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 作品数:16 被引量:31 H指数:3 相关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正中神经刺激抑制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刺激(MNS)对于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VAs)的影响。方法杂种犬20只,随机分至对照组和正中神经刺激组[迷走神经切断组(MNS-a,n=7);迷走神经不切断组(MNS-b,n=7)]。静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诱发VAs,诱发失败者异丙肾上腺素联合程序刺激再次诱发。每只犬诱发4次心律失常事件,第3次室性心律失常诱发前10分钟接受MNS,持续25分钟。事件结束20分钟后切断MNS-a组双侧迷走神经,再次诱发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结果 MNS降低VAs发生率,延迟首次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出现的时间,延长心室有效不应期。双侧迷走神经切除不影响MNS对于VAs的抑制作用。结论 MNS延长心室有效不应期,抑制VAs发生率,该抑制作用与迷走神经无关。 于君 唐闽 陈柯萍 禹海文 张澍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 远程监测在植入型器械随访中的重要作用 2012年 随着器械植入适应证的拓展和植入量的增加,植入器械术后随访正越来越成为患者、医生和医院的负担。植入器械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医生可以通过随访了解病人体内植入器械的工作状况,评价器械工作的有效性、合理性,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必要时,可结合器械的诊断功能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做出参数调整;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给予最合理有效的治疗。但是随着植入器械数量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常规诊室随访方式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局限性,表现为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随访(2~3次/年),在两次随访间歇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陈柯萍关键词:植入器械 术后随访 植入型 远程监测 工作状况 2012年ACCF/AHA/HRS心律失常器械治疗指南解读 2012年 近日,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心律协会(HRS)联合发布了《2012版心律失常器械治疗指南更新》,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进行了更新。相对于2008年指南,该指南的更新之处主要在于:①将Ⅰ类适应证限定为QRS时限≥150ms的患者;②将I类适应证限定为左束支阻滞(LBBB)患者;③将部分轻度心功能不良患者纳入CRT适应证人群。此外,指南指出至少在CRT植入后72h内、2~12周、此后每3~12个月应进行随访,濒于电池耗竭时每1—3个月随访,为患者管理提供了依据。 华伟 张澍关键词:心律失常 HRS 心脏再同步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专家共识》解读 被引量:1 2009年 姚焰关键词: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术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室性心动过速 室间隔优势传导导致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探讨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的起源点和出口之间关系及产生机制。方法本研究病例为2009年5月至2012年2月流出道室性早搏射频消融125例,起源于主动脉窦者21例。根据体表心电图将其分为两组:A组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7例;B组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者14例。在三维电解剖指导下构建左心室流出道(A组)或左、右心室流出道(B组)三维解剖图,激动标测结合起搏标测对所有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体表心电图特点、激动标测、起搏标测与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21例患者射频消融成功,成功靶点位于左冠窦17例,右冠窦2例,无冠窦2例。A组左心室流出道标测最早激动点V波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2~34(27.4士4.6)ms;B组14例患者进行右心室流出道及主动脉窦内标测,激动时间5例右心室流出道晚于主动脉窦,提前时间:22~28(25.2±2.7)ms比26~40(32.8±5.2)ms(t=-3.6,P=0.024);9例右心室流出道早于主动脉窦,提前时间:22~38(28.7±5.9)ms比18~28(22.7±3.6)ms(t=3.8,P=0.005);起搏标测右心室流出道相似度均在90%以上。三维标测示:9例右侧较左侧提前患者右心室流出道激动标测最早点与左侧成功靶点位置相对应。结论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存在具有优势传导的心肌,可能是导致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体表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型的原因。 王宇彬 楚建民 宋书凯 王靖 刘霄燕 赵英杰 浦介麟 张澍关键词:室性早搏复合征 VALSALVA窦 三维标测指导下邻希氏束旁路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描述邻希氏束旁路的电解剖特点,同时评价三维标测下邻希氏束旁路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19例邻希氏束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男13例),年龄11~70(31.16±19.54)岁,采用三维标测指导旁路的射频消融治疗。所有患者旁路传导在放电后(3.57±1.71)s内阻断(即刻成功率100%)。结果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靶点处室房间期(38.56±7.51)ms,明显短于希氏束区域[(51.11±8.07)ms,P〈0.001]和冠状静脉窦近端[(78.01±13.09)ms,P〈0.001]。成功消融靶点与希氏束距离(6.42±1.71)mm,希氏束距离冠状静脉窦口(26.53±3.15)mm。靶点处的室/房波幅比为3.62±2.27,明确的希氏束电位(0.152±0.093)mV。平均随访(12.79±6.64)个月,18例患者无复发(远期成功率94.7%),且无房室传导损伤发生。结论通过定量测量发现邻希氏束旁路极为靠近希氏束。采用三维标测指导消融邻希氏束旁路是安全有效的。 黄雯 包镜汝 师睿 张奎俊 姚焰 张澍关键词:三维标测 导管消融 儿童心脏起搏技术 被引量:4 2012年 儿童植入永久起搏器已有40余年历史,由于该人群有其特殊性,如年龄较小、身体处于发育阶段、基础疾病构成与成人不同等,故在起搏植入方面与成人不尽相同。起搏植入适应证方面,儿童植入起搏器最常见的适应证可概括为①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②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③先天性或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术后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脉冲发生器选择方面,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其血管较细,多选择植入单腔VVI(R)起搏器,待患儿长大,血管条件合适后再选择升级为DDD(R)起搏系统;年龄较大、血管条件合适的患儿多选择植入更为生理的DDD(R)起搏系统。右室心尖部起搏由于其引起的机械不同步等问题并非理想的起搏位点,生理性起搏位点的选择及易化起搏系统拔除方面考虑,主动电极更为适合儿童患者。考虑到患者生长发育的需求,导线预留在儿童患者中尤为重要。合适的起搏频率及相对特殊的程控方法,比如A-V间期、频率应答功能等在患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更为生理的作用。 于君 陈柯萍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儿童 永久起搏器 急性和亚急性导线穿孔七例的临床特征与处理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 回顾性分析起搏导线所导致的急性和亚急性心脏穿孔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了解心脏穿孔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选择2006年至2011年起搏器置入术中及术后发生心脏穿孔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起搏器电学参数及胸片、超声等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导线穿孔诊断后临床处理方法及预后.结果 共7例患者在起搏器置入术中或术后4~16d发生了心脏穿孔.2例为术中出现的急性心肌穿孔,均为美敦力3830主动导线.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血压下降(分别为70/50 mm Hg 、80/50 mm Hg,1 mm Hg=0.133 kPa),伴胸闷、出汗等症状;透视可见心影扩大,心脏搏动消失.超声发现有少中量的心包积液,经心包穿刺引流后血液动力学很快稳定,无其他并发症.5例患者于术后4~16d出现了膈肌刺激、胸痛等症状,仅1例为主动导线.5例患者起搏器测试均发现起搏阈值升高或不起搏,感知功能不良.胸片提示心室导线移位至心影外.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3例心室导线头端位于心包或心包外,1例有心包积液.5例患者均在麻醉科和外科后备下,于导管室直接将穿出的心室导线回撤至心腔内,并重置导线;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起搏导线引起的急性和亚急性心脏穿孔是临床少见的并发症,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处理;根据心包积液情况及患者血液动力学改变决定是否行心包穿刺,透视下内科处理导线,一般不需外科手术,预后良好. 戴研 陈柯萍 华伟 浦介麟 任晓庆 张澍关键词: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环肺静脉消融联合心房复杂碎裂电位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 观察环肺静脉消融(CPVA)联合心房复杂碎裂电位(CFAEs)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多中心临床实时注册研究的方式收集CPVA联合CFAEs消融治疗房颤的777例有效病例资料,分析其成功率和复发率,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在平均(6.7±3.7)个月的随访期间,CPVA联合CFAEs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为81.2%,复发率为18.8%.阵发性房颤成功率为88%,持续性房颤成功率为79.5%.消融术成功患者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升高,P<0.05.消融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9%,其中穿刺部位血肿4例,动静脉瘘2例,心脏压塞1例.结论 CPVA联合CFAEs消融治疗房颤安全、有效,对于持续性房颤,其优势尤为明显. 黄从新 张澍 马长生 杨延宗 黄鹤 刘旭 曹克将 吴书林 刘育 蒋晨阳关键词: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现状 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器质性室速)和心房颤动是当前心律失常领域两大堡垒。相较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方兴未艾,在真正具有临床意义的器质性室速-尤其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和直接导致猝死的室颤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方面的进... 姚焰关键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 适应症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