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

作品数:119 被引量:1,414H指数:25
相关作者:江瑜郭嘉季辉杨飞杨世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3篇期刊文章
  • 3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3篇农业科学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8篇气候
  • 33篇水稻
  • 31篇变暖
  • 27篇气候变暖
  • 24篇小麦
  • 22篇冬小麦
  • 21篇土壤
  • 20篇增温
  • 19篇稻田
  • 15篇生育
  • 14篇夜间增温
  • 13篇玉米
  • 13篇生育期
  • 12篇生产力
  • 12篇粮食安全
  • 12篇产力
  • 11篇氮肥
  • 8篇有机碳
  • 8篇气候变化
  • 7篇施肥

机构

  • 118篇南京农业大学
  • 8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江苏省农业科...
  • 5篇吉林省农业科...
  • 4篇黑龙江省农业...
  • 3篇江西省农业科...
  • 3篇江西省红壤研...
  • 2篇湖北省农业科...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西藏职业技术...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永丰县农业局
  • 1篇沈阳市农业科...

作者

  • 75篇张卫建
  • 26篇陈长青
  • 21篇陈金
  • 16篇田云录
  • 15篇邓艾兴
  • 13篇赵锋
  • 12篇董文军
  • 12篇张彬
  • 10篇郭嘉
  • 10篇黄山
  • 9篇季辉
  • 8篇章秀福
  • 8篇杨菲
  • 7篇江瑜
  • 7篇郑建初
  • 7篇王丹英
  • 7篇芮雯奕
  • 7篇徐春梅
  • 7篇吴琦
  • 6篇杨飞

传媒

  • 10篇应用生态学报
  • 9篇作物学报
  • 7篇中国水稻科学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2008年中...
  • 4篇江苏农业科学
  • 4篇麦类作物学报
  • 4篇中国作物学会...
  • 3篇玉米科学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3篇生态与农村环...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3篇2008中国...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中国农业科技...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C...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15篇2013
  • 16篇2012
  • 12篇2011
  • 19篇2010
  • 13篇2009
  • 18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1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冬小麦生产力对气温升高的响应特征及其生理生态机制
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且呈现显著的季节和昼夜差异。未来气温将以更快的速度递增,且冬春季和夜间的升温幅度分别显著高于夏秋季和白天。冬小麦不仅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而且也是冬春季的主要作物,气候变暖对其生产的潜在影响显著...
张卫建陈金田云录
关键词:冬小麦气候变化生产力
土壤重金属Pb和Cd在蕹菜中的累积特征及产地环境安全临界值被引量:14
2010年
通过盆栽方法研究了水稻土和潮土两种土壤条件下蕹菜对Pb和Cd的累积特征,并探讨了Pb与Cd在产地土壤环境中的安全临界值。结果表明:两种土壤中蕹菜的Pb和Cd累积量与土壤Pb、Cd添加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茎中的累积量显著高于叶。水稻土和潮土环境下,蕹菜茎中的Pb平均含量分别是叶中的3.86、2.02倍,Cd平均含量分别是叶中的3.58、4.73倍;在同一处理水平下,水稻土中Pb和Cd比潮土中更易被植株累积,水稻土环境下蕹菜茎、叶中Pb含量分别是潮土环境下的4.88、2.56倍,Cd含量则分别是潮土环境下的3.04、4.02倍;依据国家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GB2762—2005)进行方程拟合,得出种植蕹菜的水稻土中Pb的安全临界值为57.83mg·kg-1,潮土中Pb和Cd的安全临界值分别为77.02、0.47mg·kg-1,均高于国家土壤环境安全标准限制的临界值(HJ332—2006)。
吴琦杨菲季辉张卫建
关键词:蕹菜土壤重金属PBCD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我国稻田系统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由于人类对地球系统干扰的日益加剧,大气CO浓度已经从1906年的约240ppm上升到2005年的约380ppm,年增长速度达1.4ppm。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大气CO浓度仍将以1.9ppm/a的速度提高,预计到2...
郭嘉杨菲张莉朱建国卞新民张卫建
关键词:稻田系统稻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
夜间增温对江苏不同年代水稻主栽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1
2014年
采用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在江苏省丹阳市开展夜间增温试验,研究夜间温度升高对江苏1970s—2000s 8个主要推广水稻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代水稻品种的主要生长特性对夜间增温的响应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但响应趋势基本一致.全生育期内水稻冠层夜间温度平均升高0.9℃,水稻始穗期平均提前1.1 d,全生育期缩短1.3 d.夜间增温下,花后总绿叶面积和剑叶面积呈下降趋势,成熟期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平均降低了3.5%和5.1%,植株N含量也降低.产量构成分析发现,夜间增温主要通过降低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使产量下降,单位面积总颖花数下降了12.6%.品种间并未随年代发展而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新老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张鑫陈金江瑜邓艾兴宋振伟郑成岩张卫建
关键词:气候变暖水稻夜间增温
全天增温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采用全天开放式增温方式,在江苏徐州和丹阳地区分别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全生育期增温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处理下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的有效分蘖在徐州和丹阳分别平均减少5.2%和9.6%,无效分蘖分别减少15.6%和9.7%.增温处理下徐州冬小麦的株高比对照高,丹阳比对照低,近期品种的株高矮于早期品种.增温处理下不同年代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均呈增加趋势.除徐州1950s—1960s、1980s、丹阳1950s—1960s和1990s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在增温处理降低外,其他品种均增加,但夜间呼吸速率增减趋势不同.两试验地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均为增温处理高于对照,近代品种的收获指数比早期品种高.徐州和丹阳两地增温处理下不同年代品种的生育期均缩短,分别平均缩短3.2和4.1 d,主要是抽穗期前缩短明显,平均缩短7.5和8.5 d,而灌浆期延长,平均延长4.3 d.增温处理下,除徐州1950s—1960s品种减产外,其他年代的品种均表现为增产,增产幅度徐州和丹阳分别平均为21.0%和14.1%.统计分析表明,增温改变了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作用,且存在地域差异,在徐州增温处理主要影响实粒数和有效穗数,而在丹阳主要影响千粒重.
耿婷陈金张卫建陈长青
关键词:生长发育
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对超级晚籼稻“天优华占”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分配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以超级稻天优华占为材料,研究了4种不同氮肥施用量和2种不同栽培密度下灌浆结实期叶片光合特性,抽穗期和成熟期叶鞘和茎秆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与分配及其和稻米品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施氮量为0~165 kg/hm2时,灌浆期(抽穗后16 d)剑叶中净光合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超过165 kg/hm2,光合速率略有下降。适宜的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可增加抽穗期的糖和淀粉积累量。相关分析表明:糙米率和穗中可溶性糖以及淀粉累积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垩白度和茎秆以及叶片中可溶性糖积累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和叶中可溶性糖积累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和叶中可溶性糖以及淀粉累积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徐春梅周昌南郑根深王丹英赵锋朱旭东章秀福
关键词:氮肥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东北春玉米地长期免耕下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分布及其组分构成特征
阐明免耕下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分布特征及碳组分响应的差异,对理解和评价免耕的固碳效应及长期碳储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长期免耕下东北地区玉米田的研究显示,相对于传统的翻耕处理,免耕提高了耕层(0~20 cm)SOC的浓度,增幅...
黄山彭现宪殷明刘武仁张卫建
关键词:免耕团聚体土壤剖面
东北农业气候资源与春玉米生产潜力的时空演变及作物生产应对策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趋明朗,世界粮食危机日益突出,作物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及应对措施已经成为作物科学的研究前沿之一。本文收集了我国东北区域(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101个气象站点的光、热、水等气象...
陈长青钱春荣邓艾兴张卫建
关键词:农业气候春玉米作物生产生长发育
水稻生产力对夜间增温的响应特征及其生理生态机制
全球变暖已成不争事实,且存在明显的昼夜增温不对称性,夜间增温幅度显著高于白天。为此,本试验在我国水稻主产区进行田间夜间增温,研究水稻生产力及其生理生态对夜间增温的响应特征。试验于2006~2008年在海南省万宁市、贵州省...
陈金张彬田云录杨飞董文军张卫建
关键词:夜间增温抽穗期
农田开放式夜间增温系统的设计及其在稻麦上的试验效果被引量:21
2010年
气候变暖存在明显的昼夜不对称性,夜间增温显著高于白天。设计可靠的田间增温设施,研究作物系统对夜间增温的响应与适应意义显著。参考国际相关增温系统,于2006—2009年在江苏南京设计并运行了我国首个农田开放式夜间增温系统(FATI,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d),对稻麦进行夜间主动增温试验,监测系统温度、麦田土壤水分和作物生育进程和产量,以评价该系统的可行性和对稻麦的增温效果。结果表明,该系统有效且均匀的增温范围为4m2,增温效果明显。在测试用人工草坪上,晴天、阴天和雨天3种天气情况下,该系统4m2有效增温范围内地表的夜温平均升高2.4℃、2.3℃和2.1℃。在草坪的垂直层面上,该系统可以使距地下5cm、地表、地上40cm和90cm4个层次的夜温平均分别升高1.2℃、2.2℃、0.7℃和2.3℃。在稻麦两熟农田中,稻季全生育期地下5cm、地表、植株中部和冠层的夜温平均分别升高0.7℃、0.6℃、1.0℃和1.6℃,麦季相应层次可升高1.2℃、1.5℃、1.8℃和1.9℃。在稻麦全生育期内,增温小区各层温度的变化动态与未增温区的一致。另外,该系统未改变麦田耕层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尽管耕层土壤含水量略有降低,0~25cm内各层土壤含水量的降幅均在0.99~1.62个百分点以内,与未增温区差异不显著。夜间增温可以显著缩短作物前期生育期,使稻麦始穗期分别提早2.5d和11.5d;同时,夜间增温使水稻平均减产4.51%,但小麦增产18.30%。尽管在作物的不同生育期,该设施的增温幅度有所差异,但这与田间实际情况下不同季节气候变暖幅度不同之特征一致。因此,该开放式夜间增温系统符合气候变暖的温度变化特征,可以满足水稻和小麦所代表的典型作物系统对夜间增温的响应与适应的试验要求。
张彬郑建初田云录董文军陈金杨飞张卫建
关键词:气候变暖夜间增温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