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则兵
- 作品数:28 被引量:73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Sweet综合征误诊一例分析及其与血液病关系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提高血液科医师对Sweet综合征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分析一例Sweet综合征误诊的原因,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患者症状不典型,临床医生认识不足,问诊、检查不细导致初诊误诊。结论Sweet综合征容易误诊,因其常伴发恶性疾病,确诊后应长期随访。对血液病合并Sweet综合征的患者,应慎用G-CSF等药物。
- 关则兵叶昌雄王赫
- 关键词:SWEET综合征误诊血液病
- 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血小板表面Sema4D表达和血浆可溶性Sema4D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脑信号蛋白4D(Semaphorin4D,Sema4D)mRNA、血小板表面Sema4D的表达和血浆可溶性Sema4D(sSema4D)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脑梗死急性期患者299例,以19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Real—timePCR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Sema4DmRNA表达,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表面Sema4D表达,用ELISA法测定血浆sSema4D浓度。其中195例急性期患者常规治疗2周后,测定血小板表面Sema4D表达及血浆sSema4D浓度。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Sema4DmRNA拷贝数[(2.23,2.66)×10^4IU/ml]及血浆sSema4D浓度[(1.34±0.56)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49,0.53)×10^4IU/ml、(0.61±0.31)μg/L],血小板表面Sema4D表达(191.62±46.56)较正常对照组(303.33±112.66)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小板表面Sema4D表达与血浆sSema4D水平呈负相关(r=-0.328,P〈0.01)。治疗2周后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表面Sema4D水平较急性期回升,血浆sSema4D浓度较急性期下降,均接近正常水平。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淋巴细胞Sema4DmRNA表达及血浆sSema4D水平升高、血小板表面Sema4D表达降低;治疗2周后血小板Sema4D表达及血浆sSema4D水平恢复正常。Sema4D可能是一种反映脑梗死发生的急性时相蛋白。
- 朱琳潘学谊关则兵郭煜李铭杰曾文彬黄方
- 关键词:脑梗死
- 蛇毒因子凝血试验变化在肝脏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 2007年
- 目的探讨与评价蛇毒试验在肝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中国蝰蛇毒试剂(CRVVR)及中国蕲蛇毒试剂(CAAE)对10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60例肝肿瘤病人的凝血象进行检测,并将蝰蛇毒磷脂时间(RVVCT)、蝰蛇毒复钙时间(RVVRT)、蕲蛇毒时间(AT)与传统肝功能指标及凝血试验进行对比。结果蛇毒凝血时间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及肝肿瘤时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p<0.01),异常检出率高于传统凝血试验,与肝功受损程度呈正相关。肝癌病人中AT延长的阳性率高于AFP。结论蛇毒凝血试验对反应肝损害程度及诊断肝癌具有一定的意义。
- 蔡小燕潘学谊郭煜关则兵
- 关键词:肝硬化肝癌
-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功能损害的传统药物与新药疗效对比
- 目的 肾功能损害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现总结我院MM伴肾功能损害患者传统药物治疗与新药治疗情况,以提高对本病药物治疗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
- 曾文彬潘学谊郭煜关则兵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肾功能损害硼替佐米
- 血浆Gas 6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和脑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分析血浆Gas 6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和脑出血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浆Gas 6水平并行基因测序分析Gas 6内含子c.834+7G>A位...
- 潘学谊唐开放李铭杰郭煜关则兵朱琳黄芳
- 文献传递
- 脂质体介导hTERT反义寡核苷酸对HL-60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 2008年
- 目的研究经脂质体介导转染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HL-60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运用四唑盐比色(MTT)法检测HL-60细胞的增殖、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法细胞早期凋亡流式检测法检测HL-60细胞的凋亡。结果hTERT ASODN组(终浓度10μmol/L)、脂质体介导hTERT ASODN组(终浓度0.5μmol/L)均能抑制HL-60细胞增殖,诱导HL-60细胞凋亡,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各ASODN组对HL-60的抑制作用及诱导凋亡作用均弱于阿糖胞苷(终浓度10μmol/L)(P<0.01)。结论脂质体的介导增强了hTERT AS0DN抑制HL-60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效果。脂质体介导hTERT ASODN有可能成为化疗外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有益补充。
- 关则兵潘学谊蔡小燕
- 关键词:脂质体端粒酶逆转录酶反义寡核苷酸HL-60细胞凋亡
- 蛋白质Z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8
- 2004年
- 目的 研究蛋白质Z(ProteinZ ,PZ)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及与血液凝固因子Ⅹ (FⅩ )的关系。方法 PZ及FⅩ∶Ag用ELISA法检测 ,血浆FⅩ∶C采用一期法测定。对 17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4 0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6 0名健康者的PZ、FⅩ∶C、FⅩ∶Ag进行测定及相关性比较 ,同时对初发与再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患者PZ、FⅩ∶C、FⅩ∶Ag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AIS组和AMI组的PZ水平分别为 (94 0 .0 2± 2 2 9.82 ) μg/L与 (10 71.4 4± 180 .5 2 ) μg/L ,与对照组 [(2 2 5 7.97± 4 79.76 ) μg/L]相比明显下降 (P值均 <0 .0 0 1)。AIS组的FⅩ∶C、FⅩ∶Ag水平分别为(136 .73± 34.93) %、(135 .5 4± 5 4 .39) % ,AMI组分别为 (139.5 3± 2 9.18) %、(12 9.75± 2 1.91) % ,与对照组 [分别为 (94 .33± 2 0 .0 0 ) %和 (77.2 2± 13.19) % ]相比显著升高 (P值均 <0 .0 0 1)。AIS、AMI组及对照组中的PZ水平与FⅩ∶C、FⅩ∶Ag水平之间均存在明显负相关 (P值均 <0 .0 0 1) ,同时再发AIS、AMI组PZ、FⅩ∶C、FⅩ∶Ag分别与初发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值均 <0 .0 5 ) ,显示PZ水平的下降程度反映了疾病的病理过程。PZ水平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P <0 .0 5 ) ,而FⅩ∶C、FⅩ∶Ag水平与年龄?
- 潘学谊丁彩屏钟亮伊黄旭明周万兴郭煜尹金柱蔡小燕关则兵张柔玲
- 关键词:AMI初发心脑血管疾病AIS蛋白质负相关
- 尿毒症中蛋白质Z检测的意义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研究蛋白质Z(Protein Z,PZ)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及与凝血因子X (factor X coagulant,FX)的关系。【方法】PZ及凝血因子X抗原(factor X coagulant antigen,FX:Ag)用ELISA 法检测,血浆凝血因子X活性(factor X coagulant activity,FX:C)采用一期法测定。对50例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80例健康者的PZ、FX:C、FX:Ag进行测定,作相关性比较。【结果】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PZ 均明显下降。分别为1 195 ng/mL±442 ng/mL与1 822 ng/mL±577 ng/mL,(对照组为2 301 ng/mL±472 ng/mL),P 均<0.01,尿毒症血液透析前组的FX:C、FX:Ag明显升高,分别为119%±27%、99%±24%,尿毒症血液透析后组FX:C、FX:Ag仍是明显升高,分别为96%±12%、87%±19%,(对照组分别为85%±26%和78%±23%),P均< 0.01。尿毒症血液透析前组和血液透析后组及对照组PZ与FX:C、FX:Ag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P均<0.01)。尿毒症血液透析前、后组比较PZ、FX:C、FX:Ag有明显差异(P<0.01),显示PZ水平的下降程度反映了疾病的病理过程。【结论】PZ水平在尿毒症患者中明显减低,而FX:C、FX:Ag明显升高,PZ与FX:C、FX:Ag存在明显负相关.FX升高的机制可能部分与PZ下降有关。提示PZ缺乏可能是尿毒症患者易患血栓性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 潘学谊蔡小燕桓文穆郭煜尹金柱关则兵张柔玲
- 关键词:尿毒症蛋白质ZELISA法
- 蛋白质Z与部分炎性因子在脑梗死中的变化及相互关系
- 目的:研究蛋白质 Z(Protein Z,PZ)、白细胞介素- 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β(IL- 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脑梗死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
- 潘学谊关则兵罗小静蔡小燕郭煜迟作华张柔玲
- 文献传递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凝血因子的变化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Ⅴ、Ⅶ、Ⅷ、Ⅹ、Ⅺ的活性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一期法测定AMI组(80例)和对照组(80名)因子Ⅴ促凝活性(factorⅤcoagulantactivity,FⅤC)、因子Ⅶ促凝活性(factorⅦcoagulantactivity,FⅦC)、因子Ⅷ促凝活性(factorⅧcoagulantactivity,FⅧC)、因子Ⅹ促凝活性(factorⅩcoagulantactivity,FⅩC)、因子Ⅺ促凝活性(factorⅪcoagulantactivity,FⅪC)。结果①AMI组血浆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分别为(134±25)%、(187±32)%、(212±64)%、(140±29)%和(193±64)%,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为P<001),而AMI组凝血因子超过其临界值的发生率分别为63%、77%、90%、64%、81%;②AMI组中再发病例各凝血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初发组(均为P<001);③不同年龄患者各凝血因子促凝活性有差异。结论AMI患者存在多个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其中以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增高明显,存在着高凝状态,可能与AMI的发病相关,因此定期检查凝血因子活性对于及早发现高凝倾向,并加以预防和治疗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潘学谊周万兴尹金柱郭煜曾志恒蔡小燕关则兵张柔玲
- 关键词:AMI促凝活性凝血因子活性急性心肌梗死血浆凝血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