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作品数:7,809 被引量:40,806H指数:65
相关作者:陈松林仝川袁书琪张磊韦素琼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606篇期刊文章
  • 894篇会议论文
  • 28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84篇经济管理
  • 1,709篇农业科学
  • 1,103篇天文地球
  • 1,063篇环境科学与工...
  • 761篇文化科学
  • 324篇历史地理
  • 295篇自动化与计算...
  • 290篇生物学
  • 185篇水利工程
  • 140篇建筑科学
  • 121篇社会学
  • 49篇交通运输工程
  • 44篇政治法律
  • 41篇理学
  • 26篇轻工技术与工...
  • 17篇化学工程
  • 16篇矿业工程
  • 16篇电子电信
  • 16篇医药卫生
  • 12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897篇土壤
  • 592篇旅游
  • 567篇地理
  • 444篇生态
  • 400篇城市
  • 380篇土地利用
  • 364篇教学
  • 283篇湿地
  • 254篇亚热带
  • 227篇杉木
  • 212篇农业
  • 191篇植被
  • 184篇气候
  • 183篇影响因素
  • 171篇有机碳
  • 165篇遥感
  • 162篇生态系统
  • 161篇高中地理
  • 159篇理教
  • 156篇红壤

机构

  • 7,529篇福建师范大学
  • 335篇福建省湿润亚...
  • 287篇教育部
  • 241篇中国科学院
  • 155篇福建农林大学
  • 65篇福州大学
  • 61篇闽江学院
  • 53篇中国科学院大...
  • 47篇广州大学
  • 45篇兰州大学
  • 44篇南京大学
  • 43篇华东师范大学
  • 42篇上海大学
  • 41篇学研究院
  • 37篇泉州师范学院
  • 36篇南京师范大学
  • 34篇北京师范大学
  • 34篇中山大学
  • 34篇新疆师范大学
  • 28篇福建省林业科...

作者

  • 307篇杨玉盛
  • 289篇陈松林
  • 207篇袁书琪
  • 198篇仝川
  • 196篇曾从盛
  • 183篇韦素琼
  • 179篇王维奇
  • 178篇陈志强
  • 170篇陈光水
  • 166篇陈兴伟
  • 164篇杨智杰
  • 160篇陈志彪
  • 145篇钟全林
  • 136篇伍世代
  • 132篇谢锦升
  • 123篇熊德成
  • 116篇高人
  • 116篇朱宇
  • 115篇祁新华
  • 115篇李志忠

传媒

  • 581篇亚热带资源与...
  • 388篇福建师范大学...
  • 261篇生态学报
  • 231篇中学地理教学...
  • 209篇福建地理
  • 16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01篇环境科学学报
  • 98篇海南师范大学...
  • 97篇地理教学
  • 87篇水土保持学报
  • 84篇亚热带水土保...
  • 75篇地理科学
  • 62篇生态学杂志
  • 62篇云南地理环境...
  • 61篇第四纪研究
  • 52篇安徽农业科学
  • 51篇水土保持研究
  • 51篇经济地理
  • 50篇水土保持通报
  • 48篇地理研究

年份

  • 218篇2024
  • 333篇2023
  • 358篇2022
  • 326篇2021
  • 325篇2020
  • 352篇2019
  • 361篇2018
  • 352篇2017
  • 367篇2016
  • 320篇2015
  • 303篇2014
  • 296篇2013
  • 300篇2012
  • 332篇2011
  • 302篇2010
  • 432篇2009
  • 410篇2008
  • 349篇2007
  • 278篇2006
  • 158篇2005
7,80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数字地形信息和地统计的区域森林资源空间格局分析
鉴于森林空间分布与地形的紧密相关,以及其自身蓄积量存在的空间差异,本文把分析建立在地形信息的基础上,并采用地统计学方法探讨武夷山森林资源的空间格局。首先,通过对叠加上地形信息之后的武夷山主要树种(杉、松、阔)分布图的分析...
曾宏达
关键词:DEM地形蓄积量地统计
文献传递
福建省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主要因素分析
利用福建省8个地级市和1个副省级城市的统计数据,分析了福建省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并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福建省城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揭示了福建省城镇化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农村非农化、基础设施、政府投资等...
蓝丁丁韦素琼
关键词:城镇化
文献传递
短期寒潮天气对福州市绿地土壤呼吸及组分的影响
城市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在区域乃至国家尺度上的碳预算与碳循环中都具有重要地位,研究突发天气下城市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变化对准确估算城市土壤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亚热带城市草坪(沟叶结缕草,Zoysia matrell)...
李熙波曾文静李金全黄向华钟羡芳杨玉盛
关键词:含水量寒潮天气土壤呼吸组成成分多元回归模型
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问题探讨被引量:1
2008年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现阶段,加强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但是在这个伟大的工程中,也存在着相当的土地问题。
刘先尧汪德兵
关键词:新农村
基于SD法的公园景观综合感知研究——以福州市为例被引量:27
2012年
本文以福州市主要的几个城市公园为研究样本,运用SD法,将声、味环境因素纳入公园景观的感知研究中,就声、味环境因素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揭示影响规律;并结合因子分析法,进行主要影响因子提取,为人性化的公园景观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的视觉感知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且负面因素产生的影响比正面因素更为显著;声、味环境因素对于不同的公园景观视觉效果评价要素和因子的影响有所不同,心理要素和整体要素受影响程度最为显著,其次为环境要素;声、味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公园景观视觉效果由形式因子、协调因子、空间因子、生态因子、污染因子、特色因子、认同因子和安全因子等8个评价轴构成。
于苏建袁书琪
关键词:公园景观SD法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与水淹频率的关系被引量:8
2016年
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区,于2013年5月20日、8月20日和11月20日,沿高潮滩到中潮滩,设置9个不同水淹频率采样地,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 H、电导率、容重、总有机碳含量和总无机碳含量,以及5月20日和8月20日的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同时,测定5月20日和11月20日采样地A、采样地E和采样地I的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以及8月20日采样地A和采样地I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探讨了土壤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与水淹频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初期,采样地A短叶茳芏地上生物量显著小于采样地E和采样地I(n=3,p<0.05),但生长末期,采样地A短叶茳芏地上生物量显著大于采样地I(n=3,p<0.05),采样地A短叶茳芏地下生物量都大于采样地I;从采样地A到采样地I,微生物丰度和微生物环状支链的磷脂酸(Cy)及其前体(Pre)之间的比值(Cy/Pre)逐渐降低,微生物丰度约降低28%,Cy/Pre比值由0.99下降到0.19,说明水淹频率增加,微生物受氧气和酸的胁迫作用减弱;表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总有机碳含量随着水淹频率增加也逐渐降低,从采样地A到采样地I,氧化还原电位由82.5 m V下降到-71 m V,表明氧化还原环境从弱氧化向还原过渡,总有机碳质量比由35.09 g/kg下降到12.3 g/kg;土壤总无机碳含量和p H从采样地A到采样地I逐渐增大,总无机碳质量比由0.95 g/kg上升到1.64 g/kg,p H由5.37上升到7.52,土壤从酸性向中性过渡;土壤电导率差异较大,11月20日土壤电导率最大(3.61 m S/cm),其次是8月20日(2.69 m S/cm),5月20日电导率最小(1.53 m S/cm)。从高潮滩到中潮滩,随着水淹频率增加,短叶茳芏生物量(尤其地下部分),微生物丰度、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土壤p H和总无机碳含量升高;不同采样日的土壤电导率变化规律不一致,土壤容重无明显变化。
高灯州章文龙曾从盛刘晴晴王志萍陈依婷
关键词: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
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量动态变化特征被引量:11
2006年
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和小集水区试验技术方法,通过两年的降雨量数据观测,对闽北地区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和对照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小集水区进行坡面径流动态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小区地表径流的产生主要是受降雨量的影响,而与降雨强度的关系不大,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之间呈现出极显著的非线性二次抛物线关系(P<0.01)。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月平均径流量一般随月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在同1月份间其平均地表径流量的大小趋势为:对照>封山育林>杉木>木荷,均是在6月份达到最大值,9月份出现最小值。对照比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更容易产生地表径流,林地具有较好的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作用。
韩永刚王维明杨玉盛
关键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降雨量径流量
基于3S技术的福建省湿地景观格局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07年
利用福建省1986、1993、2000年的TM影像和2004年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影像,在RS、GPS和GIS技术支持下,结合福建省生态环境特征,选取了斑块面积指标、形状指标、破碎化程度指标、聚散性指标、多样性指标等5类景观生态学指数,研究福建省1986-2004年湿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福建省湿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1986-2004年各期湿地总面积分别是:1793793.06 hm2、1665966.28 hm2、1609862.77 hm2、1618760.97 hm2.各景观面积指数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灌溉地、河流、河漫滩、沼泽、盐田景观面积呈现下降趋势,蓄水区、海水养殖景观面积增大,其他类型波动变化;(2)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景观优势组分对景观整体的控制作用有所减弱.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4个时期分别为0.6681、0.7375、0.8165、0.8301,Shannon-Wiener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3041、0.3356、0.3716、0.3778,斑块面积变异系数由1986年的882.069 5%下降到2004年的516.315 7%;(3)湿地景观受外界干扰程度加大,破碎化程度加剧;同时,湿地原始形态也受到了较复杂的影响.边缘密度由1986年的5.9981 m/hm2上升到2004年的6.6982m/hm2,平均形状指数也从2.1758略微下降到1.9910;(4)各斑块类型和周围相邻斑块类型的空间连接程度进一步降低,湿地景观被分隔态势增强.蔓延度指数下降,4个时期分别为83.3695、81.9283、79.8908、79.8203,斑块结合度从1986年的99.2029连续降至2004年的98.5459.
曾从盛郑彩红陈渠欧世芬
关键词:湿地景观
细柄阿丁枫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比较被引量:8
2008年
研究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细柄阿丁枫(Altingia gracilipes)天然林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质量比与有机碳贮量的关系,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细柄阿丁枫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都是以大团聚体(〉0.25mm)为主,占了干土质量的85%以上.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变化差异不明显,但各个粒径团聚体有机碳质量比明显下降,下降幅度为22.62%~51.78%,表层土壤有机碳损失更为严重.2种林分的大于2.0mm的团聚体有机碳贮量最高,0.25~O.5mm的团聚体有机碳贮量最低,在大团聚体中呈现出随粒径增加,有机碳贮量增加的趋势.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土壤有机碳贮量明显下降,下降是由各粒径团聚体碳质量比减小引起的.
毛艳玲杨玉盛邢世和邹双全崔纪超
关键词: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细柄阿丁枫杉木
Comparis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Different Soil Types of Wuyi Mountains
2011年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explore the soil organic carbon(SOC)content from different types of soil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Method]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Wuyi Mountains,and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measur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 content and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altitude,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was analyzed.[Result] SOC content ranged from 14.91 to 112.34 g/kg,and SOC content wa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ed with available nutrients(available N,P and K)and total nitrogen.[Conclusion]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altitude,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OC content of Wuyi Mountains.
薛丽佳卢茜高人
关键词:ALTITUDE
共75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