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医学院科学实验中心
- 作品数:81 被引量:154H指数:6
- 相关作者:黄宪希薛伟玲刘飞周利民张鹏程更多>>
- 相关机构: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省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 某校园环境中烟曲霉菌的分离及CSP分型鉴定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通过采集某校园环境标本,分离、鉴定出烟曲霉菌并对其进行分型研究,了解该校园环境中烟曲霉菌基因型及其分布情况。方法釆集该校内土壤、腐叶来源样本进行培养,10%KOH染色及乳酸棉兰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提取基因组DNA并扩增β-微管蛋白(β-tubulin)基因以鉴定烟曲霉菌,利用烟曲霉细胞表面蛋白(CSP)对其进行分型。结果从土壤、腐叶各20份共40份样本中共分离到43株真菌,其中土壤样本中分离到19株,腐叶样本中分离到24株;经β-tubulin基因PCR扩增鉴定,22株为烟曲霉菌,包括土壤来源的8株和腐叶来源的14株;所获的烟曲霉菌经CSP基因扩增及序列测定,分为2个基因型:t01型和t25型,其中t25型为新增CSP基因型。结论烟曲霉菌在环境中普遍存在,不同地区其烟曲霉菌种类存在差异,该研究中所发现的烟曲霉菌CSP基因型t25为新增型。
- 吴金燕张鹏程易国辉何小稳郭虹
- 关键词:烟曲霉菌Β-微管蛋白基因型
- 黄皮种子中活性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1年
- 黄皮为芸香科黄皮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海南、广西、广东等省。黄皮种子含有挥发油类、生物碱类、香豆素类等成分,具有杀虫、杀菌、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活性。鉴于黄皮种子中独特的活性成分及药用、农用价值,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黄皮种子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以期为其深入研究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 马寅正王元晓张云霞张海英周霞何小稳
- 关键词:化学成分生物活性
- 维生素D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海南地区汉族慢性鼻窦炎的关联性分析
- 2021年
- 目的:探究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ceptor,VD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rs731236(TaqI)、rs1544410(BsmI)、rs7975232(ApaI)及CdxⅡ与海南慢性鼻窦炎(Chronic Sinusitis,CRS)的关联性。方法:选择2017年3-12月就诊的汉族CRS患者111例作为病例组(CRS组),同期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的113例汉族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HC组),利用Snapshot技术对上述样本VDR基因4个SNP位点TaqI、BsmI、ApaI、CdxⅡ进行基因分型。通过Snpstats云分析平台、SPSS 25.0软件对基因型、等位基因、单倍型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aqI在海南人群中可检测到TC、TT两种基因型,在CRS组中分别为15例(13.51%)、96例(86.49%),HC组分别为11例(9.73%)、102例(90.27%);等位基因T、C在CRS组中分别为207例(93.24%)、15例(6.76%),在HC组中分别为215例(95.13%)、11例(4.87%)。BsmI有AG、GG两种基因型,在CRS组中分别为9例(8.10%)、102例(91.90%),在HC组中分别为11例(9.73%)、102例(90.27%),等位基因A、G在CRS组中为9例(4.05%)、213例(95.95%),在HC组中分别为11例(5.09%)、215例(94.91%)。ApaI有AA、AC、CC三种基因型,在CRS组中分别为6例(5.41%)、48例(43.24%)、57例(51.35%),在HC组中分别为15例(13.27%)、44例(38.94%)、54例(47.79%),等位基因A、C在CRS组中分别为50例(27.02%)、162例(72.97%);在HC组分别为74例(32.74%)、152例(67.26%)。CdxⅡ的三种基因型AA、AG、GG在CRS组中为36例(32.43%)、54例(48.65%)、21例(18.92%),在HC组中为39例(34.51%)、58例(51.33%)、16例(14.16%),等位基因A、G在CRS组中为126例(56.76%)、96例(43.24%),在HC组中分别为136例(60.18%)、90例(39.82%),TaqI、BsmI、ApaI、CdxⅡ四个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单倍型TaqI-BsmI-ApaI-CdxⅡ-T-G-C-A在CRS组和HC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VDR基因的四个多态性位点(TaqI、BsmI、ApaI、CdxⅡ)单个SNP位点与海南CRS关联
- 李志路李赛嘉李洪海张云霞
- 关键词:维生素D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慢性鼻窦炎
- AS-PCR方法检测中国人群CYP2C19基因多态性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方法。方法: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组DNA,分别用一对等位基因特异性(allele-specific,AS)的反向引物与共用正向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电泳分析对应的PCR产物来判断CYP2C19基因型。在AS引物3′端倒数第三位或第二位引入错配碱基改进特异性。采用优化后方法对278例健康人进行CYP2C19基因型分析。结果:AS-PCR可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引入第二个错配碱基可提高检测特异性。经直接测序验证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建立和优化的AS-PCR方法适用于CYP2C19基因多态性快速检测。
- 薛丽叶玉兴易国辉白玉杰
- 关键词:遗传多态性基因型
- 乳腺癌肿瘤异质性及靶向药物治疗被引量:6
- 2012年
- 靶向药物选择性杀伤依赖靶分子的肿瘤细胞,较细胞毒类药物更为安全高效。用药前检测肿瘤组织靶分子表达水平或基因突变,预测药物敏感性指导用药,这种药物基因组学指导下的靶向药物治疗被认为是未来肿瘤个体化用药的方向。迄今已有多种靶向药物用于临床,
- 薛丽白玉杰
- 关键词:肿瘤异质性靶向药物药物治疗乳腺癌细胞毒类药物药物基因组学选择性杀伤
- 5种驱蚊止痒产品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快速分析5种驱蚊止痒产品中挥发性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并分析比较其中成分及使用。方法采用RTX-5MS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程序升温,EI离子源,对5种驱蚊止痒产品:清爽花露水、驱蚊花露水、风油精1、风油精2、百草油进行GC-MS分析,并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结果清爽花露水和驱蚊花露水中分别鉴定出10、29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成分均为乙醇,驱蚊花露水中避蚊胺含量达38.022%,其余多为定香剂、香料等;2种风油精中分别鉴定出31、3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薄荷脑、水杨酸甲酯含量较高,其他挥发性成分含量较低;百草油中挥发性成分多(62种)且含量较均匀,有α-蒎烯、柠檬烯、薄荷脑、水杨酸甲酯等。结论该方法不需要任何溶剂、任何预处理,简单、快速、准确,适用于驱蚊止痒产品的质量控制和指导人们合理使用。
- 何小稳易国辉周利民吴金燕郭虹
- 关键词:GC-MS挥发性薄荷脑水杨酸甲酯
- 真菌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变化被引量:4
- 2016年
- 近年来研究表明,真菌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存在明显变化,范围在10 kb到100多kb之间。这种变化引起了真菌学家、遗传学家及进化生物学家的浓厚兴趣。该研究综述了影响真菌物种内及物种间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变化的一些因素,包括内含子、线粒体质粒和其他可移动遗传因子。了解和认识真菌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变化,可以更好地帮助理解真菌乃至其他真核生物的进化。
- 杨丹米飞董建勇张云润吴金燕
- 关键词:线粒体内含子
- EGFR基因突变与肿瘤靶向治疗被引量:10
- 2012年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超家族,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配体与EGFR结合诱导形成二聚体和构象变化,活化酪氨酸激酶及信号转导途径,产生细胞增殖、侵润、转移及抗凋亡等效应。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类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等已应用于临床。临床研究显示仅10%~30%患者对TKIs敏感,部分位于EGFR激酶结构域的活化突变与药物敏感性相关。检测EGFR基因突变有助于预测对药物敏感性和提高疗效。随着治疗绝大多数敏感的患者获得继发耐药性,其中约半数有继发突变T790M,降低药物对靶分子的亲和力,其他许多位于EGFR下游信号途径或旁激活途径的分子也参与耐药形成。因此,未来个体化用药和准确预测敏感性,不仅仅要分析EGFR基因,而且要综合考虑下游和其他信号途径的基因,如PI3K,K-RAS,BRAF,MET和PTEN等。
- 薛丽白玉杰
-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突变靶向治疗肿瘤
- 中心体在肿瘤发生及治疗中的作用
- 2010年
- 中心体维持细胞形态和染色体的准确分离,与损伤修复系统协同应对DNA损伤,维护基因组的稳定性。中心体结构或功能异常与非整倍体及肿瘤发生密切相关,抑制中心体蛋白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将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
- 薛丽白玉杰
- 关键词:肿瘤学中心体有丝分裂肿瘤治疗
- 脂肪源性干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2022年
-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神经元功能减退、丧失为主的渐进性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病、脑卒中、帕金森氏病等。这些疾病难以治愈,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stem cells,ADSCs)源自于脂肪组织分离、纯化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性分化特点,广泛使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本文讨论了ADSCs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及其再生特性,并探讨了当前ADSCs的临床应用和未来挑战,以期为ADSCs在临床应用上提供参考。
- 刘芳芳樊好飞李青蔓郭丰易西南张海英
- 关键词:神经退行性疾病脂肪源性干细胞阿尔茨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