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内科

作品数:16 被引量:67H指数:3
相关作者:赵志英李丹余一轶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风湿
  • 4篇循证医学
  • 4篇关节炎
  • 3篇循证
  • 3篇湿病
  • 3篇风湿病
  • 2篇死因
  • 2篇随机对照研究
  • 2篇强直
  • 2篇强直性
  • 2篇强直性脊柱炎
  • 2篇肿瘤
  • 2篇肿瘤坏死因子
  • 2篇细胞
  • 2篇类风湿
  • 2篇类风湿关节炎
  • 2篇坏死
  • 2篇坏死因子
  • 2篇脊柱
  • 2篇脊柱炎

机构

  • 16篇复旦大学
  • 1篇渥太华大学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作者

  • 13篇姜林娣
  • 5篇马莉莉
  • 3篇厉彦山
  • 3篇王臻
  • 2篇陈慧勇
  • 1篇殷莲华
  • 1篇余一轶
  • 1篇俞霏
  • 1篇赵志英
  • 1篇於强
  • 1篇李丹
  • 1篇纪元
  • 1篇张思

传媒

  • 9篇中华风湿病学...
  • 2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会临...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5
  • 1篇200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炎性关节炎与患者冬季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分析应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炎性关节炎患者冬季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以及治疗对其免疫功能的可能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的29例患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及类风湿关节炎,定义为A组),同期纳入未接受或者2009年9月起已经停用该药的31例患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定义为B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和调查其冬季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发生上呼吸道感染10例,频数13次;B组发生9例,频数11次,两者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A、B组因上呼吸道感染静脉用药情况亦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既往有无应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将B组分为两个亚组B1、B2,与A组相比,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亦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的应用未使冬季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增加,其治疗炎性关节炎的安全性较好。
赵志英马莉莉姜林娣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强直性脊柱炎上呼吸道感染
在风湿病领域内推广真实世界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性或预防性临床研究方法的金标准,已用于临床医学研究有50多年的历史。RCT是将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分别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同一条件下,同期按预期方案给予干预措施和观察,对试验结果进行测定和评价。
姜林娣
关键词: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风湿病干预措施金标准预防性
循证医学的治疗评价指标——需要治疗的人数被引量:2
2004年
姜林娣ivion RobingsonPeter Tugwell
关键词:循证医学临床医生安慰剂评价指标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大动脉炎二例被引量:1
2009年
例1,男性,22岁。反复活动后胸闷、心悸4年余。起病初伴有发热,心脏彩超检查示:中度主动脉瓣反流,红细胞沉降率(ESR)85mm/l h,白细胞10.1×10^9/L,中性粒细胞0.72,抗感染治疗无好转,诊断为“成人斯蒂尔病”,给予甲泼尼龙、甲氨蝶呤(MTX)治疗。以后减量至甲泼尼龙4mg,
姜林娣马莉莉李丹余一轶
关键词:单抗治疗大动脉炎主动脉瓣反流心脏彩超检查成人斯蒂尔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强直性脊柱炎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一例被引量:2
2009年
患者男,29岁。因发热、四肢肌肉关节酸痛2个月于2007年10月21日入我院诊治。发病以来患者无咽痛、咳嗽、咯痰,无恶心、呕吐或腹泻,外院曾予青霉素800万U/d静脉滴注,体温不退,并出现心悸、胸闷症状。既往史:有腰背痛史5年,伴有晨僵,外院骶髂关节摄片示双侧骶髂关节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阳性,红细胞沉降率(ESR)52mm/1h,诊断为AS,曾服用双氯芬酸钠、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症状控制较好。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9℃,神志清楚,呼吸平稳。
俞霏姜林娣马莉莉於强
关键词: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并发红细胞沉降率
抑制AP-1/ATF超家族转录因子BATF是辛伐他汀阻断IL-17分泌的重要机制
目的探索辛伐他汀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合成和分泌IL-17的影响及途径,明确他汀类药物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为他汀类药物应用到类风湿关节炎(类...
厉彦山姜林娣马莉莉何东仪沈杰
文献传递
循证医学在床旁实施的策略
2005年
姜林娣
关键词:循证医学床旁环境因素身体状况病人
肿瘤坏死因子及其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被引量:20
2010年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基因编码的同源三聚体蛋白,TNF-α与其受体结合后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并参与机体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发热、炎症、感染、创伤愈合和肿瘤杀伤。TNF-α是炎症通路中一重要的细胞因子,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滑膜组织、滑液及血清中。TNF-α通过与多种组织因子和基质蛋白相互作用促进RA的炎症反应、滑膜细胞异常增殖和凋亡、血管翳生成及软骨与骨的破坏,推动RA炎症反应持续性进展。因而,TNF-α可以作为RA病情活动的一个临床指标,同时又是治疗RA的一个有效靶点。
厉彦山姜林娣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类风湿关节炎细胞因子增殖凋亡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处理中的循证医学观点被引量:16
2005年
姜林娣Peter Tugwell
关键词:痛风高尿酸血症循证医学观点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类风湿关节炎(RA)病情活动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0
2012年
目的探索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病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按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RA分类标准筛选出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内科收治的89例RA患者,收集疾病状况相关的临床资料(关节肿胀、疼痛、患者对疾病总体评价等)、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类风湿因子(rheumatioid factor,RF)等实验室指标。以ESR40mm/h和hs-CRP 5mg/L为界分为高炎症组和低炎症组,以Hb 110g/L为界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分别比较两组的RDW水平,并对RDW与ESR、hs-CRP及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炎症组患者的RDW水平为(14.88%±1.80%),明显高于低炎症组患者(14.14%±1.45%)(P=0.04)。RDW与ESR、hs-CRP、DAS28-ESR、DAS28-CRP和健康评定问卷(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HAQ)有明显相关性,rho值分别为0.22、0.27、0.25、0.24和0.34(P均<0.05),RDW与ESR、log hs-CRP和HAQ有线性回归关系。排除贫血因素后,RDW与上述疾病活动指标无相关性。结论 RA患者的RDW与疾病活动性存在相关关系,这种相关性可能受到贫血因素的影响。
厉彦山陈慧勇潘文志王臻姜林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