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土壤肥力研究室
- 作品数:3 被引量:62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红梅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长期施肥对棕壤团聚体组成及其主要养分赋存的影响被引量:23
- 2015年
- 采用干筛法对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棕壤进行团聚体分级,并对不同级别团聚体中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与分配进行分析,探讨了土壤团聚体与土壤肥力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棕壤团聚体以0.25~1mm为优势粒级。有机肥(猪粪)施用与有机无机(猪粪+氮肥)配施不仅增加了大团聚体含量,提高了团聚体稳定性,而且还增加了各粒级团聚体的SOC、TN、TP和TK含量,其中大团聚体中增加较多(〉0.25mm)。无机肥(氮肥)施用减少了大团聚体含量,降低了土壤团聚化程度,同时降低了各粒级团聚体的SOC、TP和TK含量。各施肥处理下大团聚体较微团聚体中含有更高的碳、氮、磷和钾储量。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储量均与〉2mm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2,1~2mm团聚体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2mm团聚体含量与MWD、GMD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施用有机肥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 邢旭明王红梅安婷婷李双异裴久渤梁文举汪景宽
- 关键词:长期施肥棕壤团聚体
- 外源新碳在不同肥力土壤中的分配与固定被引量:11
- 2016年
- 外源新碳加入土壤后,传统技术尚无法区分其与原土壤有机碳的不同。利用13C稳定同位素方法,通过室内培养实验,探讨玉米秸秆和根茬添加到不同肥力水平土壤后外源新碳在土壤中分配与固定的差异。结果表明:(1)低肥土壤添加叶28 d后土壤有机碳(SOC)含量高于添加根和茎的;高肥土壤添加叶在整个培养期间(1~180 d)SOC含量都高于添加根和茎;两种肥力水平土壤在添加玉米根、茎、叶180 d后SOC含量均接近相等。(2)玉米根、茎、叶的添加对SOC中外源新碳含量以及残体残留率的影响不同,28 d前低肥土壤外源新碳含量高于高肥土壤,28 d后结果与之相反;低肥土壤在培养28 d后添加根的残留率比添加茎和叶的低,高肥土壤在培养7 d后添加叶的残留率比添加根和茎的低。以上结果表明,外源新碳在土壤中的固定受其来源和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与制约。
- 谢柠桧安婷婷李双异孙良杰裴久渤丁凡徐英德付时丰高晓丹汪景宽
- 关键词:肥力
- 用^(13)C脉冲标记方法研究施肥与地膜覆盖对玉米光合碳分配的影响被引量:35
- 2013年
- 基于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不同施肥与地膜覆盖处理,采用原位13CO2脉冲标记的方法示踪了13C在玉米-土壤系统中的转移与分配,探讨了施肥与地膜覆盖对玉米光合碳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土壤系统光合固定碳转移较快,且分配差异较大,其δ13C值在标记1 d表现为茎叶>根>根际土壤>土体,且同一施肥处理下传统栽培高于覆膜栽培。标记15 d玉米植株和根际土壤δ13C值降低,而土体δ13C值却略有升高。传统栽培不施肥处理对13C富集程度最大,其中茎叶和根δ13C值在标记1 d分别为1 568‰和598‰;标记15 d为178‰和147‰。玉米-土壤系统13C固定比例在标记1 d和15 d分别为64.01%和38.65%,且13C分配按茎叶、根、根际土壤、土体顺序依次降低。覆膜施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光合固定13C数量及13C在玉米和土壤中的分配比例,是促进13C同化与分配的主要方式。
- 安婷婷汪景宽李双异付时丰裴久渤李慧
- 关键词:施肥地膜覆盖光合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