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双庆

作品数:15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5篇毒力
  • 5篇毒力因子
  • 3篇单胞菌
  • 3篇心血管
  • 3篇心血管疾病
  • 3篇血管
  • 3篇血管疾病
  • 3篇血脂
  • 3篇遗传谱系
  • 3篇铜绿
  • 3篇铜绿假单胞
  • 3篇铜绿假单胞菌
  • 3篇空腹
  • 3篇空腹血
  • 3篇空腹血脂
  • 3篇假单胞菌
  • 2篇生物膜
  • 2篇生物膜形成
  • 2篇群体感应系统
  • 2篇膜形成

机构

  • 15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人民武装...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刘双庆
  • 9篇魏殿军
  • 7篇曹阳
  • 5篇宁莉
  • 3篇武大伟
  • 3篇李立艳
  • 3篇李琬琛
  • 2篇卡马尔
  • 2篇陈妍妍
  • 2篇李娟
  • 1篇陈薇
  • 1篇赵妍
  • 1篇康莉
  • 1篇宋林
  • 1篇陈兵
  • 1篇李真玉
  • 1篇宋巍

传媒

  • 2篇天津医药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内分泌外...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 1篇中华细胞与干...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5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遗传谱系肠外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检测
目的:   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xPEC)是引起泌尿系感染的最主要致病菌,同时也是引起新生儿脑膜炎和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也可以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等多种疾病。与致腹泻性大肠埃希菌不同的是ExPEC的致病机制...
刘双庆
关键词:毒力因子致病机制
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红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抑制、清除作用及作用机制探讨
目的 探讨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红霉素在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方法 (1)通过96孔板结晶紫染色的方法,定量分析药物对铜...
李琬琛魏殿军李立艳曹阳宋林刘双庆
天津地区儿童空腹与非空腹血脂水平比较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比较天津地区儿童空腹血脂与非空腹血脂的差异,探讨在儿童人群中进行非空腹血脂检测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住院患儿223例,分别采集空腹和餐后1~6h血液样本,进行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检测,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进行比较,统计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与空腹血脂比较,非空腹TC升高0.02mmol/L,TG升高0.01mmol/L,HDL—C升高0.03mmol/L,LDL-C降低0.01mmol/L,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变化。其中仅HDL—C非空腹检测与空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70,P<0.05),所有指标的差异变化率<3%。按照血脂异常分组比较结果显示,高TC血症(0.72mmol/L,Z=-2.551,P=0.011)、高TG血症(0.73mmol/L,Z=-3.846,P<0.001)、低HDL—C血症(-0.04mmoL/L,Z=-8.625,P<0.001)和正常水平HDL—C(0.1mmol/L,Z=-5.402,P<0.001),非空腹血脂与空腹血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天津地区儿童血脂谱在空腹与非空腹状态下检测改变较小,在儿童中进行血脂检测不必禁食,可在正常饮食情况下任何合适时间点进行取血检测。
刘双庆宁莉武大伟王玉亮
关键词:血脂心血管疾病儿童
不同遗传谱系肠外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检测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通过检测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xPEC)30种毒力因子了解其基因的检出情况及遗传谱系分型情况,并初步探讨两者关系,探究ExPEC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210株分离自血液、尿液及其他部位的菌株参与研究,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临床分离菌株毒力因子基因的存在情况并进行遗传谱系分型,比较菌株遗传谱系分型各组间毒力因子基因的检出情况是否有差异。结果ExPEC中毒力基因fimH,fyuA、traT、iutA、kpsMTⅡ、PAI,的检出率较高;遗传谱系分型表明4组百分比分别为24%、11%、29%和36%。在各组之间进行毒力因子基因检出情况比较显示,毒力因子中有8种仅与B2组联系密切,4种仅与D组联系密切,6种与B2组和D组均有关。结论ExPEC遗传潜系分型主要属于B2组和D组,ExPEC毒力因子基因检出情况与菌株遗传谱系分型关系密切。
刘双庆曹阳卡马尔魏殿军
关键词:毒力因子
2型糖尿病患者非空腹血脂检测的临床研究
2021年
目的探讨非空腹血脂检测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中开展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月4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426名T2DM患者,分别采集患者的空腹和非空腹状态下血液样本,同时测定血浆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自身对照法进行比较,两次检测的结果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法进行对比。结果与空腹下检测结果相比,非空腹TG升高0.25 mmol/L(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升高0.17 mmol/L(4.5%),HDL-C升高0.08 mmol/L(5.75%),LDL-C降低0.05 mmol/L(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TG外,非空腹TC、HDL-C、LDL-C与空腹状态相比变化微小,可代替空腹血脂检测作为T2DM患者血脂谱的检测方法。
武大伟刘双庆宁莉
关键词:糖尿病血脂心血管疾病
基于生物信息学在单细胞维度解析人胚胎早期发育阶段造血系统的发生及其调控机制
2022年
目的解析人胚胎早期发育阶段造血系统的异质性及其潜在调控机制。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早期人胚胎样本来源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包括复杂数据的降维分析、不同细胞亚群的鉴定及其相关性、非造血细胞对造血系统的潜在调控作用以及造血系统本身的发育路径和调控机制的解析;数据可视化由R编程语言、多种R包和Python包完成。结果人早期发育阶段存在多种细胞类型,并且早在卡内基分期(CS)7阶段就已经产生了造血系统;其他细胞类型可通过受配体的介导发挥对造血系统的潜在调控作用;造血的发生伴随着内皮细胞特征的弱化及各种特征性血细胞功能的增强;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揭示了人胚胎发育早期造血系统的异质性,并鉴定出多种可能对特定细胞类型发挥作用的调控因子。结论人胚胎早期发育阶段的造血系统存在异质性,造血系统的发生可能受到其他细胞类型的调控,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在人胚胎发育早期已经存在对特定谱系具有特定功能的调控因子。
朱瑶瑶刘双庆刘晓礼宁莉
关键词:造血系统生物信息学造血调控
铜绿假单胞菌lasI/lasR群体感应系统与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多糖合成相关基因,lasI/lasR群体感应系统及鼠李糖脂转移酶合成相关基因rhlA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表达,探讨其在PA生物膜...
李琬琛魏殿军李立艳宋林刘双庆
心血管疾病患者空腹与非空腹血脂检测水平的比较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非空腹血脂检测在住院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开展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1-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的588名患者,分别采集患者的空腹和非空腹状态下血液样本,同时测定血浆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两次检测的结果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法进行对比。结果:与空腹结果相比,非空腹TG 升高0.47 mmol/L(43.7%),HDL-C升高0.03 mmol/L(1.0%),LDL-C 降低0.06 mmol/L(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TC升高0.01 mmol/L和non-HDL-C降低0.02 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除TG外,非空腹TC、HDL-C、LDL-C与空腹状态相比变化微小,可以代替空腹血脂检测作为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血脂谱的检测方法。
武大伟刘双庆宁莉魏殿军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空腹血脂餐后血脂
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与遗传谱系分型的关系
目的:通过检测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xPEC)30种毒力因子了解其表达情况及遗传谱系分型情况,并初步探讨两者关系,探究ExPEC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210株分离自血液、尿液及其他部位的菌株参与研究,采用多重PCR...
刘双庆曹阳卡马尔魏殿军
文献传递
不同耐药程度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黏附水平差异性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 探讨不同耐药程度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黏附水平的差异.方法 连续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10月天津地区四家三级甲等医院尿液样本分离的非重复感染大肠埃希菌100株,结合药物敏感性试验,将大肠埃希菌分为敏感组(50株)和耐药组(5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菌株I型菌毛fimH、fimA、fimB基因和P型菌毛papA、papB、papC、papGII基因及其相对表达量,采用酵母细胞黏附试验和红细胞凝血试验分别检测I型菌毛及P型菌毛的黏附能力.数据分析采用 χ2检验和t(Z)检验.结果 耐药组中papGII基因的检出率为42.0%,高于敏感组(1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8,P〈0.05),fimH、fimA、fimB、papA、papB和papC基因在两组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敏感组中fimH、fimB和papC基因相对表达量高于耐药组(Z=3.427,t=5.182和8.120,P〈0.05);黏附试验表明敏感组菌株I型菌毛的黏附能力(64.0%)高于耐药组(40.0%)(χ2=5.769,P〈0.05).结论 耐药组I型菌毛的黏附能力下降与菌株的适应性代价有关,fim及pap基因簇编码的其他基因的转录和缺失可能对I型菌毛及P型菌毛的黏附功能产生影响.
陈妍妍曹阳刘双庆宋巍魏殿军
关键词:抗药性黏附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