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气象台

作品数:525 被引量:2,851H指数:24
相关作者:谷德军纪忠萍程正泉吴乃庚伍志方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2篇期刊文章
  • 135篇会议论文
  • 26篇专利
  • 9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02篇天文地球
  • 42篇环境科学与工...
  • 40篇自动化与计算...
  • 13篇电子电信
  • 13篇农业科学
  • 7篇水利工程
  • 6篇文化科学
  • 4篇机械工程
  • 3篇电气工程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90篇降水
  • 88篇暴雨
  • 82篇气象
  • 65篇雷达
  • 55篇台风
  • 45篇热带
  • 40篇天气学
  • 32篇气候
  • 32篇气旋
  • 28篇热带气旋
  • 26篇环流
  • 26篇大暴雨
  • 24篇强降水
  • 23篇暴雨过程
  • 22篇汛期
  • 20篇强对流
  • 17篇气温
  • 16篇应用气象
  • 16篇双偏振
  • 13篇特大暴雨

机构

  • 522篇广东省气象台
  • 72篇中国气象局广...
  • 30篇中山大学
  • 2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8篇南京信息工程...
  • 15篇广东省气候中...
  • 14篇广东省气象局
  • 12篇广东省气象探...
  • 8篇广州市气象局
  • 7篇广东省江门市...
  • 6篇中国气象局
  • 5篇广东省气象科...
  • 5篇深圳市国家气...
  • 4篇北京大学
  • 4篇华南理工大学
  • 4篇国家气象信息...
  • 4篇南方海洋科学...
  • 4篇深圳市气象服...
  • 3篇南京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7篇张华龙
  • 43篇程正泉
  • 38篇黄晓莹
  • 37篇伍志方
  • 29篇吴乃庚
  • 27篇涂静
  • 24篇陈超
  • 24篇郭春迓
  • 24篇胡东明
  • 24篇罗聪
  • 23篇汪瑛
  • 22篇时洋
  • 21篇纪忠萍
  • 21篇冯业荣
  • 20篇曾沁
  • 19篇张东
  • 19篇于玲玲
  • 18篇胡胜
  • 16篇陈炳洪
  • 16篇梁巧倩

传媒

  • 136篇广东气象
  • 58篇热带气象学报
  • 17篇气象
  • 12篇气象科技
  • 7篇大气科学
  • 7篇暴雨灾害
  • 7篇气象研究与应...
  • 6篇应用气象学报
  • 6篇气象学报
  • 5篇海洋预报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4篇高原气象
  • 4篇自然灾害学报
  • 4篇气象水文海洋...
  • 4篇气象与环境科...
  • 4篇大气科学学报
  • 4篇第27届中国...
  • 4篇第33届中国...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19篇2024
  • 31篇2023
  • 32篇2022
  • 34篇2021
  • 29篇2020
  • 19篇2019
  • 17篇2018
  • 39篇2017
  • 33篇2016
  • 27篇2015
  • 22篇2014
  • 20篇2013
  • 16篇2012
  • 36篇2011
  • 32篇2010
  • 18篇2009
  • 22篇2008
  • 17篇2007
  • 13篇2006
  • 20篇2005
5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雷达垂直廓线对广州地区降水估测订正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雷达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技术,对2010年4月29日广州地区一次较大范围内混合型降水过程进行了平均垂直廓线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雷达定量降水估测进行了订正。结果表明,选定区域内雷达回波稳定少动,不同时段的垂直廓线的高低空变化均不大;在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中有一个极大值区为零度层亮带;在零度层亮带以上,反射率因子随高度增加迅速减小。进一步结合降水站点评估表明,直接利用雷达最低仰角估测的降水量偏低,而利用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技术订正后的降水估测的准确度提高,绝对误差率由订正前的28.9%下降到13.7%。
张羽张维胡胜罗聪
关键词:多普勒天气雷达垂直廓线
1319号超强台风“天兔”强度变化的诊断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利用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超强台风"天兔"海上快速加强及登陆快速减弱期间的相关物理量做了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高的海温,西南季风、越赤道气流持续与"天兔"保持联结,充沛的水汽供应,弱的垂直风切变及强烈的高空辐散与低层辐合的高低层环流配置,是"天兔"快速加强的主要原因;(2)"天兔"登陆后强度迅速减弱的原因与登陆后陆面摩擦消耗能量、登陆前后大气干冷、高低层垂直风切变加大、低层水汽输送被切断以及高空辐散减小等有关。
于玲玲麦健华程正泉
关键词:天气学台风强度物理量场
利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对广州地区边界层日变化特征的分析研究被引量:17
2013年
利用2010年11—12月亚运会期间设在广州五山站的车载式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对广州地区晴天条件下的边界层日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论表明:(1)折射率结构常数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夜间,受大气层结的抑制作用,湍流强度较弱,折射率结构常数的观测值约为10-17~10-18m-2/3;白天,湍流在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的共同影响下,从底层大气向自由大气发展,观测值比夜间可增大两个量级,且在边界层顶部有较大阶跃。(2)利用风廓线雷达谱宽资料可算出湍流耗散率,作为一种新的风廓线雷达二次产品,该参数对湍流的描述更为准确和细致。在晴天条件下,广州地区边界层顶从08时开始迅速上升,11时前后达到1 300 m左右,在日落前基本维持这个高度不变。
蒋德海王成刚吴兑邓雪娇黄晓莹谭浩波李菲邓涛
关键词:大气探测风廓线雷达折射率结构常数
2020年广东省中期降水和气温预报检验评估被引量:2
2021年
对2020年广东省中期时效的主客观降水和气温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省级网格和融合法MIX的降水预报评分总体上优于客观模式ECMWF和NCEP;总体上省级网格的降水预报偏差较客观产品更趋近1,即空漏报相对持平;省级网格对大雨和暴雨以上量级降水的192 h预报从提高预报稳定性的角度出发,预报趋于保守,漏报明显多于空报。气温预报方面,省级网格对模式订正有正技巧,最高气温的订正能力强于最低气温,其中盛夏季节(6—9月)对模式最高气温的订正效果最好。
李珊珊张华龙陈玉梅黄晓莹
广东低温阴雨的低频振荡及环流特征
为了做好广东2-3月低温阴雨的中期与延伸期预报,本文分析了1953-2011年广州低温阴雨年景变化与广东低温阴雨年景变化的关系,并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2-4月广州逐日气温的低频振荡及与低温阴雨的关系,并建...
纪忠萍高晓容谷德军吴秀兰舒锋敏
关键词:低温阴雨低频振荡环流特征
基于MSComm控件实现双机的数据通讯被引量:4
2007年
介绍一种运用MSComm控件实现PC与PC机串行通信的方法,并给出其部分的通信源程序。
杨朝晖胡东明盛安
关键词:控件数据通讯
FINE ECMWF模式对南海10m风速预报能力的检验
FINE ECMWF 模式是欧洲中心的中期天气预报模式,该模式产品自2011 年在业务中得到应用.业务应用表明,该模式产品具有较高的预报水平,对中短期天气预报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随着精细化业务的发展,预报员编辑的预报场就...
林良根李天然郭春迓
广州两次“黑色”暴雨过程触发机理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利用地面常规及广东自动观测站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MICAPS提供的物理量场、北京T213和JMA中尺度模式分析场等资料,从高层环流特征、水汽条件、热力层结条件等方面对造成2005年6月5日、21日广州地区两次发布了"黑色"信号的大暴雨过程(广东暴雨预警最高级别)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分析。着重从动力触发机制方面归纳总结了两次"黑色"暴雨过程的异同点,结果发现:①东路冷空气很可能是5日暴雨产生的触发因素;②西南季风急流的脉动和地面中尺度低压则是21日暴雨可能的触发条件。
谢健标张东易爱民
关键词:对流有效位能触发机制
近10年中国台风暴雨研究进展被引量:220
2005年
登陆台风造成的灾害往往由暴雨引起,因此在台风研究领域中,台风暴雨一直是最受重视的研究课题之一。近10年来,随着我国一系列台风外场科学试验加密观测数据的获得、天气监测网的逐步完善、大气模式的改进以及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 台风与中纬度系统的相互作用、台风与地形下垫面相互作用、台风中小尺度及其动力学等方面均得到深入研究。概述了近10年该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程正泉陈联寿徐祥德彭涛涌
关键词:台风暴雨
珠江三角洲黑碳气溶胶及其辐射特性的观测研究被引量:129
2009年
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和环境效应研究是当今国际科技界的热门研究话题.而气溶胶的辐射特征是评估气候变化的重要参数.对广州番禺大气成分站2004~2007年黑碳仪观测的黑碳浓度与吸收系数,浊度计观测的散射系数,以及导出的单次散射反照率进行了分析讨论.主要结果如下:使用黑碳仪观测黑碳浓度与吸收系数,必须与国际公认的仪器进行对比观测,对资料进行校准和订正,才能得到质量保证的资料序列.分析表明黑碳浓度月均值在3.1~14.8μg·m-3之间变化,4年来黑碳浓度逐年下降;每年年均值下降1μg·m-3左右,旱季浓度较高,多年平均为8.9μg·m-3,雨季浓度比较低,多年平均为8.0μg·m-3,月均值极大值出现在2004年12月份,月均值极小值出现在2007年7月份,黑碳浓度4年均值为8.4μg·m-3.计算的散射系数月均值在129~565Mm-1之间变化;吸收系数月均值在32~139Mm-1之间变化,单次散射反照率月均值在0.71~0.91之间变化,2004~2007年的年均值分别为0.80,0.82,0.79,0.84.使用3台黑碳仪,分别同步观测PM10,PM2.5,PM1中的黑碳,结果表明PM2.5占到PM10的大约90%;PM1占到PM2.5的大约68%;黑碳气溶胶主要存在于细粒子中.将相距8km的广州番禺大气成分站(海拔141m)与番禺气象局(海拔13m)在一年中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两站黑碳浓度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居于山顶的大气成分站的黑碳浓度总是低于平原的番禺气象局,两站的年均值也相差近4μg·m-3,表明黑碳气溶胶在近地面浓度较高,在高度较高的大气成分站浓度较低.
吴兑毛节泰邓雪娇铁学熙张远航曾立民李菲谭浩波毕雪岩黄晓莹陈静邓涛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黑碳气溶胶散射系数
共5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