脐血造血干细胞细胞成分
- 两种白血病细胞抗原负载DC的体外诱导特异性CTL应答的比较被引量:13
- 2005年
- 目的: 比较树突状细胞(DC)与白血病细胞融合及白血病细胞冻融抗原负载DC两种白血病DC疫苗诱导抗原特异性CTL应答的能力.方法: 采用羟乙基淀粉-Ficoll两步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通过贴壁2 h获得黏附的单核细胞, 用GM-CSF加IL- 4诱导培养5 d收获细胞.将细胞分为4组: A组将K562细胞或原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在500 g/L PEG-100 mL/L DMSO诱导下与DC融合; B组加入相应细胞数量的白血病细胞冻融抗原; C组将K562细胞或CML细胞与DC共培养; D组: 单独DC培养组.融合前以红色荧光染料PKH26标记K562细胞, 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PKH26/FITC-抗HLA-ABC抗体双标细胞并评估融合率.培养的第6天, 加入TNF-α诱导DC成熟, 然后分别与自体T细胞共培养, 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GM-CSF加IL- 4和TNF-α依次诱导成熟的DC具有经典的DC的形态和表型特征, 在PEG-DMSO的介导下, DC与白血病细胞的融合率为(17.33~29.94)%.两种抗原负载方案激活的CTL均对表达K562抗原的细胞具有特异性的细胞毒作用.在效靶比相同时, 融合组诱导CTL的杀伤活性强于冻融抗原致敏DC组.结论: 与冻融抗原致敏的DC相比, DC与白血病细胞融合细胞递呈抗原的效率更高, 体外诱导的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作用更强, 有可能用于白血病的免疫治疗.
- 盛立霞邱国强谢晓宝顾伟英王志林吴浩清
- 关键词:白血病细胞细胞融合冻融抗原特异性CTL
- 辛伐他汀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WT1/hDMP1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辛伐他汀(SV)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株增殖、分化与凋亡的影响,以及肾母细胞瘤(WT1)基因/转录因子人细胞周期调节蛋白依赖性myb样蛋白1(hDMP1)基凶表达变化。方法以不同浓度SV联合ATRA处理NB4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各组细胞分别进行细胞形态观察;四甲基偶氮唑盐(MTr)法观察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测定NB4细胞分化指标CD11b和细胞凋亡指标膜联蛋白(Annexin—V)/碘化丙啶(PI)变化;实时(Real—time)RT—PCR测定WT1/hDMPI基因表达变化。结果15、10、5μmol/LSV单独处理NB4细胞,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抑制率增加(F=7.15,P=0.000),CD11b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F=3.41,P=0.014),Annexin—V表达水平逐渐增高(F=43.38,P=0.000),WT1基因表达水平逐渐降低(F=5.35,P=0.001),同时伴随着hDMP1基因表达水平的增加(F=22.61,P=0.000),其中以15μmol/L SV组NIM细胞变化最明显。15μmol/L SV联合ATRA处理NB4细胞培养72h CD11b(89.46%±9.13%)和hDMP1(626.9±56.9)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TRA(71.27%±7.27%和421.8±38.3)和SV(62.41%±6.37%和241.4±21.9)单药处理(均P〈0.05),两药合用具有明显交互作用(F=4.09,P=0.025和F=29.58,P=0.000)。联合用药对NB4细胞抑制率和Annexin—V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V以剂量依赖方式体外抑制NB4细胞生长,诱导NB4细胞的分化,促进凋亡,降低WT1表达,升高hDMP1表达,提示SV具有协同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潜能。
- 江庭秀顾伟英邱国强陈子兴王志林吴浩清华晓莹贺白吴炜谢晓宝曹祥山
- 关键词:维甲酸辛伐他汀WT1基因
- 强化疗加自体骨髓移植治疗17例恶性肿瘤的体会
- 1992年
- 对17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以化疗为预处理方案的自体骨髓移植。除第1例为全髓冷冻保存外,其余患者的骨髓有核细胞经程控降温后置于-196℃液氮中行深低温冻存。结果:除1位患者于+7天死于急性左心衰外,余16例均获成功。
- 华铮王虹胡曙钱新瑜何建平王琳成也宽吴浩清
- 关键词:强化疗自体骨髓移植骨髓有核细胞深低温冻存急性左心衰
- CD14^+单核细胞系白血病细胞来源树突细胞体外刺激特异抗白血病T细胞应答(英文)被引量:2
- 2005年
- 背景与目的:白血病细胞能在体外分化为树突细胞(dendriticcells,DCs),从而有希望用于白血病的免疫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CD14高表达的单核细胞系白血病(M4、M5)细胞分化而来的DCs体外诱导抗白血病T细胞应答的能力。方法:取5例初诊CD14高表达的M4或M5型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标本,分离单个核细胞(bonemarrowmononuclearcells,BMMNCs),将白血病细胞分为3组:贴壁白血病细胞组、非贴壁白血病细胞组及总白血病细胞组。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比较3组细胞的CD14表达。用含GM-CSF、IL-4和TNF-α或不含细胞因子的培养液培养细胞7~10天后,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及FCM检测细胞表型,鉴定单核白血病细胞来源的DCs(monocyticleukemiacell-deriveddendriticcells,Mo-LDCs);采用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llogeneicmixedlymphocytereaction,Allo-MLR)以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s,CTL)抗白血病细胞毒分析检测Mo-LDCs的免疫功能,染色体核型分析结合异常表面抗原确定Mo-LDCs的白血病来源。结果:3组中贴壁白血病细胞的CD14含量最高,在细胞因子联合诱导下,可分化为大量CD83+成熟DCs。在同一病例的3组细胞以及不同病例的总单核细胞组间,培养前CD14的表达率与诱导后CD83+DCs的产率成正相关(r=0.967,P=0.007)。Mo-LDCs具有典型的成熟DCs的形态及表型特征,在Allo-MLR中能刺激同种T细胞明显增殖,并能刺激扩增特异性抗白血病CTL。同时,Mo-LDCs持续存在所起源白血病的核型异常和异常表达的髓系抗原。结论:在细胞因子组合诱导下,M4、M5亚型AML的CD14+细胞可分化为具有免疫功能的Mo-LDCs,单核系白血病细胞的CD14表达高低可能预示其DCs分化能力。Mo-LDCs具有经典的DCs的表型及功能,还具有白血病的克隆异常,可用于M4、M5患者的免疫治疗。
- 盛立霞谢晓宝邱国强顾伟英王志林吴浩清
- 关键词:树突细胞CD14表达
- 辛伐他汀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SHI-1细胞PI3K/AKT通路的影响
- 2012年
- 本研究探讨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株(SHI-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PI3K/AKT通路变化。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和辛伐他汀处理组(终浓度分别为5、10、15μmol/L),培养24、48、72 h。采用MTT法观察SHI-1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测定SHI-1细胞凋亡指标变化;PCR芯片研究SHI-1细胞PI3K/AKT通路84个特异性基因mRNA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辛伐他汀对SHI-1细胞有明显抑制增殖和促凋亡作用,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性。15μmol/L辛伐他汀处理SHI-1细胞24、48、72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6.82%、47.09%、63.92%,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5.73%、13.25%、15.59%。与对照组相比,15μmol/L辛伐他汀处理SHI-1细胞48 h组中有39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其中26个基因表达下调、13个基因表达上调。结论:辛伐他汀能抑制SHI-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诱导凋亡机制可能与辛伐他汀调节PI3K/AKT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 曾梅顾伟英江庭秀陈子兴邱国强李曼吴浩清王志林谢晓宝曹祥山
- 关键词:辛伐他汀SHI-1细胞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PI3K/AKT通路
-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子遗传学异常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 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分子遗传学异常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7例初诊CLL患者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CC)检测及应用着丝粒探针CSP12(12p11.1~12q11.1)和序列特异性探针D13s25(13q14.3)、ATM(11q22.3)、RBl(13q14)、p53(17p13.1)进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检测.结果 CC检测18.75%患者有核型异常,1例未见核分裂象;I-FISH检测70.6%患者有分子遗传学异常,13q-异常47.1%(RBI缺失23.5%、D13S25缺失29.4%)、+12异常29.4%、p53基因缺失11.8%、ATM缺失5.6%、复杂基凶组异常11.8%.分子遗传学异常与性别、年龄、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及Binet分期尤明显相关性.结论 I-FISH是检测CLL患者基因组异常的有效手段,与CC方法相比可明显提高CLL分子遗传学异常的检出率,分子遗传学异常与临床分期及其他临床指标无明显相关性,对患者预后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 邹昭玲曹祥山王志林邱国强吴浩清
- 关键词:间期荧光原位杂交分子遗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