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向远
- 作品数:11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乡市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玉米株型性状和籽粒脱水速率及育性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玉米的株型性状、籽粒脱水速率和育性都是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因素.采用以籽粒脱水速率快的玉米自交系PH6WC和籽粒脱水速率慢但育性好的郑58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对该RIL群体的株型性状、籽粒脱水速率和育性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株型各性状与籽粒脱水速率均不相关,株高、雄穗分枝数、穗上叶叶夹角与育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 进茜宁王浩王园园吴向远吴向远周岩
- 关键词:玉米株型育性
-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基因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2年
-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饲两用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提供工业能源等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细胞质雄性不育是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生物学现象,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可以分为T型、C型与S型3种类型。不育基因来源于线粒体基因重排形成嵌合基因,新形成的嵌合基因对花药中小孢子的发育产生危害导致败育的发生。恢复基因的存在可以消除不育基因的危害,使小孢子正常生长。由于不育基因为线粒体基因,恢复基因为细胞核基因,对细胞质不育与恢复机理的研究同样是探究质-核互作关系的桥梁。同时对雄性不育系的利用是玉米利用杂种优势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玉米生产上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对于作物杂种优势的利用、杂交种的制种都有重要意义,不但能够解放劳动力降低制种成本,而且提高了制种纯度增加产量。对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类、特征及近年来发现的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与育性恢复基因进行概述,并探讨了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与发展前景,以其为细胞质雄性不育在生产上的推广利用提供参考。
- 张怀胜张晓祥王平喜进茜宁吴向远
- 关键词: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不育系恢复基因
- 14个玉米品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被引量:10
- 2021年
- 为探究玉米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关系,对14个玉米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14个玉米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穗粗﹥行粒数﹥穗位叶叶长﹥茎粗﹥穗长﹥穗位高﹥雄穗分枝数﹥穗位叶叶宽﹥雄穗主轴长﹥穗上叶叶夹角>株高>穗位叶叶面积>穗行数>秃尖长.对各玉米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联度分析表明,各玉米品系的穗长与行粒数、穗位叶叶面积与穗位叶叶宽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因此,在玉米育种实践过程中,宜选择果穗较粗、行粒数较多、穗位叶较长、茎秆粗壮的玉米品系.
- 王平喜进茜宁吴向远吴向远汪亮陈士林
- 关键词:玉米品系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 玉米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方法被引量:11
- 2012年
- 探讨了用NaOH裂解法从玉米单子粒胚乳中和用十二烷基肌氨酸钠法从玉米叶片中快速提取基因组DNA的方法,分析了2种方法提取的基因组DNA的效果及应用价值.结果表明,虽然得到的DNA质量基本一致,都可用于玉米品种纯度检验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但优化的、从叶片中快速提取的基因组DNA可长期保存,并用于多种后续序列分析工作.
- 吴向远丁冬宋桂良付志远
- 关键词:玉米DNA快速提取分子标记
- 密植对百玉393的单株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为研究密植对百玉393的单株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设计6个密植条件,以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单株产量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分析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升高,百玉393的单株产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5500株/667 m^(2)条件下的单株产量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百玉393在不同密植条件下的单株产量与穗长、行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穗粗与穗长、行粒数均呈显著正相关;穗长与行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方差分析表明,穗长和行粒数在各密度间的差异均显著,秃尖长、穗粗和穗行数在各密度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多重比较表明,种植密度在4000、4500株/667 m^(2)的穗长与其它密植条件下的穗长有显著差异,5000、5500株/667 m^(2)的穗长与6000、6500株/667 m^(2)的穗长有显著差异,其它密度下的穗长无显著差异;种植密度在4000、4500株/667 m^(2)下的穗粗与6500株/667 m^(2)的穗粗有显著差异,其它密植条件下的穗粗均无显著差异;种植密度在4000株/667 m^(2)的行粒数与5500、6000、6500株/667 m^(2)的行粒数有显著差异,4500株/667 m^(2)的行粒数与6000、6500株/667 m^(2)的行粒数有显著差异,其它密度下的行粒数均无显著差异;各密植条件下的秃尖长和穗行数均无显著差异.
- 王平喜进茜宁吴向远吴向远陈辉陈士林
-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单株产量农艺性状
- 玉米叶片衰老的转录组及miRNA调控机制解析
- 叶片早衰不仅导致玉米植株光合效率降低,光合产物减少,还能够显著的影响叶片发育后期营养元素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和贮藏器官中的转运,严重影响优良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使传统的育种策略与分子水平研究结果...
- 吴向远
- 关键词:玉米叶片衰老转录组MIRNA
- 种植密度对百玉9337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为探究种植密度对百玉9337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设五个种植密度,对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单株产量等性状进行研究.统计分析表明,百玉9337在不同密度下秃尖长的变异系数最大,而穗行数的变异系数最小.方差分析表明,穗长、秃尖长和穗粗在各密度间的差异显著,穗行数和行粒数在各密度间的差异不显著.多重比较表明,种植密度在4000株/667 m^(2)下的穗长与5000、6000株/667 m^(2)的穗长有显著差异,在4500株/667 m^(2)下的穗长与5000株/667 m^(2)的穗长有显著差异,其它密度下的穗长均无显著差异;种植密度在6000株/667 m^(2)下的秃尖长与其它密度下的秃尖长均有显著差异,其它密度下的秃尖长均无显著差异;种植密度在4000株/667 m^(2)下的穗粗与4500、5000、6000株/667 m^(2)的穗粗有显著差异,在5500株/667 m^(2)下的穗粗与4500、6000株/667 m^(2)的穗粗有显著差异,在4500株/667 m^(2)下的穗粗与5000、6000株/667 m^(2)的穗粗有显著差异,其它密度下的穗粗均无显著差异;5个种植密度下的穗行数均无显著差异;种植密度在4500株/667 m^(2)下的行粒数与6000株/667 m^(2)的行粒数有显著差异,其它密度下的行粒数均无显著差异.
- 王平喜吴向远进茜宁张晋玉蒋志豪陈士林
-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农艺性状
- 玉米衰老相关基因在2个杂交种及其亲本中的表达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以玉米杂交种先玉335和郑单958及其亲本为材料,分析了叶片和子粒在授粉后不同时期衰老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个叶绿体绿色保持基因SGR1和SGR2在杂交种先玉335和郑单958及其亲本穗三叶中的表达随着授粉后时间的延长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先玉335的基因表达量要高于郑单958。叶片衰老诱导基因SAP1在叶片发育过程中上调表达,SAP2则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以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子粒为材料,分析了子粒发育中衰老相关基因SAG1,SAG2和SAG3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SAG1基因的表达水平随着子粒的发育而降低,而SAG2和SAG3基因则在子粒的成熟过程中表达量呈现上升的趋势。
- 孙高阳吴向远叶琳琳孟淑君阎鹏帅汤继华郭战勇
- 关键词:玉米衰老持绿性
- 玉米单穗粒质量的遗传模型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为了探究玉米单穗粒质量的遗传规律,为选育高产玉米新品种提供参考,以3个玉米组合(组合I:B53/PH6WC;组合Ⅱ:B53/H58;组合Ⅲ:2394/PH6WC)的六世代群体为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的方法,对玉米单穗粒质量的遗传特性进行剖析.结果表明:组合I符合D2模型(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并且在F2世代选择效率最高;组合Ⅱ符合E1模型(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对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在不同的分离世代检测到的基因特征差异很大;组合Ⅲ符合E0模型(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世代的平均主基因遗传率为52.8%,在F2世代选择效率最高.
- 进茜宁张怀胜张怀胜吴向远王铁固
- 关键词:玉米主基因+多基因
- 玉米衰老相关基因的筛选与表达分析
- 作物的衰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由大量衰老相关基因(senescence-associated genes,SAGs)参与调节和控制的过程。衰老发生的早晚及持续时间与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密切相关。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饲两用作物之...
- 吴向远
- 关键词:玉米叶片衰老荧光定量基因表达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