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 作品数:38 被引量:176H指数:8
- 相关作者:崔丽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湖南医药学院药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血根碱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形态结构及小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8年
- 本试验旨在研究血根碱(SAN)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形态结构及小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23日龄平均体重为(6.55±0.18)kg的健康"杜×长×白"三元杂交断奶仔猪36头,按体重相近、性别比例相同原则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75 mg/kg金霉素(抗生素组)、基础饲粮+50 mg/kg SAN(SAN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SAN组和抗生素组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和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但SAN组与抗生素组间以上生长性能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SAN组和抗生素组的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但SAN组和抗生素组间以上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SAN组回肠绒毛高度、V/C值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SAN和抗生素组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除十二指肠黏膜免疫球蛋白G和空肠黏膜免疫球蛋白M外)(P<0.05或P<0.01);但SAN组和抗生素组间以上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SAN可以改善肠黏膜形态,提高小肠黏膜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达到与添加抗生素相当的效果。
- 陈家顺康宝聚曾建国胡海波赵玉蓉陈柳姚康符晨星
- 关键词:断奶仔猪肠道形态结构免疫球蛋白
- 茶叶籽不饱和脂肪酸加工新工艺技术研究
- 以群体茶树品种的茶叶籽为原料,在优化筛选其干燥工艺技术的基础上,选用阴干脱壳并烘至足干工艺对其进行干燥,以不饱和脂肪酸萃取得率为考察指标,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三个单因素对不饱和脂肪酸萃取得率的影响,然后通过正...
- 段一凡龚志华朱海燕刘林峰李国武肖文军
- 关键词:茶叶籽茶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超临界CO2萃取
- 茶树紫色芽叶花色苷富集特性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以红芽佛手、自选9803、安73等3个紫芽茶树品种(系)的1芽3叶茶梢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研究不同品种(系)、不同部位、不同生长季节茶树紫色芽叶花色苷的富集特性,以期为茶树紫色芽叶及其花色苷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不同部位、不同生长季节茶树对花色苷的富集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茶树品种(系)富集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自选9803>安73>红芽佛手,不同部位富集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第1>第2>芽头>第3,同时3个茶树品种(系)随春末、夏初、夏中、夏末、秋初、秋中的季节变化对花色苷的富集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自选9803叶片在夏末花色苷含量达到最高值(14.24mg/g),安73在夏末达到最大值(12.63mg/g),红芽佛手则在夏初达到最高值(7.33mg/g).
- 刘林峰林玲林玲肖文军肖文军
- 关键词:茶叶花色苷
- 红条茶加工中香气物质的动态变化
- 2018年
- 以桃源大叶种茶鲜叶为原料,按照经典红条茶加工工艺将其加工成红条茶,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制备精油及GC-MS分析方法,研究其加工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动态变化,以期为高香红条茶的加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加工成的红条茶共有110种香气组分,相对含量较高有22种,其中醇类9种,脂肪酸类3种,醛类5种,脂类3种,酮类2种;萎凋期间,醇类、脂类香气组分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加,醛类、酮类、烃类、酸类香气组分的相对含量则逐渐下降;揉捻期间,醇类、酯类、醛类、酮类香气组分的相对含量递增,酸类、烃类香气组分的相对含量下降;发酵期间,醇类、醛类、酮类香气组分的相对含量持续增加,而酯类香气组分的相对含量先增后降,烃类和酸类香气组分的相对含量小幅下降;干燥期间,各类香气物质相对含量均下降。总体而言,从萎凋开始到发酵中后期,红条茶特征香气组分的相对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而从发酵后期至干燥结束则呈逐渐降低趋势,在生产实际中,可通过适当延长萎凋时间、缩短发酵后期时间及干燥时间,有利于加工高香红条茶。
- 张拓林玲周阳肖文军龚志华
- 关键词:香气组分
- α-酮戊二酸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8年
- α-酮戊二酸(AKG)是三羧酸循环中的中心物质,也是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桥梁。AKG作为铵离子清除剂,是提供谷氨酰胺的来源,能够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和抑制蛋白质降解,并为胃肠道细胞提供能量代谢的燃料。AKG可以通过脯氨酰-4-羟化酶产生脯氨酸,增加胶原蛋白合成,促进骨骼系统发育。此外,AKG可以抑制ATP合成酶和雷帕霉素靶蛋白,延长线虫的寿命。AKG不仅延长寿命,而且延迟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另外,AKG在消除毒性、提高耐寒性、缓解氧化应激损伤以及促进人类多潜能干细胞分化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本文旨在对AKG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以促进人们对AKG的理解,为AKG在动物营养调控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陈家顺苏文璇符晨星姚康
- 关键词:Α-酮戊二酸蛋白质合成骨骼发育免疫系统生理功能动物生产
- 黄金芽遮阴及返黄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为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黄金芽遮阴及返黄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通过遮阴处理,对黄金芽遮阴前和遮阴后一芽二叶叶片的色素物质、叶绿体结构和生化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绿体内的结构差异、基粒片层的发达程度与叶绿素含量变化一致,表明叶绿体结构影响色素含量与黄化过程。遮阴后,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其中处理A叶绿素a增加了8.71倍;整个试验过程氨基酸含量减少,茶多酚、可溶性糖含量均增加,处理A和处理C黄酮含量变化显著增加,水浸出物含量无明显变化。“黄金芽”叶色变异的遮阴时间在两个月以上,返黄时间一个月以上。
- 司钰苇周跃斌沈程文沈程文
- 关键词:茶树返黄遮阴叶绿体超微结构
- L-茶氨酸对产肠毒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免疫应激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9
- 2016年
- 以SPF级Balb/c雌性小鼠为实验动物,对其适应性饲养3 d后连续30 d灌喂不同剂量L-茶氨酸,然后腹腔注射产肠毒性大肠杆菌E44813诱导免疫应激,5 h后取样,分析研究了各组小鼠肝脏与脾脏系数,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ferease,ALT)与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含量,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血清中γ-干扰素(γ-Interferon,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的表达量,以探明L-茶氨酸对产肠毒性大肠杆菌免疫应激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茶氨酸干预处理均能明显降低由大肠杆菌E44813感染引起的肝脏、脾脏系数的升高,降低血清ALT、AST及肝组织匀浆MDA水平,提高肝组织匀浆SOD、CAT、GSH-PX活性,减少IFN-γ、IL-4表达量,改善肝脏组织病理损伤,其中以300 mg·kg-1剂量组效果最好,说明茶氨酸干预对产肠毒性大肠杆菌诱导的免疫应激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且可能是通过减少IFN-γ与IL-4的表达、降低炎症反应、提高抗氧化能力等途径达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 刘秋玲龚志华陈凌刘遵莹邓燕莉陈栋肖文军
- 关键词:免疫应激肝脏保护
- 利用Bio-Plex悬液芯片系统分析植物源L-茶氨酸对炎症诱导模型RAW264.7巨噬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网络的影响
- 通常细胞因子检测是通过ELISA方法对单一细胞因子进行测定,该方法耗时、检测费用较高,且不能全面反应整个细胞因子网络变化情况。Bio-Plex悬液芯片系统则可以对同一个样本中多达100种不同的目的分子进行同步检测,数据有...
- 贺喜陈继华张石蕊肖文军侯德兴
- 关键词:巨噬细胞细胞因子
- 文献传递
- L-茶氨酸对断乳大鼠血清及肝脏氨基酸谱的影响被引量:6
- 2016年
- 以断乳大鼠为实验对象,通过灌胃L-茶氨酸溶液,分析大鼠血清及肝脏中氨基酸谱变化,探究L-茶氨酸对大鼠氨基酸吸收与代谢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使用64只断乳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灌胃L-茶氨酸0、50、200、400 mg/(kg·d)(以体质量计,下同)。连续灌胃14 d后采集肝脏和血液,利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样品中氨基酸和氨的含量。结果表明:L-茶氨酸显著增加了断乳大鼠的日增体质量、末体质量以及肝脏中生糖氨基酸(Gly、Ser、Ala、Met、His、Val、Pro、Asp、Asn、Glu、Gln)或兼性生糖氨基酸(Thr、Ile、Phe、Tyr)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肝脏中所有必需氨基酸及多数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在200 mg/(kg·d)L-茶氨酸处理组显著提高(P<0.05)。血清中大多数氨基酸含量在400 mg/(kg·d)L-茶氨酸剂量处理组显著降低(P<0.05)。L-茶氨酸显著增加(P<0.05)血液及肝脏中Gln的含量,血氨含量随L-茶氨酸剂量增加呈线性降低(P<0.001)。由此说明,L-茶氨酸能够促进大鼠对日粮氨基酸的吸收,影响血清及肝脏中氨基酸含量,进而调节大鼠的生长发育。此外,L-茶氨酸通过增加Gln和Glu含量从而促进血氨的排出,减少氨对大鼠机体的毒害。
- 童海鸥李成舰颜琼娴谭支良韩雪峰
- 关键词:氨基酸谱血清肝脏
- 茶叶籽不饱和脂肪酸加工新工艺技术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为了解决茶叶籽在生产中利用不足的问题,以群体茶树品种的茶叶籽为原料,在优化筛选其干燥工艺技术的基础上,选用阴干脱壳并烘至足干工艺对其进行干燥,以不饱和脂肪酸萃取得率为考察指标,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3个单因素对不饱和脂肪酸萃取得率的影响,然后通过正交试验与验证性实验,优化筛选超临界CO_2萃取茶叶籽不饱和脂肪酸工艺技术。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茶叶籽不饱和脂肪酸萃取得率的影响次序依次为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其中萃取温度影响显著(P<0.05)。超临界CO_2萃取茶叶籽不饱和脂肪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45℃、分离温度55℃、CO_2流量20~30 kg/h,时间165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不饱和脂肪酸得率为8.77%,不饱和脂肪酸百分比为80.30%,比传统索氏提取法的得率6.02%、不饱和脂肪酸百分比79.67%分别提高2.75%、0.63%。
- 段一凡龚志华朱海燕刘林峰李国武肖文军
- 关键词:茶叶籽茶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超临界CO2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