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泥炭沼泽研究所
- 作品数:23 被引量:53H指数:5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秸秆泥炭化处理的探讨被引量:1
- 2016年
- 研究适宜的秸秆还田技术不仅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也可减少秸秆焚烧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泥炭是植物残体在高湿厌氧环境中长期累积形成的有机堆积物,是优良的园艺基质和土壤改良基质。研究和借鉴泥炭的形成过程,可为秸秆还田处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秸秆高效利用。该文论述了秸秆还田的现状,并结合泥炭形成机理,初步探讨了秸秆泥炭化处理的可行性。
- 王忠强魏艳窦森
- 关键词:秸秆泥炭土壤肥力农田生态系统
- 不同水位管理对恢复泥炭地土壤CO_(2)、CH_(4)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泥炭地水文条件影响泥炭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控制和维持着泥炭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泥炭地生态恢复的重要前提。然而,目前关于恢复泥炭地土壤碳排放对不同水位的响应尚不明确。以长白山区天然(NP)、退耕(DP)及实施不同水文管理的恢复泥炭地(低水位(LR)、高水位(HR)与高低交替水位(H-LR))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研究区泥炭地进行生长季(6—10月)土壤CO_(2)、CH_(4)排放监测。结果表明:温度和水位变化是研究区泥炭地土壤CO_(2)、CH_(4)排放季节变化的主控因子。H-LR受水位控制的影响,生长季土壤CO_(2)排放速率波动剧烈,其它水位管理恢复区土壤CO_(2)排放速率呈单峰型排放模式,且均与近地表温度呈指数相关(P<0.05)。除HR外,土壤CO_(2)排放速率与水位呈显著负相关(P<0.05)。生长季,研究区HR土壤CH_(4)排放速率呈双峰型,H-LR与NP的土壤CH_(4)排放呈单峰型,与近地表温度呈指数相关(P<0.05),LR水位与CH_(4)排放速率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区不同水位管理恢复泥炭地土壤碳排放差异显著,虽然HR的土壤CO_(2)-C累积碳排放量显著低于其它水位恢复区,但其土壤CH_(4)-C累积碳排放量和综合增温潜势显著高于其它水位恢复区(P<0.05)。LR的累积碳排放量显著低于退化泥炭地,且其综合增温潜势最低。因此,建议在泥炭地恢复初期将低水位管理作为短期策略,以更好地恢复泥炭地碳汇功能,减弱其增温潜势。
- 王怡萌段磊磊陈聪王铭王铭赵婧
- 关键词:水位管理
- 两种泥炭藓间资源竞争与化感作用的定量分离
- 作为决定植被过程和物种共存的关键因素,植物相互作用包括竞争,促进作用和化感作用等多种类型。然而,自然条件下化感作用与资源竞争往往同时存在,两者很难分离,导致人们对植物相互作用的机制认识不清。
- 刘超卜兆君胡雪凤
- 关键词:资源竞争化感作用活性炭生理指标
- 烟气对泥炭藓孢子萌发影响的模拟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适量烟气能促进种子萌发,但对苔藓植物孢子的作用尚不清楚.选取采自长白山区泥炭地的粗叶泥炭藓和中位泥炭藓的孢蒴为试验材料,通过燃烧泥炭地植物产生烟气,制备烟溶液,分别与不同大小(大:直径为2.10~2.50 mm;小:直径为1.50~1.90 mm)以及不同保存时长(旧:4.3和6.3年;新:0.3年)的孢蒴进行两组双因素试验,经不同时长的烟溶液浸泡和萌发试验,模拟研究烟气、孢蒴大小和保存时长对苔藓植物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烟溶液浸泡影响孢子萌发,培养10 d时,不同时长的烟溶液浸泡均可使孢子的萌发率提高5倍以上,小孢蒴孢子的萌发率高;培养21 d时,仅适度浸泡(3 d)表现出促进萌发的作用,孢蒴大小对孢子萌发率无影响;烟溶液浸泡对长时间保存(4.3和6.3年)的孢蒴孢子萌发无促进作用.研究表明,适量烟气可加速新泥炭藓孢子以及小孢蒴孢子的萌发.在存在不定期火烧干扰的泥炭地中,与对种子植物的作用类似,烟气可能在苔藓植物种群的有性更新和种群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 康媛白晓珊卜兆君冯璐郭红梅杨云荷李亮
- 关键词:泥炭地烟气
- 气候变暖背景下泥炭藓泥炭地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研究
- 2016年
- 泥炭地主要氧化酶在各个季节均会面临气候胁迫,但目前缺乏氧化酶特征及其对气候胁迫响应方面的数据。在实验增温条件下、泥炭藓藓坪区,沿狭窄的矿养-雨养泥炭地梯度,测定了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发现,不管季节和采样面积如何,泥炭藓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比酚氧化物酶活性高出1000倍以上。气温升高(平均1℃)使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30%),但增温不改变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泥炭地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监测可作为反映气候变暖对泥炭地碳循环影响的一个合适的且有预见性的指标。
- Vincent E.J.JasseyGeneviève ChiapusioDaniel GilbertMarie-Laure ToussaintPhilippe Binet胡雪凤卜兆君
- 关键词:氧化酶气候变暖泥炭地
- 水文管理措施对长白山区恢复泥炭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
- 2022年
- 以长白山区天然泥炭地、不同水文管理的恢复泥炭地(高水位、高-低水位循环和低水位)及退化泥炭地(弃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水文管理措施对恢复泥炭地表层土壤(0~10 cm)酶活性的影响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泥炭地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和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活性表现为天然泥炭地>恢复泥炭地>退化泥炭地;退化泥炭地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天然泥炭地和恢复泥炭地;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天然泥炭地最低。在恢复泥炭地,随着恢复区管理水位的下降,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逐渐降低,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表现为高-低水位循环恢复区最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和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碳、含水量、水位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pH和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与水位呈显著正相关,与pH和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含水量和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DA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共可解释研究区土壤酶活性变异的81.2%,水位和土壤有机碳是影响研究区土壤酶活性的主控因子。适宜的水文管理措施能有效提高退化泥炭地土壤有机碳、氮等养分元素含量及土壤微生物酶活性,提升土壤的生态功能,加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
- 赵婧段磊磊王铭王升忠陈聪李鸿凯李兴丽
-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
- 泥炭藓植物残体分解的纬度梯度格局
- 植物残体分解是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因素。作为全球重要碳汇,泥炭地的碳累积主要源于造炭植物泥炭藓(Sphagnum)。在我国,泥炭藓泥炭地在亚热带鄂西山地、温带长白山和寒温带大兴安岭均有分布,泥炭累积速率呈现北高南低...
- 马进泽卜兆君
- 关键词:泥炭藓泥炭地化学组分
- 采食压力下泥炭藓的生长-防御权衡
- 权衡假说认为:生物对某一方面资源分配的增加必然以减少对其他方面的分配为代价.泥炭藓(Sphagnum)在面对动物的采食压力时,如何在生长和防御之间进行权衡尚未清楚.以锈色泥炭藓(S.fuscum)和中位泥炭藓(S.mag...
- 陈永达卜兆君刘宇
- 关键词:泥炭藓化感防御策略
- 长白山西侧哈泥沼泽表面湿度的多指标记录及其可能的驱动因素被引量:13
- 2014年
- 本文采用半定量化的植物大化石技术、腐殖化度分析和烧失量方法,重建长白山地哈泥沼泽表层50cm湿度变化过程,探讨控制沼泽表面湿度变化的主导因素,并试图揭示该地过去175年的气候变化,考察植物大化石在大陆性气候下的敏感性。根据^(210)Pb技术和AMS^(14)C定年法确定剖面年代。结果表明,哈泥沼泽表层50cm以泥炭藓泥炭为主,植物大化石除趋势分析揭示植被演替是由水位变化造成的,且3种指标揭示的哈泥沼泽表面湿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从0~22cm(约公元1983~2008年)表面湿度明显偏大;22~34cm(约1925~1982年)处于干燥时期;34~50cm(约1834~1924年)沼泽表面湿度较高。通过与最近的靖宇站的气象数据和长春地区的湿润指数对比,发现3种指标重建的表面湿度与降水数据或者湿润指数比较吻合,与温度关系次之,沼泽表面湿度增大发生在夏季降水和年降水均高的年份。由此推测,降水可能是引起沼泽表面湿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也说明植物大化石和腐殖化度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对沼泽表面湿度变化仍然反应敏感。
- 赵红艳李鸿凯韩毅卜兆君王升忠
- 关键词:气候代用指标腐殖化度烧失量除趋势对应分析泥炭
- 苔藓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及趋势
- 苔藓植物是介于藻类和蕨类植物之间的的高等植物,种类繁多。苔藓植物是许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植物成分,因其体内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物,对许多病原微生物甚至维管植物定居及种群有性更新产生抑制作用,所以在上世纪80 年代后期成为化感...
- 胡雪凤卜兆君杨允菲刘超
- 关键词:苔藓植物化感作用化感物质酚类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