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

作品数:128 被引量:139H指数:6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2篇文学
  • 29篇哲学宗教
  • 19篇艺术
  • 12篇文化科学
  • 4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社会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6篇美学
  • 21篇艺术
  • 14篇文学
  • 12篇文艺
  • 11篇审美
  • 8篇文论
  • 7篇学科
  • 6篇社会
  • 6篇环境美学
  • 6篇国文
  • 6篇感物
  • 5篇学术
  • 5篇诗学
  • 5篇文化
  • 5篇文艺学
  • 5篇美学研究
  • 4篇代文
  • 4篇学史
  • 4篇施特劳斯
  • 4篇卡尔松

机构

  • 118篇深圳大学
  • 10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南民族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三峡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湖北大学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四川美术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高建平
  • 2篇彭修银
  • 2篇刘悦笛
  • 2篇李健
  • 1篇徐碧辉
  • 1篇章辉
  • 1篇刘纲纪
  • 1篇吴海伦
  • 1篇潘知常
  • 1篇薛富兴
  • 1篇尤西林
  • 1篇王春雨
  • 1篇王石
  • 1篇张玉能
  • 1篇聂运伟
  • 1篇宋伟
  • 1篇袁济喜
  • 1篇刘成纪
  • 1篇姚文放
  • 1篇张法

传媒

  • 10篇中国文学批评
  • 8篇中国文艺评论
  • 7篇外国美学
  • 4篇中国图书评论
  • 4篇艺术评论
  • 4篇艺术学研究
  • 3篇文艺争鸣
  • 3篇郑州大学学报...
  • 3篇学术研究
  • 3篇传记文学
  • 3篇高等学校文科...
  • 2篇求是学刊
  • 2篇文艺研究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人文杂志
  • 2篇学术月刊
  • 2篇中南民族大学...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深圳社会科学
  • 1篇哲学动态

年份

  • 9篇2024
  • 15篇2023
  • 17篇2022
  • 15篇2021
  • 18篇2020
  • 15篇2019
  • 21篇2018
  • 8篇2017
1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于中华美学精神建设的思考被引量:10
2017年
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学这个学科曾经几起几落,在当下迎来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发展美学,要汲取传统美学的精华,批判地借鉴国外最新研究成果,适应文艺要出精品的要求,处理好美学学术研究和美学知识普及的关系,在当下文化和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出既具当代性又具中国特点的美学。
高建平
关键词:美学研究自主创新
论杜威对“表现论”美学的重构
2021年
杜威批判性地吸收了英国浪漫主义者、托尔斯泰、克罗齐、鲍桑葵等人的表现理论,并将之融入自己的经验论美学体系当中。经过杜威的重构,表现论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呈现出了更为系统、更有阐释力的理论样貌:表现的主体由原来的直觉或情感的认知者被重构为一个生存的行动者,还原了表现主体的复杂性;表现的对象由直觉或情感被重构为一个完整的经验及其意义,改变了表现论美学重情感而轻理智的状况;表现的意义由获得初步的或对于情感的认知变为对于原有经验及其意义重建与提升,提高了艺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表现的过程由艺术家主观的创造被重构为一个完整经验及其意义的创造性转化,指明了表现形式和生活经验之间的紧密关联。
李永胜
关键词:情感
从斯德哥尔摩的“中国宫”看18世纪瑞典的中国热
2023年
瑞典斯德哥尔摩郊外有一所被称为“中国宫”的建筑。从这所建筑可看出近三百年前瑞典人对中国文化的崇拜之情,以及当时中国对欧洲文化的影响。本文讨论了这所建筑的成因、特点,以及它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高建平
关键词:中国风
美食与人生:苏轼的生活美学管窥被引量:1
2022年
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苏轼无疑具有崇高的地位。在古代文人中,他以好吃、会吃扬名,写过很多诗文宣扬自己贪吃,表达对美食的喜爱。苏轼是一位卓越的美食家,美食家的盛名与大文豪的美名相得益彰。他凭借自己丰厚的人文修养和审美修养把饮食这一生活的本能上升到人的精神层面,将之与人的精神追求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美食的描写,展现了奋发昂扬的精神气质和乐观的人生情怀,赋予饮食以美学的意蕴。苏轼对美食的认识与记述紧密关联着他的生活境遇与思想情感,对美食的探索与追求是其积极生存的隐喻。探讨苏轼的饮食美学,不仅看他对美食的味道、颜色、形状以及选材、加工、制作、食用的认识,更要联系他的生活理想和生命意志,在更为宏阔的背景下发掘他追求美食的本真意图,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揭示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意义,揭示他在中国美学史上的价值。
李健
关键词:饮食文化美食生活美学
“观看”的现代性:论海外华人学者的视觉文化研究路径
2021年
以北美为中心的海外华人学者多将视觉文化研究运用于中国研究之中,其中一个典型论题便是中国的视觉现代性。尽管他们的研究对象不尽相同,但大都涉及对两大核心问题的处理:现代视觉媒介与文字系统的关系,以及视觉实践所触发的中西权力关系,前者常常内置于后者的批评框架中。20世纪90年代华人学者对鲁迅“幻灯片事件”的重访率先突显了这类视觉研究倾向。随着其他华人学者对报刊插图、画报、摄影、电影、版画等多种视觉题材的开掘,“视觉世界主义”与“视觉国际主义”的研究视角为重构中国视觉现代性研究中的两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明晨李丹舟
关键词:视觉文化后殖民批评
杨晦的北大岁月(之一)被引量:1
2020年
从温哥华回到北京大学不久的家炎兄,春节后在蓝旗营寓所给我打了电话,说到2019年是我们导师杨晦先生120周年诞辰,北大要出版纪念他的文集,嘱我回忆北大往事,抒写所历实情,为后人提供些历史资料。人生难返往昔时,不忘当初恩师情。回想起我在北大跟随晦师读书从教的31年时光,不禁思绪起伏,感慨万千,往日的不少历史情景,重又在我的脑海中断续浮现,久久不能平静。近日,缅怀转为沉思,提起笔来,写下了我的情思。
胡经之
关键词:教务长系主任文学概论文艺学毛泽东文艺思想
伯林特与卡尔松环境审美模式的内在特质及其论争
2017年
审美模式在西方环境美学发展中被高度重视,特别是阿诺德·伯林特的"参与模式"与艾伦·卡尔松的"科学认知模式"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关注。"参与模式"强调环境审美的身体化、审美感知与日常感知的交融以及家园感的营构,"科学认知模式"强调严肃审美、环境审美的伦理指向以及环境的结构功能性,两种模式的突出争议体现在介入与分离、一元化与二元化,两者的差异为环境美学提供了不同视角下的发展路径,从而推动了环境美学理论的多样性发展。
史建成
关键词:卡尔松审美模式
文化亦要真善美——文化美学对话
2018年
时间:2016年5月17日地点:深圳市深圳大学办公楼贵宾室王石:胡老师,我在《中国文艺评论》里看到李诗男对您的一篇专访。胡经之: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创办的《中国文艺评论》委托她来专访的,她在香港大学读博士。王石:我看到专访以后,有一个很强烈的想法,就是想见到您!胡经之:谢谢!王石:我服务的中华文化促进会是一个全国性的社会组织,这个促进会还是一个比较规范的、比较合乎标准的社会组织,为什么呢?第一,它没有政府拨款,全靠社会支持。第二,这个文促会的领导机构都是选举产生,没有组织部门去派遣。
胡经之王石
关键词:中华文化真善美社会组织美学政府拨款
卡尔松是“审美无利害”的否定者吗——以一个传统观念的嬗变为视角被引量:1
2022年
“无利害性”在西方有着悠久的传统,但直到18世纪才摆脱伦理观念成为美学核心要义之一。经验主义美学家以及康德、叔本华从各自视角将“无利害性”拿为己用,展示了这一观念极强的历史延续性。20世纪,“无利害性”内嵌于斯托尔尼茨的“审美态度”理论之中,成为“同情”地“关注”对象自身的经验态度及其展开。环境美学发起人艾伦·卡尔松对于传统“无利害性”作出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否定了形式主义、如画性等现代审美规范,但这种批判本身被当代学者误读为“决然的否定”。卡尔松以分析美学的文化解释为依托,否定了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感知及心理的符合论,并借助双重征用性对传统“无利害性”延续及现代艺术观念的环境解读作了批判。若排除上述理论语境则难言卡尔松否定了“无利害性”。与此同时,卡尔松所发展的“审美鉴赏”理论吸纳了斯托尔尼茨关于审美对象、意识的广泛包容性以及鉴赏的对象引导性等论述,进一步强化了对象性本质的鉴赏原则,显示了其环境美学理论的调和论色彩。
史建成
关键词:环境美学审美态度审美鉴赏
隐微写作的文本艺术结构与功能论析——以列奥·施特劳斯的经典阐释为中心被引量:1
2019年
隐微写作通过精心结撰文本来实现双重教诲的目标,具有丰富的艺术特征。列奥·施特劳斯以对隐微文本艺术结构的细致剖析来阐发古典作者的微言大义,其阐释始终关注文本体裁和文学修辞,将诗的艺术与哲学教育相结合。但是,诗与哲学的异质性从逻辑上质问隐微表达的正当性。
朱海坤
关键词:列奥·施特劳斯诗与哲学之争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