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 作品数:91 被引量:95H指数:4
- 相关作者:杨汤琛孙宗美黄静珊邓炜茵侯喆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暨南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民族经验与叙事学本土化
- 2015年
- 叙事学本土化应该正确处理叙事学之西方与中国的关系,即它包含着对西方叙事学和中国传统叙事思想的双重凝视和反思,前者是后者的理论背景之一,民族经验是建构中国叙事学的根基。叙事学本土化的最后完成,还需要经过多重"化合"的步骤,比如中国叙事学的范畴研究;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时间历程,包括源起和发展过程的变化;以及中国叙事理论的独特个性的研究等。而中国传统叙事思想的独特品格的把握要求我们必须能够准确掌握和描述民族叙事传统的全貌。
- 王瑛
- 从游戏起源到回归游戏——论艺术本质的嬗变与归宿
- 2008年
- 艺术产生的母体是生活,是劳动;艺术的起源则是游戏,它产生的契机是灵感,产生的形式是对生活的模仿,产生的原因则是人的心理需要。从艺术的本质上说来,目的还是使人达到身心和谐与协调,从而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稳定,为不断到来的、维持人的生存的艰难的物质生产作准备。自从有了劳动分工以后,由于艺术自身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感情的作用,艺术就成了各个阶级、各个政党以及团体组织争夺的对象,从而成为政治的附庸。共产主义社会里的艺术,又可以回归到它起源时那样,成为自由的人们自由的心灵游戏。
- 黄新荣
- 关键词:劳动分工艺术表演格罗塞
- 新加坡蔡曙鹏博士编创华族戏剧的实践及启示
- 2016年
- 唐宋时期,新加坡已与中国发生人员、贸易往来。当地曾出土宋真宗、仁宗年间的铜钱与瓷片,《诸蕃志》《南洋测蠡》乃至《马来纪年》《岛夷志略》等文献也有诸多记载。鸦片战争以后大批华工出洋,促成了中国戏曲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1在东南亚的发展和繁荣。最早记录新加坡华人戏曲的文献是1842年1月19日美国远征探险队的司令官威尔基斯舰长一行在码头登岸时所见华人的游行神会。
- 徐燕琳
- 关键词:新加坡华人《屈原》
- 《千秋雅调》与清初江南隐逸风气被引量:3
- 2009年
- 《千秋雅调》,是清初一部著名唱和词集。王晫50寿辰,赋《千秋岁.初度感怀》,有214位词人参与唱和。寿主王晫与唱和词人多为江南隐逸之士,他们的唱和词中,体现了隐逸生命精神,《千秋雅调》足以证明。清初江南存在一个隐逸群体,当时的隐逸风气十分盛行,这主要是由清初政治现实和江南独特的生活背景两方面因素造成的。
- 李桂芹
- 关键词:隐逸
- 《拟乐府补题》的词学文献价值被引量:3
- 2011年
- 《拟乐府补题》一卷,应社咏物唱和词集,由厉鹗、陆培、查为仁等10人唱和而成,查为仁辑刻。《拟乐府补题》唱和时间为乾隆十三年(1748)夏秋之际,唱和地点为天津水西庄。《拟乐府补题》有存词人词作、校勘、词史等方面的文献价值。而且,还有为深入了解咏物词、中期浙西词派、天津水西庄等方面的词学价值。
- 李桂芹
- 关键词:词学
- 海外戏剧教育理念方法在中国戏曲传承传播中的应用——以汤显祖、莎士比亚剧作为研究中心
- <正>戏剧教育已经成为近几十年西方一个重要的学术潮流和教育实践,对戏剧的发展和传播意义重大。在美国,戏剧教育已被列入到国家教育的法律规定中,目前美国的大中小学都开设了戏剧课程,戏剧已被纳入新一代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 徐燕琳; George Belliveau;
- 文献传递
- 论移民、遗民、逸民精神及其对岭南文化的塑造和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移民、遗民、逸民历史和文化深厚久远。移民和遗民是岭南文化形成筑建的基石。宋末的崖山海战成为遗民精神乃至岭南文化的主帜,并经陈献章、梁启超等思想家凝炼升华。与遗民相连的逸民思想是岭南精神的一部分,由慧能的平等意识和边地超越,发展为石涛自用我法和陈寅恪对自由意志的追求。从思想史的角度看,移民、遗民、逸民和他们的思考及实践是岭南精神的基础,并从对生命安全和人身自由的追求,进而为对平等、民主、民权、国权的争取;从个体意识的体认,走向对思想、文化、制度的批判、改革甚至革命。岭南特殊的人文历史地理更激发了岭南人的危机意识、深刻反思和勇于担当。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在近代史上,自由意志之帜引领着岭南及中国的前行,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传递民族精神,承担起华夏文化的运命,而从广义上推动了人类对自由和发展的艰辛探索。
- 徐燕琳
- 关键词:移民遗民岭南文化自由意志
- 练文以析其辞,观象以综其理——评凌逾《跨媒介香港》被引量:1
- 2017年
- 凌逾的《跨媒介香港》以文本内部观察的方式,发现了香港文学的纹理和肌理,并深入到香港文化层面,探寻香港文学跨媒介现象的成因。该著的价值在于,一,对香港文学跨媒介叙事的个性素描,对海派、台派跨媒介叙事研究具有范式意义。二,香港文学的跨媒介叙事研究,对于跨媒介叙事诗学的建构具有理论引导价值。三,提醒文学研究应该以一种更为包容的心态和宽阔的心胸,给予跨媒介叙事更多的注意力。四,揭示跨媒介叙事创意为文学叙事的艺术形式增添摇曳风姿,日臻丰富和完善的形式,有时候会比内容更具有历史的甚至艺术伦理的价值。五,由此引起的跨媒介叙事诗学之思,可能会引发叙事学诗学建构的新趋势。
- 王瑛
- 关键词:跨媒介叙事
- 戏曲史料建设的一大贡献——读吴晟教授《明人笔记中的戏曲史料》
- 2008年
- 徐燕琳
- 关键词:中国古典戏曲史料建设明人明代戏曲演出形式
-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文体建构述论被引量:3
- 2016年
- 中国戏曲学科开山之作——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是王国维戏曲研究的理论总结和戏曲文体思想的系统阐述。它在前代理论成果基础上和西学的影响下,针对长期以来戏曲归类、称名、体貌、源起模糊混乱、戏曲被目为"体卑"等而下之的情况,以明确的文体意识将戏曲作为"一代之文学"而高抬曲体;在研究思路上,探讨"体"的观念并梳理戏曲之"体"的演进;在研究方法上,通过考源、定名、辨体,"考史""建体"两条线索交叉并进,确定了"成一定之体段""由叙事体而变为代言体""合动作、言语、歌唱三者而成"的戏曲文体观念,说明"真正之戏曲"具有"以歌舞演故事"的表演形态和代言体的语言形式、"自然""有意境"的风格特征,最终达到"体制遂定""纯粹之戏曲"的逻辑构建和现实结论。《宋元戏曲史》开启了戏曲史写作的先河,奠定了戏曲研究的基本框架及研究范式,更发明了戏曲的文体意义,明确了"真戏曲"的文体形态和文体风格,展现了戏曲卓尔不群的风貌,戏曲之"学"由此创立。
- 徐燕琳
- 关键词:《宋元戏曲史》戏曲理论文体学文体形态文体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