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天
- 作品数:52 被引量:393H指数:12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皮复位固定技术治疗严重塌陷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近期疗效分析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经皮复位固定技术治疗严重塌陷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近期效果。方法 2016年10月~2018年12月对33例(35侧)跟骨骨折采用经皮推顶复位技术复位距下关节面,恢复跟骨长度、高度和宽度,纠正内外翻畸形,经皮轴向支撑和横向加压螺钉固定骨折。结果手术时间(46. 7±6. 9) min。术后无皮肤坏死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2 h VAS疼痛评分(5. 1±1. 2)分。术前跟骨高度(40. 92±4. 11) mm,显著低于术后(44. 53±3. 53) mm(t=4. 114,P=0. 000);术前跟骨宽度(52. 30±4. 70) mm,显著高于术后(41. 66±2. 96) mm(t=10. 433,P=0. 000);术前跟骨长度(71. 81±6. 76) mm,显著低于术后(81. 86±3. 22) mm(t=8. 120,P=0. 000);术前Biohler角中位数5. 00°(-10. 3°~15. 5°),显著小于术后29. 10°(22. 5°~40. 5°)(Z=-5. 160,P=0. 000);术前Gissane角106. 39°±11. 61°,显著小于术后130. 53°±4. 74°(t=10. 938,P=0. 000)。术后6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踝部功能评分(76. 0±6. 1)分,27侧良(77. 1%),8侧可。结论经皮复位、轴向支撑、横向加压固定技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近期疗效满意。
- 马利杰姚双权吴昊天张学斌
- 关键词:跟骨关节内骨折
- 脊髓内注射不同量液体及不同药物对正常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 2007年
- 目的探寻正常大鼠脊髓实质内注射,液体量大小及药物对脊髓神经功能的影响及适用于脊髓损伤基因治疗的安全注射量。方法采用(4×3)析因实验设计将96只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12组,每组大鼠依分组情况分别于T13椎体水平注射NS或病毒缓冲液或Ad—LacZ(1×10^9pfu/ml)2、4、6、10μl。另取6只成年健康SD大鼠作为手术对照组,只行椎板减压术,不进行微注射。术后不同时间采用BBB评分标准对每组大鼠进行后肢运动功能检查。术后1、2、4周处死大鼠,病理学分析确定有效组织保留率。Ad—LacZ各组切片行X—ga染色,观察重组腺病毒在脊髓中的表达。结果神经功能损伤及组织损伤程度随注射量增大而加重,不同注射液体量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注射药物间进行比较,Ad—LacZ组损伤程度重于NS组及病毒缓冲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NS组与病毒缓冲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Ad—LacZ不同液体量各组均可完成对脊髓灰质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的转染,术后4周阳性细胞数减少。结论脊髓实质内微注射本身就可引起组织损伤及神经功能障碍。重组腺病毒可引起组织的免疫反应,加重脊髓损伤。对于正常大鼠脊髓,4μl的重组腺病毒为相对安全注射量;6μl为临界注射量,应谨慎把握。
- 吴昊天李增炎张英泽刘彦
- 关键词:脊髓损伤基因转移
- 踝部损伤机制与后踝骨折块大小及治疗方法选择的关系被引量:16
- 2011年
- 目的探讨踝部3种损伤中损伤机制与后踝骨折块大小及治疗方法选择的关系。方法测量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233例单纯踝关节骨折(C损伤)、35例后踝骨折线与胫骨骨折线连续损伤(B损伤)、91例后踝骨折线与胫骨骨折线不连续损伤(A损伤)3种损伤中后踝骨块长度占胫骨远端关节面长度的比例,并对3种损伤中存在的后踝骨折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治疗,根据可视化疼痛评估量表(VAS评分)比较后踝骨折治疗效果。结果后踝骨折块长度占胫骨远端关节面长度的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A损伤、B损伤、C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15)%比(30±9)%比(12±10)%,x^2=187.453,P=0.0000]。12个月时58例A损伤、31例B损伤、167例C损伤患者获得随访,后踝骨折固定与未固定患者的VAS评分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损伤机制不同导致后踝骨折块大小及手术治疗原则不同,但后踝骨折块的解剖复位是获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 吴昊天郭智萍郭明珂陈伟张奇侯志勇吴文娟张英泽
- 关键词:胫骨骨折踝关节
- 胫骨下1/3螺旋骨折与踝关节损伤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5
- 2007年
- 张英泽侯志勇张奇吴文娟吴昊天赵海涛
- 关键词:胫骨骨折踝关节踝损伤
- 胸椎骨折前路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处理被引量:2
- 2012年
- 胸椎骨折是常见的高能量损伤。经胸入路能对胸椎前部提供宽广显露,但前路手术复杂、损伤较大,其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收集我院2001至2009年行胸椎前路手术的2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 李常伟任栋王鹏程吴昊天
- 关键词:骨折胸椎前路手术并发症
- 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39
- 2008年
- 目的探讨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调查1685例成人胫腓骨骨干骨折,对其性别、年龄构成、骨折类型等情况进行分析,并对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这种有规律的特殊类型骨折的致伤原因、损伤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胫腓骨骨干骨折病人男女比例4.5:1,31—4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占26.0%,A型骨折居多,占57.7%。胫骨螺旋形骨折病人男女比例3.0:1,41—50岁年龄层人数最多,占32.6%。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占胫骨螺旋形骨折的9.7%(28/288),占全部胫腓骨骨干骨折的1.7%(28/1685),男女比例6.0:1(24/4),41—50岁年龄层人数最多,占50%(9/18),放射科漏诊率67.9%(19/28),临床骨科医师漏诊率53.6%(15/28)。结论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骨折,发生率较高。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是低能量损伤所致而非医源性损伤。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漏诊率高,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 吴昊天侯志勇张奇赵海涛陈伟吴文娟薛鹏潘进社张英泽
- 关键词:胫骨骨折踝关节流行病学研究
- 肢体动脉编码和损伤分型系统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研究血管编码和损伤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借鉴AO骨折编码和分型的方法来研究全身主要血管的编码和血管损伤的分型,结合动脉主要分支发出的位置分为近、中、远三段。在此基础上加入动脉损伤严重程度分级,用以指导临床血管损伤的治疗。结果将全身的丰要动脉和血管损伤的严重稚度用数字和字母进行了编码和分型。结论此血管编码分型系统能够比较明确地表示血管损伤部化及类型,方便科学统计和流行病学调查,便于掌握,有利于指导治疗。
- 张英泽郭明珂马利杰陈伟秦迪郑占乐刘建宁吴文娟吴昊天
- 关键词:血管
- 改良Allis法治疗合并PipkinⅠ、Ⅱ型骨折的髋关节后脱位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改良Allis法治疗合并PipkinⅠ、Ⅱ型骨折的髋关节后脱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98例合并PipkinⅠ、Ⅱ型骨折的髋关节后脱位病例,统计Allis法闭合复位成功率作为对照组。前瞻性研究36例确诊为合并PipkinⅠ、Ⅱ型骨折的髋关节后脱位病例,作为研究组。研究组应用Allis法和改良Allis法闭合复位,统计复位成功率,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种复位方法成功率。通过影像学分析部分病例Allis法复位困难的原因。结果对照组98例,其中32例未能成功闭合复位,手法复位成功率67.3%。研究组36例,传统Allis法复位成功率69.4%,加用改良A11is法复位,成功率97.2%。影像学分析显示,Allis法复位成功组股骨头骨缺失小于Allis法复位失败组。结论对于复位困难的合并PipkinⅠ、Ⅱ型骨折的髋关节后脱位,改良Allis法可以满意复位。
- 马利杰吴昊天侯志勇李增炎李衡
- 关键词:髋关节脱位股骨头骨折
- 持续脊髓压迫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探讨组织压迫时间与脊髓损伤程度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20只犬随机分为两组,应用水囊压迫造成脊髓损伤,分别压迫30min和180min。在压迫期间和去除压迫后不同时间监测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SEP)和脊髓灰质血流量。去除压迫后不同时间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价,去除压迫后28天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脊髓压迫期间SSEP波幅迅速下降并消失。30min组去除压迫后SSEP波幅缓慢恢复,180min组始终无恢复(P<0.05)。加压后两组血流量迅速下降,去除压迫即刻两组血流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后肢运动功能检查30min组恢复较快,180min组较慢(P<0.05)。180min组较30min组组织损伤重(P<0.05)。结论:脊髓压迫时间越长组织破坏程度越重,神经功能恢复时间越长,效果越差。脊髓受压后尽早行减压术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 吴昊天张英泽李增炎王鹏程吴月欣
- 关键词:神经功能恢复脊髓损伤
- 第1跖骨籽骨脱位与外翻的相关性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探讨第1跖骨籽骨系统在母外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正常足100只,母外翻足82只,拍摄负重位足部X线片,测量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first interm etatarsal an-gle,IMA),籽骨到第2跖骨轴线的距离,第2跖骨的长度,分析籽骨脱位与母外翻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足和母外翻足籽骨与第2跖骨轴线的距离与第2跖骨长度的比值分别为0.35±0.02,0.39±0.03(P>0.05),正常足籽骨位置不同分级之间与HVA和IMA无明显相关性,在母外翻足中籽骨脱位与HVA、IMA明显相关。[结论]第1跖骨籽骨系统在母外翻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行母外翻矫正术时应注意籽骨系统的矫正。
- 宋朝晖张英泽韩长伶张奉琪吴昊天赵立力姚双权韩久卉
- 关键词:拇外翻籽骨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