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昆华医院
- 作品数:50 被引量:265H指数:9
- 相关作者:柏顺明彭浩马骏周建宏孟强更多>>
- 相关机构: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必净注射液干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60例2型糖尿病合并D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必净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血必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加用血必净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4 d。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AER)、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Fg)、全血黏度、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并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后FBG、BUN、SCr、TC、IL-6、TNF-α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血必净组治疗后除HbA1c、LDL-C、Fg无明显变化外,FBG、β2-MG、AER、BUN、SCr、TC、TG、HCT、全血黏度、IL-6、TNF-α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且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程度以血必净组更显著〔FBG(μg/L):6.98±1.14比9.73±1.62,尿β2-MG(μg/L):32.1±10.9比57.2±15.1, AER(μg/min):86.0±28.1比152.0±51.6,BUN(mmol/L):12.4±8.1比19.5±8.9,SCr(μmol/L):301.2±151.9比371.3±168.6,HCT:0.283±0.075比0.351±0.059,TC(mmol/L):3.4±1.8比4.1±1.5,TG(mmol/L):3.4±1.5比3.6±1.7,HDL-C(mmol/L):1.90±0.75比1.50±0.25,IL-6(ng/L):8.96±2.07比12.75±2.47,TNF-α(pmol/L):17.85±4.75比20.87±4.90,P<0.05或P<0.01〕。血必净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3.3%比36.7%,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DN的干预治疗有明显疗效,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组织
- 徐盈韩斌陈国兵钟玲吴海燕
- 关键词:血必净注射液糖尿病肾病炎症细胞因子
- 腓骨肌萎缩症伴血糖升高家系一个
- 2012年
- 先证者(图1 Ⅲs),女性,49岁,因双下肢渐进性行走困难4年于2007年住院,39岁时渐出现双下肢乏力,上楼梯困难,双下肢逐渐变细,双脚麻木,43岁时平地行走困难,易摔倒,双上肢力弱。体检:智能正常,跨阈步态,双手大小鱼际肌轻度萎缩,双大腿中下1/3交界处以下肌肉明显萎缩变细,呈“鹤腿”状。未见“弓形足”畸形。
- 谢涛孟强
- 关键词:腓骨肌萎缩症血糖升高双下肢乏力家系双大腿先证者
- 孤立性肺结节的CT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研究被引量:16
- 2013年
-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的CT表现与其良恶性的关系。方法:156例SPN患者均经过CT扫描,记录SPN直径,空泡、毛玻璃样改变(GGO)、棘突、毛刺、分叶、胸膜凹陷、血管集束征频数。增强扫描时绘制SPN时间-密度曲线,记录CT值峰值出现时期,CT值净增值(PH,CT值峰值-平扫CT值),然后切除SPN并行病检。对照CT与病检,总结CT结果与SPN性质的关系。结果:恶性SPN平均直径大于良性(P<0.05),空泡、GGO、棘突、毛刺、血管集束征的存在提示SPN恶性(P<0.05)。增强扫描时CT值峰值出现在静脉期,以轻中度方式增强时提示SPN恶性。结论:SPN直径越大恶性可能性越大,空泡、GGO、棘突、毛刺、血管集束征可作为恶性SPN的特异性征象。增强扫描可与CT征象互为补充,以便更准确地判断SPN性质。
- 吴建强王平彭浩程宏忠张利斌许哲源
- 关键词:硬币病变CT病理检查
- MCT1、CD14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单羧酸转运泵家族1(MCT1)、CD147(EMMPRIN)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在NSCLC发生、发展、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取经病理确诊的56例NSCLC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距肿瘤边缘>5 cm)和2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并将癌旁组和肺良性病变组划为对照组与肺癌组比较,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CT1、CD147蛋白及mRNA表达,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①在NSCLC组织中MCT1、CD147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肺良性肿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CT1在肺癌细胞膜中表达、CD147表达呈正相关(P<0.05);③MCT1、CD147表达与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类型、淋巴转移均有关(P<0.05),另外MCT1(细胞膜)蛋白表达还与肿瘤分化程度及吸烟史有关(P<0.05),MCT1mRNA表达还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在NSCLC患者组织中MCT1、CD147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
- 朱超男王平杨慧周建宏彭浩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 多层螺旋CT对慢性白血病并发区域性门脉高压的诊疗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慢性白血病时骨髓异常增生,血液呈高凝状态,可导致全身多处血栓形成,其中由于脾静脉栓塞引起区域性门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报导少见.近期笔者通过多层螺旋CT(MSCT),发现2例慢性白血病患者因区域性门脉高压并发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现分析报告如下.
- 王芸耿嘉蔚王罡范红
- 关键词:慢性白血病门脉高压多层螺旋CT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性休克早期复苏的干预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早期复苏治疗效果。[方法]脓毒性休克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尿量、CRT、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小时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CRT、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6小时后以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72小时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组在早期稳定血流动力学方面作用明显,参附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早期复苏有效安全,并且能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 徐盈陈必勤钟玲吴海燕
-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参附注射液多巴胺
- 大肠癌细胞FoxQ1与EGFR基因表达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大肠癌细胞中FoxQ1与EGFR基因间的相关性,为研究大肠癌中FoxQ1基因在EGFR通路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以293-T细胞中FoxQ1及EGFR基因相对表达量为1作为参照,检测大肠癌细胞系DLD1、HT29、LOVO、HCT116中FoxQ1及EGFR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荧光定量检测经shRNA-FoxQ1慢病毒干扰后的DLD1细胞(命名为DLD1-shRNAFoxQ1)中EGFR的相对表达量改变;DLD1-shRNA-FoxQ1经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rlotinib HCl和siRNA-EGFR处理后,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FoxQ1和EGFR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1)FoxQ1在DLD1、HT29、LOVO、HCT116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83.09、59.58、0.06、0.03,EGFR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95、3.67、2.08、1.36;(2)经shRNA-FoxQ1干扰的DLD1细胞EGFR表达量随FoxQ1表达量的降低而增高;(3)细胞DLD1-shRNA-FoxQ1、DLD1-shRNA-Control分别经siRNA-EGFR处理抑制EGFR的表达后,FoxQ1表达量随EGFR表达量的降低而增高,经Erlotinib HC1阻断EGFR酪氨酸激酶后,FoxQ1表达量增高。结论大肠癌细胞系中FoxQ1与EGFR基因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同时两者间可能相互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从而维持大肠癌细胞中FoxQ1与EGFR高表达的状态。
- 白璇唐慧郭强
-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RNA干扰
- 破裂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老年破裂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6例(破裂出血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22例(未破裂组)。另选择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25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破裂出血组患者出血第1、2、3天血清MCP-1水平,未破裂组患者入院当天血清MCP-1水平及对照组血清MCP-1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破裂出血组患者血清MCP-1水平明显高于未破裂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破裂组患者血清MCP-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出血组患者出血后第1、2、3天血清MCP-1水平逐渐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破裂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MCP-1水平升高,且出血急性期逐渐上升,可能参与动脉内外炎性反应。
- 杨雷赵建华柏顺明钱希颖官从锦方学文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趋化因子CCL2细胞黏附分子
- 联合基因测序与STR连锁分析进行苯丙酮尿症产前诊断的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苯丙酮尿症产前基因诊断方法。方法:采集3个经典型PKU家系血样和胎儿羊水并提取gDNA,进行PAH基因13个外显子测序,通过测序技术直接诊断胎儿PAH基因突变,并同时使用4个与PAH基因紧密连锁的STR位点,分析PAH基因在家系中的传递。结果:家系1中胎儿与先证者不同,测序检出其未获得父亲携带并遗传给了先证者的c.728G>A突变,胎儿为突变携带着,后分娩一正常婴儿;家系2中先证者检出c.1068C>A和c.842+4A>T杂合突变,胎儿检出携带父源的c.1068C>A,未遗传到母源的c.842+4A>T,为携带者,连锁分析也证实胎儿遗传了母亲正常的PAH基因。该胎儿出生后正常。家系3中,PAH基因测序未能找到先证者PAH基因的2个突变,仅仅检出先证者和胎儿均携带遗传自母亲的c.690-691insG移码突变,但STR连锁分析因多态性差无法提供信息,导致无法得到确诊结论,加上孕妇就诊时已中孕期,没有时间尝试新的诊断技术寻找潜在的基因异常,后报告胎儿至少为携带者并遗传咨询,孕妇知情选择终止妊娠。结论:联合使用基因测序与STR位点连锁分析技术,是完成苯丙酮尿症产前基因诊断"双保险"技术体系,准确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唐新华陈红苏洁章印红徐庆华朱宝生
- 关键词:苯丙酮尿症产前诊断基因诊断
- 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CS/nHA)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2年
- 前言
骨承重替代材料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天然骨的基础上。植入的生物材料应具备以下条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诱导成骨能力、适当的孔隙率和力学强度。因此,自体骨移植和异体骨移植被广泛应用。但自体骨移植存在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供骨区的并发症,如感染、骨折等。此外,临床上有一些病人无法取到足够的自体骨,如骨代谢疾病、
- 唐旭雷云坤孟增东
- 关键词:纳米羟基磷灰石骨缺损复合材料自体骨移植诱导成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