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建明
- 作品数:46 被引量:92H指数:6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卫生厅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哲学宗教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小提琴训练对随意运动脑区激活的影响
- 2008年
- 目的观察小提琴练习者和普通被试在运动准备和执行阶段脑激活的差异。方法利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研究8名被试(其中1名小提琴练习者)在执行运动准备和执行任务时大脑皮层激活情况。利用AFNI软件生成激活图和时间反应曲线。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练习者和普通被试的激活体积。结果所有被试准备和执行时运动区激活。练习者激活体积和激活强度较普通被试少,且左侧化更明显。结论小提琴练习者与普通被试执行相同的运动任务时,脑区激活存在差异。
- 邓翌超华建明蒋飚祝一虹
- 关键词:功能磁共振成像
- 低剂量颞骨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0
- 2006年
- 目的探讨颞骨高分辨率CT扫描时降低扫描mA值对其图像质量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颞骨高分辨率冠状面CT扫描患者根据扫描mA值设置分为100和50组。全部图像行高分辨率骨密度算法重组,并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重建轴面图像,得到两组不同mA值的直接扫描冠状面图像和与之对应的两组通过重建的轴面图像。分别评价不同扫描mA时直接冠状面及重建轴面图像质量。结果当扫描mA值由100减至50时单次扫描加权CT剂量指数量(CTDIw)值由42·00mGy下降至21·00mGy,下降幅度达50·0%。而直接扫描冠状面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P>0·05);并且颞骨低剂量高分辨率CT能基本达到图像各向同性,经(MPR)重建的轴面图像能较好地显示颞骨细小解剖结构,保证病灶检出率。结论降低扫描mA值和利用MPR重建图像来替代颞骨其他方位的直接扫描都大大减少了患者的辐射剂量,50mA的颞骨CT扫描能够提供较好诊断质量的影像信息。
- 华建明陈根松章伟敏
- 关键词:颞骨低剂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脑白质高信号中微循环改变的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研究
- 目的:本文拟采用IVIM技术研究白质高信号微循环和微结构改变. 方法:32例白质高信号患者入组本研究.研究比较了白质高信号区域(包含室周白质高信号periventricularWMHs,PWMHs和深部白质高信号deep...
- 孙建忠华建明丁文洪揭丽勇
- 关键词:弥散灌注
- CT辐射对照射器官损伤的实验研究
- 前言CT检查在医疗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几乎所有的人在一生中做过一次或多次CT检查,甚至有时一天或几天内就接受多次CT扫描。然而CT对人体的辐射作用也是众所周知的,而且,与普通X线相比,检查同一部位CT辐射剂量常常是普...
- 余日胜陈丽荣章伟敏丁文洪华建明程莉芬孙建忠
- 关键词:肝组织病理器官损伤阳性表达
- 文献传递
- MRI在血管球瘤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 探讨MRI作为诊断血管球瘤的常规辅助检查的必要性.方法 2013年11月至2014年7月收治7例手部血管球瘤患者,均有典型临床症状,术前行X线片检查和(或)MRI检查,手术切除肿瘤且术后病理均确诊为血管球瘤.对病例术前检查进行分析,并检索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回顾性研究.结果 7例患者中,2例术前只行X线片检查,未发现病灶;3例行X线片和MRI检查,X线片均未显示明显异常,而MRI于T1、T2加权像上提示血管球瘤特征,注入钆对比剂后,病灶明显强化;2例只行MRI检查,显示血管球瘤MRI影像特征.结论 对于有典型临床症状的血管球瘤患者,MRI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辅助检查,且应作为常规检查以提高血管球瘤的诊断率.
- 施宜均华建明马奇胡学庆
- 关键词:血管球瘤磁共振成像
- 磁共振植入物准入与扫描再认识
- 目的:探讨现阶段各类植入物MR扫描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支架、人工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钛板、弹簧圈、动脉瘤夹以及起搏器/功能泵等各类植入物的性状进行罗列分析,并对其MR扫描的安全性及植入部位磁共振图...
- 华建明蔡劲松
- 关键词:植入物磁共振
- 大鼠尾椎间盘退变模型的MRI表现与病理学分级的实验研究
- 目的:通过大鼠尾椎间盘退行性变(IDD)模型的建立,探寻退变椎间盘MRI信号强度与组织病理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GE SIGNA EXICITE 3.0T超导MRI仪,配置专用动物线圈,对对照组大鼠尾椎间盘和ID...
- 华建明梁成振王海军
- 关键词:MRI信号强度椎间盘退变病理学分级
- 文献传递
- 高曝光剂量CT辐射致家兔肝组织发生病理变化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腹部模式常规和非常规扫描次数。高曝光剂量的CT扫描对家兔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6只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1)高曝光剂量CT扫描组36只:分两大亚组,每组18只,进一步分6个小组,每小组3只。采用高曝光剂量(约为常规2倍曝光剂量)的腹部CT扫描模式.对大白兔进行全身扫描。①腹部模式一次性扫描组(以下简称一次性扫描组):CT以2.5mm层厚分别连续扫描3、6、9、12、15、18次,48h后剖杀;②腹部模式重复扫描组(以下简称重复扫描组):CT以5mm层厚分别连续扫描2、4、6、8、10、12次,24h后重复上述扫描,24h后剖杀。(2)常规CT扫描组:5只,采用常规次数和曝光剂量对大白兔进行全身扫描,48h后剖杀。(3)正常对照组:5只。所有实验动物取肝组织作病理检查和凋亡相关基因Cpp32、Bax蛋白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1)高曝光剂量CT扫描组光镜病理结果:①一次性扫描组连续扫描6次时出现轻微肝损伤;连续6~18次扫描后,肝细胞逐渐由轻微或局限性浊肿变为弥漫性浊肿、水样变性或脂肪变性、肝窦狭窄或闭塞、点状肝细胞坏死和局部肝出血。②重复扫描组共8次扫描时出现轻微肝损伤;8~24次扫描后,肝细胞逐渐由轻微到弥漫性浊肿、水样变性,近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散在性核固缩改变。免疫组化结果:①一次性扫描组部分肝组织对Bax、Cpp32呈阳性表达,而且随着扫描次数的增加,其阳性表达也多更高,肝细胞的凋亡程度也随之加重。②重复扫描组各小组扫描肝组织Bax和cpp32均出现阳性表达,其阳性表达程度与扫描次数无明显相关性。(2)常规CT扫描组:实验肝组织光镜下无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Bax、Cpp32呈阴性表达。结论常规肝脏CT扫描是非常安全的:但在非常规扫描次数和高曝光剂量下,CT辐射可能会引起家兔急性肝组织的异常病理变化。
- 余日胜陈丽荣章伟敏丁文洪华建明程莉芬孙建忠
- 关键词:肝脏
- CT辐射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实验研究
- 前言众所周知,外周血白细胞对X线辐射是非常敏感的。很低的X线剂量并可使外周血白细胞造成损伤。曾有报道,100rad以下X线对人体辐射造成急性淋巴细胞数量的明显下降。0~3 Gy X线照射下出现外周血白细胞凋亡水平的改变。...
- 余日胜徐秀芳章伟敏丁文洪华建明程莉芬孙建忠许凯声
- 关键词:白细胞总数尿路成像淋巴细胞
- 文献传递
- 多模式MR在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溶栓治疗中指导作用研究
- 目的:拟研究多模式MRI指导下延长溶栓治疗时间窗(9小时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研究MRI各项参数预测血管再通、血流再灌注、溶栓后出血以及临床神经功能改善的能力,可望明确临床多模式MRI指导脑梗死溶栓的可行性,并形成合理...
- 孙建忠揭丽勇丁文洪华建明章伟敏蒋伟军徐晓虹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溶栓治疗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