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大学艺术系
- 作品数:45 被引量:75H指数:5
- 相关作者:李丽红孙娟王喆张艳霞邢华更多>>
- 相关机构: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唐、五代、宋山水画比较:从景胜到意胜
- 2007年
- 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隋唐时代,中国山水画已经成熟,展子虔《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盛唐的吴道子进而发展了简练而又写实的山水画法。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在真实描写大自然并表达一定的审美认识上达到高峰。继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分别开创并继承南北山水画派之后,北宋关仝、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各擅胜场。北宋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则围绕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核心意境问题,系统地总结了经验,使中国山水画理论更加体系化。经过南宋画家对寄幽情美趣于精粹景色中的探索,至元代尤其是元四家,山水画又出现了重视主观抒发与风格创造的新高峰,也完成了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统一。
- 路铠铭
- 关键词:山水画
- 素描不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 2007年
- 素描不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各种造型艺术能力的获得存在于各种不同形式的制作过程中,它们的基础各不相同,因而美术院校的基础课程需要重新调整,以适应新时期高校美术教育的要求。
- 范雅杰郭建文
- 关键词:素描造型艺术
- 巴赫的宗教美德在音乐作品中的体现
- 2008年
- 本文通过对J?S巴赫宗教音乐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宗教美德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一生努力遵循圣经教导,做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巴赫的宗教美德对其音乐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 邱敬华
- 关键词:音乐作品
- 浅谈色彩设计在商品销售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10年
- 色彩,对于人类而言,始终属于自然界最神奇的奥妙之一,永远都在激发着我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色彩,是一种作用神速的,强大的和极具吸引力的表达工具,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商业中,色彩通过强调突出一些重点细节,可更清楚、更有效地传达商品的信息,从而起到更好的销售作用。
- 王喆
- 关键词:传达
- 认识边鸾和中唐花鸟画
- 2010年
- 中唐社会的上层风尚因之日趋奢华、安闲和享乐,浅斟低唱、车马宴游日益取代了兵车弓刀的边塞生涯,连衣服时尚也来了个变化,宽袖长袍代替了天宝时的窄袖紧身。中唐而后,花鸟画画家个性真正成熟地表露出来,不再拘泥于传统,不再是大同小异,转而追求风格繁多,个性突出。边鸾的画作通过营造真实的画面效果达到求真的境界,但真实之外又经可以裁减,法度取舍,最终形成真实唯美,可见可入而不可求的画面效果,这种方法在今后将不断地影响中国绘画和中国绘画的精神。
- 李丽红
- 关键词:边鸾中唐花鸟画
- 对素描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被引量:1
- 2005年
- 我国现行素描教学内容和训练手段已不能适应现代艺术发展的要求,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改革,运用多种不同的艺术观念、表现方法丰富基础素描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基础素描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艺术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 杜海军
- 关键词:素描教学艺术思维传统素描
- 出新意于法度中——苏轼书法理论小议
- 2005年
- 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十分辉煌的一个时期,中国书法艺术在宋代形成了一个新的高峰,在魏晋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这一时期,"宋四家"之一的苏轼影响最大,他不仅在诗、词、散文方面代表着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绘画方面开启文人写意画派的先河,其书法更以"百出新意,不践古人"成为尚意派的先锋.他的书法理论推动了宋代书法独立而寓于新意的发展历程,黄庭坚谓之"本朝善书,当推为第一".
- 吕书炜
- 关键词:书法理论美术理论法度新意宋代书法
- 关于艺术设计素描教学的思考
- 2004年
- 艺术设计素描和传统的绘画写生素描是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巧的素描。艺术设计素描不是被动的描摹,而是主观重于客观的表现,也是理性重于感性的刻画。
- 贾国军
- 关键词:素描教学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师设计素描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 音乐课堂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被引量:7
- 2008年
- 音乐教育,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审美客体,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促进主体与客体的沟通,让学生自觉投入到音乐审美体验中,以心灵感应音乐,从而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和人文感化作用。音乐的进行和发展,必须符合人们的情感发展的需要,人们才觉得音乐是美的,是抚摸心灵的艺术。
- 孙娟
-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审美意识音乐审美教育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教育
- 焦作乐户行会组织——“郑王会”初考被引量:1
- 2007年
- 文章依据作者田野调查实录和古文献资料,对焦作市民间乐户信仰郑王及郑王会做了初步考述,认为郑王即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朱载堉,探讨了朱载堉的出生日期及郑王会的形成与消亡原因。
- 任方冰
- 关键词:乐户朱载堉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