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明
- 作品数:74 被引量:353H指数:10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中美经贸摩擦的成因与对策:基于贸易预期理论的视角被引量:7
- 2019年
- 在贸易关系中,一国的贸易预期会直接影响其对他国的贸易政策。当一国对未来贸易环境持正面预期时,会倾向于与当前的贸易伙伴维持和平相处状态;反之,当其对未来贸易环境持负面预期时,就可能主动挑起贸易争端。对华贸易的负面预期是美国挑起中美贸易争端的主要动因,这一负面预期的产生是内生因素和外在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贸易逆差扩大、美国的保守主义氛围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中国体制的认知偏差是导致美国对华贸易负面预期的内生因素。东南亚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和朝鲜问题则作为外在因素加剧了美国对华贸易负面预期。经贸摩擦破坏了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和规则,最终结果将是两败俱伤,中国应力求通过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积极引导美国形成对华贸易的正面预期,避免“两伤”局面的出现。
- 李波刘昌明
- 关键词:经贸摩擦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外交话语到外交话语权被引量:28
- 2019年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系统性总结和升华,其"发展导向"与"多元包容"特征推动着中国国际话语空间的拓展,而提出的源发性观点与引领型概念也有助于改善中国国际话语不足的状态。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话语在对外传播与外交实践中也面临着话语表达强度与国际话语传播效果不匹配、话语表达导向与话语认知结果存在偏差、中国学者在国际平台话语不足等困境。对此,中国需要通过理性认知西方国家话语反制的必然性、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话语内涵进一步具体化、加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术建构等路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外交话语向外交话语权的转化。
- 刘昌明杨慧
- 关键词:外交话语
-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反响与应对策略被引量:15
- 2015年
- "一带一路"是快速发展的中国在与国际体系互动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后的战略选择。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力图将自身的经济实力转变成国际影响力,争取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大的话语权,积极构建负责任大国及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一带一路"战略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基于各种不同的反应,中国应该在风险评估和正确认识资本竞争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本国立场,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之策。
- 刘昌明孙云飞
- 关键词:一带一路
- 世纪之交美国的“新经济”走势被引量:2
- 1999年
- 美国经济自1990~1991年短暂萧条后,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时期,尤其从1996年起,其经济增长更为强劲。对此,美国决策部门及经济学术界都以“新经济”一词来表明其国家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美国“新经济”发展的特征关于美国“新经济”的概念,...
- 刘昌明
- 关键词:美国经济克林顿政府失业率通货膨胀率
- 世纪之交的美国对朝政策及美朝关系走向被引量:3
- 2000年
- 冷战结束后 ,美国从其国家安全战略需要及地缘政治等因素出发 ,欲将朝鲜纳入自己的战略轨道 ,因而对朝调整外交政策 ,实施以“全面接触”为主流、以“遏制”“威胁”为辅助手段的“两手”政策。美国对朝外交政策的实施 ,使美朝关系在 90年代末出现了缓和的趋向 ,尽管仍存在驻韩美军、朝鲜核发展等问题 ,但美朝关系缓和的势头已不可逆转。
- 刘昌明
- 关键词:美朝关系
- 论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政治认同的新趋向被引量:10
- 2005年
- 政治认同是政治统治合法性的理念基础,对于维持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迅猛推进的当代全球化不,断改变着发展中国家人们的政治思维方式,瓦解着传统的社会基础,导致许多国家政治认同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这就需要在发展统一政治文化的基础上,以民族主义为其价值内核,重构政治认同,以保持国家的政治稳定。
- 刘昌明
- 关键词:政治认同
-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东亚国家间信任建构:理论框架与现实路径被引量:10
- 2016年
- 信任是影响国家间互动的重要变量,20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学把信任问题的研究从国内社会层面扩展到国际社会,开始探讨国家间的信任建构问题,信任由此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从广义的信任概念出发,分析国家间信任的内涵、结构、条件和路径,构建国家间信任的理论模型,并以此为框架评估当前东亚国家间的信任状况,探讨东亚地区互信建构应遵循的现实路径。
- 刘昌明杨慧
- 关键词:社会网络国家间信任
- 地区主义与东亚秩序的转型趋向被引量:11
- 2007年
- 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主义的兴起已成为推动该地区秩序重构和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在地区主义的影响下,东亚的内聚力和地区性不断增强、共同理念和地区规范逐渐形成,新的权力结构开始确立,这些因素不断解构着美国主导的"轴心—轮辐式"东亚霸权秩序,并使之呈现出向地区整合背景下"多元共同合作"秩序转变的发展态势。
- 刘昌明李昕蕾
- 关键词:地区主义地区秩序
- 重新思考全球治理:一项知识考古学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知识考古学是一种考察知识如何生成的方法论,核心是“权力即知识”。运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重新思考全球治理,不仅是因为全球治理概念重要,更是因为该方法注重知识与权力、话语与政治的关联,适用于追溯全球治理的概念建构与知识生产的整个过程。从知识考古学出发,全球治理的历史形态经历了从自由国际主义到国家垄断主义,再到企业自由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全球治理模式的变迁,是不同主导力量统治世界的一种秩序或者观念。尤其是在新自由主义全球治理时期,作为学术概念的全球治理与新自由主义力量之间进行了深刻互动,全球治理的知识体系甚至是受新自由主义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所主导的。在国际体系权力转移与话语变革的背景下,治理尤其是全球治理也需要包容和吸纳非西方国家的观念。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世界为全球治理的知识生产与话语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全球治理本身也正在走向多元化。
- 刘昌明山秀蕾
- 关键词:全球治理知识考古学权力知识中国学派
- 全球化的新部落主义转向:特征、动因及影响
- 2023年
- 20世纪后期兴起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不但加速了商品、资本、技术和人员等要素的跨国性、全球性流动,而且推动着人类社会向着世界经济政治关系一体化的格局演进。但是,全球化并不总是单向线性地发展,从其诞生以来,全球化就是一个包含集中化与分散化两种对立趋势的矛盾统一体。当前,全球化就处于这样一种分化、裂解的低谷态势。这首先表现在世界经济领域,一些国家基于地理因素、经济利益和文化相近等原因而结成“区块”。
- 刘昌明赵敏
- 关键词:矛盾统一体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跨国性地理因素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