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必好
-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 “中国道路”自信问题的若干空间哲学思考被引量:8
- 2017年
- 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作为一个实践问题发轫于晚年马克思和第二国际对资本主义的外围空间(非西方的、非资本主义世界)的关注上。从空间化视角阐扬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路,有利于开拓与深化当前的"中国道路"问题研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就是一个空间重构创新的过程,即从地域性的不平衡发展到全球性的新文明空间;中国发展道路不仅为中国新发展空间构建创设了新的历史机遇,而且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了新的、可能的文明发展空间。
- 刘怀玉刘必好
-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
-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
- 2000年
- 马克思晚年提出了东方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即著名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邓小平理论,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角度,对实现了社会制度“跨越之后”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思考,并付诸实践,实现了全新的科学发展。
- 蒋爱华刘必好
- 关键词:东方社会理论
- 中国新发展空间辩证法的历史反思与当代建构被引量:8
- 2017年
- 没有空间地理感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抽象空洞的,没有历史方向感的空间哲学是神秘的。从广义的历史辩证法来讲,人类的文明发展就是一个空间不断提升与转换的过程,因而空间历史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在场的基本路径之一。从狭义的历史辩证法来讲,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既是空间重构创新的过程,也是突破西方自由主义空间控制的过程;"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为中国新发展空间构建创设了新的历史机遇,而且有望在全世界探索新的文明发展空间类型。
- 刘怀玉刘必好
-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 历史与现状:两种维度中的经济人——兼论经济伦理研究对经济人假说的超越被引量:1
- 2004年
- 从历史与现状两种维度考量经济人假说这一传统命题 ,可以发现 ,其“自利”和“理性”具有不可检验性和非现实性。超越这一假说 ,必须摆脱主流经济学对伦理学的回避 ,着眼于学科间的横向综合 ,重建经济学理论基础。经济伦理研究这一新的视域 ,对于开拓经济学新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蒋爱华刘必好
- 关键词:经济人自利经济伦理
- 生产方式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批判逻辑——对詹姆逊的一种理解
- 作为晚期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将马克思生产方式的理论构架运用于资本主义的新时代分析之中。他既不像后马克思主义那样割裂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也不是如正统马克思主义那样乏味地宣称经济决定论,而是力图构建一种足够灵活的理论,以搭起两...
- 刘必好
-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资本主义文化批判
- 认知图绘:生产方式理论乌托邦式激活被引量:1
- 2017年
- 詹姆逊通过社会总体性思想,运用认知图绘的概念从空间化的角度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从而在当代资本主义语境中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的诉求。由于舍弃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批判线索,这种试图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诉求最终难脱美学乌托邦的想象。
- 刘必好
- 关键词:乌托邦
- 是生存实践论还是科学方法论——关于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特质的思考被引量:3
- 2006年
-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特质,这是一个基本但又存在分歧的理论问题。生存实践论以生存论为本体论的基础,既没能区分马克思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的基本旨趣的差异,也没能厘清马克思哲学发展过程中逻辑的转换,因而不能认识到马克思哲学的特质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这种科学的方法论包括具有递进关系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层面。
- 刘必好
-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科学方法论
- 马克思新哲学革命的初始理论形态及其经济学局限
- 2005年
-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 ,也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过程。马克思在第二次经济学研究中 ,确立了物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起点。以此为基础 ,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开启了作为新世界观的历史科学视野 ,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一般逻辑的转换。但由于经济学研究的滞后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尚未展开 ,因而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缺乏新的理论支点 ,人本主义逻辑的“空骨架”还会偶尔显灵。马克思的科学历史观的完全创立 。
- 刘必好刘怀玉
- 关键词:社会关系交往关系《德意志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