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祎

作品数:11 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8篇近视
  • 5篇儿童
  • 3篇学龄
  • 3篇学龄儿童
  • 2篇队列研究
  • 2篇屈光
  • 2篇近视眼
  • 2篇参数变化
  • 1篇大学生
  • 1篇学生近视
  • 1篇眼底
  • 1篇眼底特征
  • 1篇少年
  • 1篇生物测量
  • 1篇视盘
  • 1篇视障
  • 1篇视障者
  • 1篇双亲
  • 1篇随访
  • 1篇随访观察

机构

  • 10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眼科研...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眼科医...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0篇冯祎
  • 9篇唐萍
  • 7篇郭寅
  • 5篇吕燕云
  • 5篇吴敏
  • 5篇刘丽娟
  • 4篇徐亮
  • 4篇孟梦
  • 1篇胡爱莲
  • 1篇李炜炜
  • 1篇王爽
  • 1篇任晓磊
  • 1篇杨晓慧
  • 1篇曾凡锋
  • 1篇游启生
  • 1篇李宁东
  • 1篇胡英
  • 1篇王俊峰
  • 1篇刘娟
  • 1篇陈霞

传媒

  • 7篇眼科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对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影响:四年回顾分析被引量:17
2021年
目的:观察8~14岁儿童连续4年配戴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后的近视进展情况,评价其近视控制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北京同仁医院验光配镜中心电子病历系统中2011─2014年连续4年配戴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PDMLs)、单焦点框架眼镜(SVLs)的217例儿童就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提取包括年龄、性别、屈光度、镜片类型等相关信息。使用的周边离焦镜片为非球面设计,采用“周边视力控制”技术达到延缓近视发展的目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DMLs、SVLs组各44例,取右眼数据纳入统计分析。2组儿童近视进展情况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和广义估计方程等方法。结果:PDMLs组2011─2014年期间每年屈光度进展分别为(-0.85±0.43)D、(-0.60±0.35)D、(-0.64±0.26)D和(-0.53±0.28)D,SVLs组分别为(-0.82±0.42)D、(-0.79±0.44)D、(-0.61±0.40)D和(-0.58±0.33)D。PDMLs组中约59%(26/44)的儿童屈光度进展未超过2.00 D,略高于SVLs组(50%,22/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P=0.12)。对基线屈光度、年龄分组后,2组儿童屈光度进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每年屈光度进展与年龄(β=0.06;标准误:0.01;95%CI:0.03,0.09;P<0.001)、镜片类型(β=-0.09;标准误:0.05;95%CI:-0.19,-0.01;P=0.04)相关。结论:与单焦点镜片相比,该设计类型的周边离焦镜片可以一定程度上延缓儿童近视进展速度,但临床效果不明显。
郭寅田飞飞吴敏冯祎唐萍吕燕云
9~10岁学生近视状态与调节因素的关系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分析9~10岁青少年近视状态与眼调节功能的相关性,试图探索预防、治疗、矫正青少年近视较佳方案。设计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小学三四年级9~10岁、裸眼视力<0.9并近视屈光度≤-0.25 D的学生114例223眼。方法对以上小学生进行眼前段和眼底检查,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及正、负相对调节检查,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美多丽)散瞳后行屈光度检查,根据近视屈光程度(散光以等效球镜度计算)将受试者分为A组-0.25~-1.25 D(115眼)、B组-1.50~-2.50 D(70眼)、C组-2.75~-4.50 D(38眼),分别进行调节相关参数与近视屈光状态间Pearson相关性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主要指标近视屈光度,调节参数(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结果 223眼近视屈光度为(-1.57±1.03)D(-0.25^-4.50 D)。调节幅度与近视屈光度呈正相关(r=0.22,P=0.001)。正相对调节与近视屈光度呈负相关(r=-0.25,P=0.000)。调节灵活度和负相对调节与近视屈光度不具有显著相关性(r=0.03、0.06,P=0.65、0.34)。对三组屈光度间学生的调节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显示调节幅度中A组与B组和C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16、2.21,P=0.00、0.00);正相对调节中A组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0.45、-0.53,P=0.01、0.02);B组的调节幅度和正相对调节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6、-0.09,P=0.95、0.72)。结论调节参数中调节幅度和正相对调节对近视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通过视觉训练改善调节的异常,可能对部分调节滞后的儿童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冯祎刘丽娟唐萍郭寅孟梦
关键词:近视青少年
儿童自发性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18例
2019年
目的总结18例儿童自发性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的临床特征。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7年7-8月于北京同仁验光配镜中心因近视就诊行彩色眼底照相诊断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的儿童18例(18眼),患者年龄9~16岁,平均(12.8±1.9)岁;男性11例(61.1%)。方法对18例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和屈光度、视力、彩色眼底照相等检查数据,并对视盘部分参数进行测量。并与同期就诊的同年龄儿童对照。主要指标出血位置、形态以及视盘形态。结果所有患者均为近视,出血眼平均屈光度为(-3.42±1.54)D(范围:-6.25 D^-0.63 D),对侧眼平均屈光度为(-3.57±1.93)D(范围:-8.00 D^0.00 D),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18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视网膜下出血界限清楚,呈新月形或类圆形,均位于视盘鼻侧和鼻下方。鼻侧盘沿隆起,边界模糊,视盘小且拥挤,呈小视杯或视杯缺失。18眼均具有视盘旁颞侧萎缩弧。对侧眼与出血眼相比具有相似的视盘形态。出血眼视盘倾斜指数为1.43±0.19,对侧眼倾斜指数为1.38±0.2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但明显高于同期就诊的18例对照组儿童1.23±0.08(P=0.00)。结论本文总结了一种发生在儿童的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的临床特征,患者均为近视,出血主要位于视盘鼻侧,界限清楚,具有视盘倾斜、视杯拥挤等特征。
郭寅刘丽娟吕燕云唐萍吴敏冯祎
关键词:儿童
青少年高度近视患眼眼底特征及其与屈光状态的相关性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 观察分析青少年高度近视患眼眼底特征与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回顾性研究.年龄≤18岁、屈光度>-6.00 D的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544例105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散瞳电脑验光及检影验光获得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将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均行裂隙灯显微镜及以黄斑为中心、45°眼底后极部彩色照相检查.排除眼底模糊、眼位不正及判定有异议的图像资料,选取视盘边缘及黄斑区清晰可见的彩色眼底像进行眼底特征分析.最终988只眼的彩色眼底像纳入统计分析,占94.1%.以脉络膜血管暴露程度判断其豹纹状眼底程度并进行分级,观察黄斑区、视盘区豹纹状眼底分级.通过Image J软件,测量视盘旁β区萎缩弧面积、视盘最长径、视盘最短径,并以视盘最长径/最短径比值作为视盘倾斜指数.对比分析豹纹状眼底分级、视盘旁β区萎缩弧面积、视盘倾斜指数与屈光度、BCVA的相关性;观察统计局限性后极部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灶、漆裂纹、Fuehs斑等高度近视后极部眼底病变的发生率.结果 患眼平均屈光度为(-10.66±2.63)D;平均logMAR BCVA为0.11±0.22.豹纹状眼底发生率为66.9%.黄斑区、视盘区豹纹状眼底平均分级分别为(0.83±0.96)、(1.04±1.00)级,二者具有高度相关性(r=0.875,P=0.000).视盘旁β区萎缩弧发生率为97.3%,视盘旁β区萎缩弧平均面积为(0.45±0.57)mm2.视盘倾斜发生率为28.5%,平均视盘倾斜指数为1.25±0.18.黄斑区、视盘区豹纹状眼底不同分级患眼平均屈光度、logMAR BCVA以及视盘旁β区萎缩弧面积、倾斜视盘发生率、视盘倾斜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后极部眼底病变发生率为2.83%;与未发生高度近视后极部眼底病变者比较,高度近视后极部眼底病变者年龄、屈光度、视盘旁β区萎缩弧面积�
郭寅唐萍吴敏吕燕云冯祎刘丽娟徐亮
关键词:疾病特征
北京市城乡限定学校一、四年级小学生近视眼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被引量:27
2012年
目的分析北京市城乡一、四年级小学生近视患病率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设计学校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共调查城乡各一所学校。382名一年级和299名四年级小学生参与研究。方法对所有学生进行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球运动、电脑自动验光、眼前段、眼球生物测量及非散瞳眼底照相。并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项目、用眼时间、户外活动以及社会经济学因素。近视与性别、地区、用眼时间、户外活动及社会经济学因素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主要指标近视患病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按照不同的近视定义[等效球镜度(SE)≤-0.50 D,≤-1.00 D,≤-1.50 D,≤-2.00D],本群学生中近视患病率分别为48.1%、27.9%、17.5%和11.6%。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SE≤-1.00D)患病率与年龄(P=0.003,OR=1.45)、地区(P=0.000,OR=0.20)、父母近视情况(P=0.000,OR=2.99)、户外运动时间(P=0.013,OR=0.14)、户外休闲时间(P=0.001,OR=0.33)、户外活动时间(P=0.001,OR=0.35)、看电视时间(P=0.008,OR=0.66)、学习时间(P=0.001,OR=1.37)有关。眼轴长度与年龄(P=0.000;标准化系数β:0.28)、身高(P=0.001;β:0.18)、父母近视情况(P=0.03;β:0.09)、地区(P=0.000;β:-0.21)、户外活动时间(P=0.001;β:-0.16)、户外休闲时间(P=0.001;β:-0.15)、学习时间(P=0.02;β:0.10)相关。因此年龄大、城市居住、户外活动少、父母近视、学习时间长者近视患病率高、眼轴长。结论该限定城、乡地区学龄儿童近视患病率、眼轴长度与年龄、地区、父母近视、学习时间、户外活动等相关。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能有助于降低青少年儿童的近视患病率。
郭寅刘丽娟徐亮吕燕云唐萍冯祎孟梦
关键词:近视户外活动
学龄儿童眼球生物学参数变化的队列研究:二年随访观察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北京市城乡学龄儿童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设计学校为基础的队列研究。研究对象北京市东城区某小学(城区)、怀柔区某镇中心小学(郊区)一年级学生382名、四年级学生299名。方法 2011年进行基线调查,2012年、2013年每年一次进行随访。每次调查时受试者进行视力、眼球运动、电脑验光、眼前段、Lenstar光学生物测量仪眼球生物测量及非散瞳眼底照相检查,并进行用眼时间、户外活动及社会经济学因素的问卷调查。对眼轴、轴率比、屈光度变化与其他因素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主要指标眼球生物参数及屈光度。结果基线检查时平均等效球镜度(-0.55±1.30)D,平均眼轴为(23.03±0.96)mm,平均轴率比(2.94±0.11)。2012年、2013年受试者等效球镜度分别进展(-0.07±0.88)D、(-0.62±1.03)D,眼轴分别增长(0.26±0.49)mm、(0.32±0.92)mm。屈光度的进展与较短的户外休闲时间(P=0.006)、较短的户外活动时间(P=0.04)、较长的近距离用眼时间(P=0.005)显著相关。眼轴的增长与较短的户外活动时间(P=0.02)、较长的近距离用眼时间(P=0.007)、父母近视(P=0.02)显著相关。轴率比的增长与较短的户外活动时间(P=0.01)、父母近视(P=0.003)显著相关。结论二年的随访观察显示,北京市城乡学龄儿童眼轴的增长、屈光度的进展、轴率比的变化与年龄、地区、父母近视情况、户外活动、近距离用眼相关,该结果为近视危险因素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郭寅唐萍刘丽娟徐亮吕燕云冯祎孟梦
学龄儿童眼球生物学参数变化的三年队列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眼球生物参数变化与近视发展特点。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6~7岁学龄儿童167例(167眼)。方法 167例儿童3年2次(2011年、2014年)行眼球生物参数与屈光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取右眼数据),分为非近视组(2011年与2014年检查均未确定为近视),新增近视组(2011年检查未近视,2014年检查确定近视),近视组(2011年与2014年检查均确定为近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参数变化,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主要指标等效球镜(SE)、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半径(CR)、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轴率比(AL/CR)等。结果非近视组105眼2011到2014年SE、C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1.75,P=0.36、0.084),AL、CCT、ACD、LT、AL/CR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4、-2.28、-13.94、9.81、-8.18,P=0.000、0.025、0.000、0.000、0.000)。新增近视组45眼2011到2014年C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P=0.099),SE、AL、CCT、ACD、LT、AL/CR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9、-15.54、3.37、-15.30、11.16、-61.90,P=0.000、0.000、0.002、0.000、0.000)。近视组17眼2011到2014年C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P=0.733),SE、AL、CCT、ACD、LT、AL/CR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10.70、-2.43、-3.746、4.439、-7.95,P=0.01、0.000、0.027、0.002、0.000、0.000)。3组间2011年SE、AL、ACD、LT、AL/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14、8.89、9.29、4.47、11.76,P=0.000、0.000、0.000、0.013、0.000),非近视组与新增近视组两两比较LT有显著差异;2014年SE、AL、ACD、LT、AL/CR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4.85、24.77、11.17、6.63、41.08,P=0.000、0.000、0.000、0.002、0.000)。结论三年随访观察显示,此年龄段儿童眼球生物参数变化显示SE降低、AL增长、CCT变厚、ACD加深、LT变薄、AL/CR增大等特点,而
吴敏李宁东郭寅李炜炜刘娟唐萍王爽冯祎陈霞
关键词:近视
双亲近视眼与高校新生近视眼患病率的关系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分析双亲是否患有近视眼对大学新生近视眼患病率的影响。设计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级新生1795人。方法对受试学生进行视力、眼球运动、电脑自动验光、眼前段、眼球生物测量及非散瞳眼底照相检查。并进行父母近视情况及学生学习与用眼情况问卷调查。近视的定义为等效球镜(SE)≤-0.5 D,高度近视的定义为SE≤-6.0 D,超高度近视的定义为SE≤-8.0 D。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是否近视对大学新生近视患病率的影响。主要指标近视患病率、近视程度构成比及OR值。结果本组学生近视患病率为92.7%,其中≤-6.0 D和≤-8.0 D的近视患病率分别为21.9%和6.3%。双亲均近视、单亲近视、双亲均不近视的学生SE分别为(-5.23±2.93)D、(-4.43±2.50)D、(-3.41±2.30)D(P<0.001),学生的近视患病率分别是91.6%、93.9%和95.3%(P=0.089)。高度近视的学生,父亲近视、母亲近视和双亲均近视与父母均不近视相比,OR值分别为2.162(95%CI 1.617-2.892)、2.289(95%CI 1.717-3.050)和2.490(95%CI 1.714-3.618)。超高度近视的学生,父亲近视、母亲近视和双亲均近视与双亲均不近视相比,OR值分别为4.169(95%CI 2.725-6.380)、4.221(95%CI 2.763-6.450)和7.052(95%CI 4.386-11.338)。结论在高校新生中,双亲近视者更易患高度近视。双亲均无近视者,其近视程度较低。
任晓磊游启生王俊峰唐萍刘丽娟胡英冯祎吴敏徐亮
关键词:大学生
视障者智能阅读辅助器具研究与开发
王景中付晓玲曾凡锋肖珂马岩李庆忠胡爱莲童立靖鲁远耀宋丽华冯祎刘丽波杨晓慧李晶王强
该成果主要研究用于视障者阅读印刷文字信息的阅读辅助器具,所用技术涉及了图像处理、文字识别、语音合成、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软件等综合交叉技术,形成了视障者智能阅读辅助器具的应用型产品专有技术。该成果根据盲人、老年人、低视力群...
关键词: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
初发近视儿童调节反应与近视屈光度的关系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探讨初发近视儿童调节反应与近视屈光度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验光配镜中心视力下降在6个月内的8~10岁儿童96例,复方托吡卡胺散瞳测双眼近视低于-1.00 D。方法 散瞳前采用综合验光仪进行调节反应、调节灵活度以及正、负相对调节检查。选取双眼中较低度数眼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指标屈光度、调节反应、调节灵活度、正负相对调节。结果 受试者屈光度为(-0.66±0.25)D,调节反应为(0.25±0.36)D;调节灵活度为(6.31±2.54)cpm;负相对调节为(2.20±0.40)D;正相对调节为(-1.96±1.32)D。调节反应与近视屈光度呈负相关(r=-0.34,P=0.001);调节反应与调节灵活度、负相对调节无相关性(r=0.027,P=0.798,r=-0.140,P=0.174);调节反应与正相对调节呈正相关(r=0.231,P=0.023)。结论 初发近视儿童已存在调节反应滞后,调节反应滞后和正相对调节的降低,可能是近视发生发展的原因。
唐萍冯祎孟梦
关键词:近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