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作品数:14 被引量:118H指数:6
相关机构: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社会学

主题

  • 9篇土壤
  • 8篇小麦
  • 4篇微生物
  • 4篇麦田
  • 3篇冬小麦
  • 3篇土壤特性
  • 3篇土壤微生物
  • 3篇利用效率
  • 3篇秸秆
  • 3篇秸秆还田
  • 3篇还田
  • 3篇沉陷
  • 2篇性状
  • 2篇玉米
  • 2篇水分
  • 2篇水分利用
  • 2篇水分利用效率
  • 2篇土壤碳
  • 2篇土壤微生物特...
  • 2篇微生物特性

机构

  • 14篇河南理工大学
  • 8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国土资源
  • 1篇郑州铁路职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8篇马守臣
  • 7篇邵云
  • 5篇马守田
  • 4篇张合兵
  • 3篇陈惠婷
  • 3篇王锐
  • 2篇李春喜
  • 2篇许传阳
  • 1篇段爱旺
  • 1篇张黛静
  • 1篇郭增长
  • 1篇关中美
  • 1篇段佩玲
  • 1篇王新闯
  • 1篇李学梅
  • 1篇孙瑞
  • 1篇王文斐
  • 1篇郝真真
  • 1篇张令令

传媒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中国农学会耕...

年份

  • 3篇2019
  • 1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耕作措施对采煤沉陷区坡耕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针对采煤沉陷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问题,通过田间试验,以平作为对照(CK),研究平作+残茬覆盖(T1)、横坡垄作(T2)和横坡垄作+残茬覆盖(T3)对坡耕地夏玉米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苗期到拔节期,残茬覆盖明显降低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2 个残茬覆盖处理(T1 和T3)0~100 cm 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CK(P〈0. 05);到拔节期时,T1 和T3 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比CK 提高9. 64%和9. 74%.玉米拔节后降雨增多,与CK 相比,T1、T2 和T3 处理地表径流减少,坡耕地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T1、T2 和T3 处理还显著提高了玉米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降雨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P〈0. 05),其中T3 处理保水保肥和增产效果最好,其玉米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降雨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较CK 提高16. 59%、31. 20%、16. 55%和16. 59%.通过横坡垄作并附以秸杆覆盖是适用于采煤沉陷区坡耕地的有效农耕措施.
马守臣张合兵马守田李春喜邵云
关键词:采煤沉陷区坡耕地残茬覆盖
秸秆还田方式对麦田土壤碳、氮、水动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9
2014年
为了解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效果,在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J)、过腹即牛粪还田(F)和发酵后沼液还田(Z)后麦田土壤碳、氮、水和小麦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均提高了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增量(即相对于播前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量),在0~20和20~60cm土层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增量均分别以越冬期和拔节期最高。在越冬期,F和Z处理0~40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显著增加,J处理土壤氮含量与不还田对照差异不显著;在拔节期和开花期,三种秸秆还田处理0~20cm土层以及F和J处理20~40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均显著增加。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保水能力,在开花期,三种秸秆还田处理0~8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在越冬期和拔节期,F和Z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干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J处理显著降低;三种秸秆还田处理的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干重均显著增加,以J处理最高。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穗数和产量,其中Z处理增产23.0%。因此,三种秸秆还田方式均能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小麦产量,其中沼液还田综合效应最好。
邵云马守田李学梅马守臣冯荣成陈惠婷王文斐郝真真
关键词:小麦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
不同亏缺灌溉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29
2019年
【目的】优选适宜的小麦节水灌溉模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生育期内灌越冬水、拔节水和开花水为对照(CK),设置了3种不同的亏缺灌溉模式:浇拔节水和开花水(T1)、拔节水+开花水隔畦交替灌溉(T2)、返青水+孕穗水+开花水隔畦交替灌溉(T3)。在拔节期和开花期,测定了小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棵间蒸发量、干物质量,并测定了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T1处理小麦的光合速率与CK无显著差异,但蒸腾速率显著低于CK。在T2、T3处理中,干区、湿区的光合速率与CK也无显著差异,但干区小麦的蒸腾速率显著低于CK和湿区。各处理棵间蒸发量均显著低于CK。T2、T3处理中干区小麦的棵间蒸发量均显著低于湿区。T1处理提高了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但花前干物质转移量减少。T2、T3处理湿区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高于CK,但花前干物质转移量显著低于CK。T2、T3处理干区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低于湿区,但花前干物质转移均高于湿区小麦。T1、T2和T3处理对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均显著减少灌溉水量和作物的耗水量。【结论】3种时空亏缺灌溉模式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马守臣张伟强段爱旺
关键词:冬小麦灌溉模式亏缺灌溉水分利用效率
开采沉陷区土壤特性空间变化及其作物响应1
为了探究采煤沉陷区土壤特性空间变化及其作物响应,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方法对赵固矿沉陷区耕地的土壤水分、全氮量和微生物学特性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及作物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沉陷影响了土壤水、氮的空间分布,土壤含...
谢放放马守臣张合兵聂小军焦俊党
关键词:开采沉陷土壤特性土壤微生物特性小麦产量性状
煤矿沉陷区沉陷裂缝对土壤特性和作物生长的影响被引量:30
2015年
为了研究煤矿沉陷区沉陷裂缝对土壤特性和作物生长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沉陷裂缝周围土壤水氮含量、微生物学特性和作物生理、产量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沉陷裂缝导致了土壤水、氮的流失。距沉陷裂缝越近,土壤含水量和有效氮含量越低,当距裂缝距离超过120 cm 时,沉陷裂缝对土壤含水量和有效氮含量影响不显著。土壤水肥特性改变也导致了土壤微生物特性的改变,距沉陷裂缝越近,土壤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和土壤呼吸速率越低。当距裂缝距离超过90 cm时,沉陷裂缝对土壤微生物的特性影响不显著。沉陷裂缝通过影响土壤中水分和矿物营养的含量,进而影响到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当裂缝距离超过60 cm时,沉陷裂缝对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影响不显著。在拔节期,沉陷裂缝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在距裂缝0~60 cm范围内,当距裂缝距离超过60 cm时,沉陷裂缝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不显著。但到花期时,当距裂缝距离超过90 cm时,沉陷裂缝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不显著。沉陷裂缝对小麦各产量性状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距裂缝0~60 cm范围内,沉陷裂缝对株高、单茎重和穗粒数均有显著影响,当距裂缝距离超过90 cm时,则影响不显著。沉陷裂缝导致小麦穗数和产量的下降,距裂缝越近,小麦穗数和产量下降幅度越大,与距裂缝120 cm处小麦相比,裂缝边缘0~30 cm范围内小麦穗数和产量分别降低43.7%和53.3%。总之,开采沉陷产生的裂缝(隙),导致附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和养分流失加剧,降低了土壤质量,影响到作物的生长,最终导致作物产量显著降低。
许传阳马守臣张合兵王锐关中美
关键词:沉陷裂缝土壤特性作物生长土壤微生物活性光合作用
深耕条件下不同培肥方式对麦田土壤碳、氮、水动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以冬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深耕条件下不同培肥方式对麦田土壤碳、氮、水和小麦产量的影响,寻求高产条件下减少氮素损失、增加农田土壤固碳能力,提高水、氮利用率的途径,从而实现农田生态系统中碳氮良性循环...
马守田邵云马守臣李春喜姜丽娜张黛静马建辉
基于能值分析的河南省麦-玉循环模式的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研究
本研究运用Odum提出的能值理论,以河南省获嘉县为例,对河南省主要循环农业模式的投入产出结构和能值综合指标进行分析,对比不同循环农业模式的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期为河南省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调控策略。本研究...
邵云王敬婼李春喜张黛静马守臣王温澎张艳艳
关键词:冬小麦夏玉米生产效率可持续发展能值分析
文献传递
秸秆还田方式对麦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季节动态及碳收支的影响
【研究目的】为研究秸秆还田对麦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作用季节动态及碳收支的影响;【方法】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牛粪)、发酵后还田(沼液)3种方式替代部分氮肥还田处理进行探究;【结果】结果表明:麦田土壤呼吸速率越冬期最低,随...
马守臣邵云李春喜张黛静陈静雯马守田张令令
关键词:麦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碳收支
文献传递
不同耕作措施对麦田土壤碳储量和作物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为了探索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碳氮水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在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深耕(T1)、深耕+秸秆还田(T2)、浅耕(T3)、浅耕+秸秆还田(T4)4种不同耕作方式处理,对麦田碳储量、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以及作物水氮利用效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在不同时期对土壤碳储量有一定的影响,与播前土壤有机碳储量相比,0~20 cm土层各处理在越冬期有较高的有机碳储量,20~40 cm土层则于拔节期有机碳储量达到最大值,40~60 cm土层除T1处理,其他处理皆为拔节期最大。综合来看,在整个生育期有机碳储量均表现为秸秆还田处理大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深耕处理提高了小麦生育前期的土壤含水量,T2处理的作物耗水量比T4处理高4.2%;秸秆还田提高了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T2的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比浅耕加秸秆还田高24.9%,27.6%。除开花期,T1处理的植株含氮量高于浅耕处理,T2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冬小麦氮素积累量,较不还田处理提高了44%;T1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比浅耕处理高57.2%。秸秆还田处理在生育前期抑制了小麦的生长,但后期促进了植株干物质量的积累。秸秆还田有利于穗粒数的提高,从而提高产量,T2处理较T3处理产量提高了22.1%,较T1处理增产6.7%;T1处理较T3处理增产14.4%。因此,秸秆还田和深耕有助于提高土壤碳储量,提高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李春喜陈惠婷马守臣张令令王敬婼邵云
关键词:秸秆还田
煤矿废弃地复垦耕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价被引量:6
2017年
为了评价煤矿区复垦后耕地系统的可持续性,在对赵固煤矿未沉陷区、稳定沉陷区以及不稳定沉陷区复垦耕地的土壤及作物指标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基于三角形面积法,将测定的13项指标划分并转换为土壤理化性质指数、土壤微生物特性指数及作物指数,计算不同复垦耕地的可持续性指数(即三角形面积)。研究发现:未沉陷区复垦耕地的可持续性指数(1.80)大于可持续性指数临界值(1.30),可持续性较好;稳定沉陷区复垦耕地的可持续性指数(1.24)接近可持续性指数临界值;不稳定沉陷区复垦耕地可持续性指数(0.88)低于可持续性指数临界值,为不可持续状态。综上,煤矿区废弃地复垦后耕地的沉陷状态越稳定,可持续性越好,越有利于农业生产。
丁翠马守臣李明秋孙瑞宋香平段佩玲
关键词:煤矿区复垦可持续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