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 作品数:86 被引量:658H指数:15
-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江西鄱阳湖平原区农田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7
- 2020年
- 【目的】开展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能更客观地阐明土壤微量元素变化的内在机理,对田间土壤肥力的有效管控和保障人类健康、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江西省丰城市鄱阳湖平原农田区,采用网格布点法布设283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取0-20 cm表层土壤,对样点数据用三倍标准差法剔除异常值20个,实际利用样点数为263个,分析了土壤样品pH、质地、氮、磷、钾和硼(B)、锰(Mn)、钼(Mo)、硒(Se)、碘(I)、氟(F) 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采用地统计学理论、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方法,对鄱阳湖平原区农田土壤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B、Mo含量均值处于丰富与上限值之间;Mn含量均值为330.24 mg/kg,处于缺乏水平;Se、I含量均值处于适量水平;F含量均值为474.59 mg/kg,处于边缘水平;6种微量元素含量均为中等程度变异,但各元素含量变异程度有所差异。B、Mn、Mo元素的最优插值模型为指数模型,Se、I、F均为球状模型。I元素的块金效应<25%,其他5种微量元素处于27.09%~41.77%。6种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较为明显,除Se元素不缺乏外,其余5种微量元素均处在缺乏水平。B、Mn、F含量均受到土壤类型、耕层质地的显著影响,Mn、Mo含量与坡度、pH间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Mn、Se、I含量与全磷含量显著相关,坡向与到河流的距离与6种微量元素含量未达到显著相关关系,其他影响因素仅对某些种元素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在B、I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中,以耕层质地的影响最大;在Mn、Mo元素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中,以pH的贡献率最高;Se元素含量与土壤类型、全磷、坡度、高程之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水平,以全磷的影响程度最高;F元素含量与土壤类型、耕层质地、全氮含量相关显著,
- 余慧敏朱青傅聪颖郭熙
- 关键词:土壤微量元素
- 鄱阳湖平原区农田土壤重金属Cd、Hg空间特征及潜在风险影响因素探析被引量:9
- 2020年
- 为了解鄱阳湖平原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特征,探析其潜在生态风险及影响风险状况的因子,采用地统计学、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Person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研究区农田土壤重金属镉(Cd)、汞(Hg)的空间分异特征、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及风险状况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Cd、Hg均为中等程度的变异,空间分布差异较为明显。丰城大部分地区Cd含量均在江西省土壤元素背景值与我国农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之间。Hg含量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并超过江西省土壤元素背景值,但未达到全国风险管控值水平。Cd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以轻微级别为主,Hg则以中等级别为主。在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方面,大部分地区被划分为低风险区,而中度风险区分布较为分散。重金属Cd、Hg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与土壤pH值、全磷、海拔、坡度以及距河流或道路的距离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影响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第一个显著因子为全磷≤0.4 g·kg^-1,其次为pH值5.5~6.0。本研究对鄱阳湖平原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与治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余慧敏郭熙
- 关键词:空间分异影响因素
-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的性质、形成与演化机制
- 2024年
-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ly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EPFRs)是一类新型的环境风险物质。该类自由基结构稳定、寿命较长,可在日常环境中持久存在。和传统的有机或无机持久性污染物不同,EPFRs主要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而非化学结构毒性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因此,了解EPFRs的性质、主要形成和演化过程,对明晰其环境污染特征和潜在威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EPFRs相关研究的发展和EPFRs的污染特征进行了概述;分析了EPFRs的主要形成机理,包括过渡金属诱发的电子转移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共价键断裂、电子离域等过程;阐释了水和氧气分子对EPFRs演化的影响作用机制。
- 王国锋杨超增樊微微高阳慧方汉孙
- 关键词:环境污染
- 农村宅基地建房管理矛盾问题与对策探讨被引量:1
- 2019年
- 宅基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地,宅基地建房对发展农村生产和保障农户住房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梳理宅基地建房管理三大矛盾:即需求多与指标少、选址与规划冲突和建房迫切与审批时耗长。深入剖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完善政策制度提供理论参考。
- 谢雨赵小敏
- 关键词:宅基地农村
- 江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对策研究被引量:13
- 2020年
- 江西省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虽然通过多年的治理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江西省水土保持专项普查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与《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等全省性重要基础技术支撑成果,简述了江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总体状况,分析了全省坡耕地水土流失成因、特点与危害,并对坡耕地资源进行了评价与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江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与措施,对于更好地推进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李洪任谢颂华张利超喻荣岗宋月君莫明浩刘昭
- 关键词:水土保持坡耕地治理
- 降雨与植被变化对彭冲涧小流域径流影响的定量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降雨与植被变化对小流域径流影响的定量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彭冲涧小流域1983—2014年的降雨、径流序列进行突变分析,结果显示,2003年为降雨与径流的一致突变点。因此,以1983—2003年为基准期,2004—2014年变化期的年降雨量、年径流深分别减少8.7%、27.5%,年平均减少幅度分别为12.7和20.4 mm。相对于基准期,变化期春、夏季及年的径流深分别减少87.5、99.5和223.9 mm,其中降雨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5.3%、80.5%和67.5%,植被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4.7%、19.5%和32.5%。可以看出,在春季、夏季及年尺度上,降雨与植被变化对径流影响贡献率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降雨变化的贡献率均大于植被变化的贡献率,尤其降雨充沛的夏季。
- 刘士余邓文平欧阳磊胡小丹刘政王嵘
- 关键词:植被变化径流
- 几种典型酸性旱地土壤磷吸附的关键影响因素被引量:18
- 2019年
- 以几种典型的酸性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磷的等温吸附曲线,描述土壤磷的吸附特征,分析土壤最大吸磷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通过通径分析等方法明确了影响磷吸附的关键土壤因素。结果表明:土壤粘粒、游离态氧化铝(Ald)、非晶质氧化铝(Alo)及有机络合态铝(Alp)的含量均与最大吸磷量(Xm)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pH值与Xm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非晶质铁铝氧化物含量(Feo+Alo)与Xm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2,P=0.01);而土壤有机质、游离态氧化铁(Fed)、非晶质氧化铁(Feo)及有机络合态铁(Fep)的含量对Xm均无显著影响(P>0.05)。即在本研究区域内,pH值越低,粘粒含量越高的土壤,其铝氧化物、非晶质铁铝氧化物(Feo+Alo)含量越高,土壤的固磷能力越强。粘粒含量可能是影响土壤吸磷能力的一个最关键因素,其次为游离态氧化铝Ald、非晶质氧化铝Alo、有机络合态铝Alp及土壤pH值等,其中各形态氧化铝对Xm的影响效应主要是通过与粘粒的间接作用来实现。
- 颜晓卢志红魏宗强周春火
- 关键词:磷吸附粘粒
- 纳米银对玉米幼苗傅里叶红外光谱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随着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纳米产品的广泛使用,纳米颗粒不可避免地进入土壤环境成为一种潜在环境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威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是一种基于有机物分子中极性键振动简便快速和高分辨率分析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技术。为明确纳米颗粒对植物生长和主要代谢物的影响,以纳米银为供试材料,以玉米(Zea may)为供试植物,基于盆栽试验探究不同浓度纳米银(0、1.0、5.0、10.0 mg·kg^(−1))的植物生物效应,分析了不同浓度纳米银对玉米幼苗生物量的影响,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纳米银对玉米幼苗根系和叶片有机物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纳米银浓度增加玉米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均呈降低趋势,高浓度纳米银(10.0 mg·kg^(−1))显著降低了玉米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降幅分别达16.5%和22.2%。不同浓度纳米银对玉米幼苗根系和叶片有机物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低浓度纳米银(1.0、5.0 mg·kg^(−1))提高了玉米幼苗根系羧基、羟基等基团和有机酸、蛋白质等有机物质含量,有助于吸附和固定银离子,降低纳米银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高浓度纳米银(10.0 mg·kg^(−1))降低了玉米幼苗根系和叶片4000-400 cm^(−1)波数范围内官能团相关有机物质含量。由此可见,低浓度纳米银下植物可通过调节羟基、羧基等基团相关有机物质含量的变化抵抗纳米银对植物的影响,但高浓度纳米银不利于植物有机物质的合成,进而影响植物生长。该结果可为揭示纳米银对玉米幼苗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 赵海英刘致远袁梦仙张卿雯张琼曹际玲
- 关键词:纳米银玉米生物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生态视角下南方典型丘陵区耕地健康诊断——以江西省奉新县为例被引量:15
- 2019年
- 研究目的:构建生态视角下的耕地健康诊断体系,对南方典型丘陵区耕地健康状况进行诊断,为促进耕地健康提供对策建议。研究方法:本文基于生态视角,选取土壤肥力指标、耕地土壤环境污染性指标及有益性指标构建了南方典型丘陵区耕地健康诊断体系,利用多因素综合法进行土壤肥力水平评价,采用最小因子法进行耕地有益系数评价,运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耕地污染状况评价,针对未污染耕地,利用有益系数对土壤肥力分值进行修正,对受污染耕地根据污染状况进行分类诊断。研究结果:奉新县耕地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健康耕地占89.62%,5.40%的耕地因缺肥处于亚健康,4.38%的耕地因灌溉水水质受到污染不健康,0.60%的耕地因存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而不健康。研究结论:基于土壤肥力-环境污染-土壤有益元素的耕地健康综合诊断体系与方法,为南方典型丘陵区的耕地质量评价以及耕地保护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为其他区域耕地质量评价和耕地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
- 余慧敏郭熙
- 关键词:生态
- 赣江上游章水流域水沙变化及其归因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水沙情势发生变化,定量分析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水沙效应是当前水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赣江上游章水流域1961—2020年的水文、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经验统计分析法定量分析了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沙变化的贡献率及人类活动的水沙效应对年降水量响应的临界值。结果表明:降水量和径流量均呈非显著下降趋势(P>0.05),输沙量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01);降水量和径流量的突变年份均为2003年,输沙量的突变年份为1998年;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10.7%和89.3%,对输沙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3.5%和96.5%;人类活动的减水、减沙效应对年降水量响应的临界值分别为1170 mm和858 mm。研究成果可为流域生态建设、水土资源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张婷刘士余盛菲李俊余敏琪
- 关键词:降水变化水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