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作品数:1,060 被引量:4,718H指数:25
- 相关作者:胡世兴于强黄冰李晶邓新国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厦门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术中发生沉核的危险因素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初学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MSICS)的基层眼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发生沉核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对参加Starr"手把手"MSICS培训项目的 50名基层眼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回顾性分析学员在学习MSICS早期手术中发生沉核的病例临床特征,手术操作过程。结果发生沉核的病例数有9例,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为62~92岁(平均77.78岁)。诊断均为老年性白内障,其中2例为过熟期,6例为大/黑核,3例合并有高度近视,1例伴有晶状体半脱位。9例MSICS手术的前囊切除方式均为截囊。结论高龄患者、过熟期、大/黑核、高度近视、晶状体半脱位等是MSICS初学者发生沉核的主要危险因素,另外开罐式截囊也是发生沉核的重要因素。
- 黄圣松黄文勇刘斌王德才何明光
- 关键词: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初学者
- 转染hTERT基因对人角膜内皮细胞增殖及功能维持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索转染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TERT)促进人角膜内皮细胞(HCECs)增殖并进行长期培养的可行性。方法原代HCECs生长到80%融合时,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质粒p EGFP-N1和p BABE-puroh TERT转染到HCECs,1μg/m L嘌呤霉素筛选。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嘌呤霉素耐药克隆中TERT的表达情况。阳性克隆进行传代培养。MTT法和细胞周期检测比较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透射电镜检测细胞的超微结构,RT-PCR检测泵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a+/K+-ATPaseα1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ZO-1、N-cadherin的表达。结果 TERT-HCECs表达了外源的TERT已经传到36代,保持了正常的HCECs形态且比HCECs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泵功能相关基因、Na+/K+ATPaseα1、ZO-1的表达在TERT-HCECs和HCECs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ERT-HCECs能形成单层结构,并保持与原代HCECs细胞相似的泵功能。结论通过转染TERT,建立了一株与原代生理功能相近且具有更强增殖能力的TERT-HCECs。
- 刘志平沙翔垠王智崇庄菁
- 关键词:人角膜内皮细胞端粒酶端粒酶催化亚基组织工程角膜
- 治疗伴有无前房、白内障玻璃体混浊的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的手术方法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伴无前房、白内障的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经角膜缘的晶状体和前段玻璃体切除或经睫状体平坦部的晶状体和玻璃体切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对7只眼伴有无前房、白内障的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进行了手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眼压和前房深度变化、滤过泡、视力以及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3~48个月。结果:(1)眼压:7只眼术前平均眼压为(5.18±0.77)kPa,术后1天平均眼压为(0.95±0.29)kPa,术后1周平均眼压为(0.93±0.12)kPa,最后1次随访平均眼压为(1.14±0.70)kPa;(2)前房深度:所有患眼术后均形成前房,中央前房深度为3~5CT;(3)滤过泡情况:所有患眼术后均形成功能滤过泡,滤过泡形态为扁平弥散;(4)视力:1患眼术前视力0.01,术后1周视力CF/20cm,最后1次随访矫正视力0.06;1患眼术前视力0.05,术后1周0.01,最后1次随访矫正视力0.1;余患者多为幼儿,不能配合视力检查但可追光;(5)术后并发症:所有患眼术后早期均有角膜水肿,瞳孔区均有纤维性渗出,房水闪辉(+^++++),但均未出现瞳孔和周切口膜闭、视网膜脱离和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同时伴无前房或极浅前房、白内障玻璃体混浊患者,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小梁切除手术能有效降低眼压,形成前房,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治疗伴无前房的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眼科学报2007;23:238-242.
- 林羡钗余敏斌吕林方敏李劲嵘
-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葡萄膜炎白内障
- 抗氧化营养补充剂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8年
-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确切病因仍不确定,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AMD的病变过程。视网膜的高耗氧性,高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暴露于可见光的特性使其易产生氧化应激。抗氧化营养素如维生素及矿物质类、黄斑色素类、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多酚类等均有助于对AMD的防治。
- 陈卉文峰
- 关键词:氧化性应激
- 内隐斜视青少年近视眼矫正时个体化下加的确立方法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在青少年近视眼矫正时不同视近下加条件下,调节滞后及隐斜的变化,并构建下加与调节滞后、隐斜间关系的数学公式,以期得到使调节滞后与隐斜量同时最小的最适视近下加范围。方法招募110例单纯性近视眼的内隐斜视青少年患者,据MPMVA原则验光配镜后依次予以佩戴5种不同下加试镜片(0D、+0.75D、+1.50D、+2.00D、+2.50D)后测量双眼视近33cm的调节反应(Shin—Nippon,日本)以及遮盖试验+排棱镜测量视近隐斜度;采用线性回归统计学分析视近下加与调节滞后、隐斜度间关系。结果随着下加度数增加,视近调节滞后量逐渐减少,而内隐斜量逐渐变小并向外隐斜方向变化;不同下加条件下调节滞后量[17(262.76,4),P〈0.01]以及隐斜度[F(223.45,4),P〈0.01]都存在统计学差异;内隐斜患者的最适下加与初始调节滞后存在线性相关性(r=0.526,P〈0.01),且最适下加与初始隐斜状态也存在线性相关性(r=0.523,P〈0.01)。结论根据青少年近视眼患者个体的初始近调节滞后量和近隐斜度,可获得适合该患者的视近下加范围,从而为青少年内隐斜近视眼确立个体化视近下加提供参考策略。
- 王冬梅王平蓝卫忠朱晓伟李振赵峰杨智宽
- 关键词:近视眼
-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CY15瘤细胞眼前房移植瘤早期转移的观察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CY15细胞在Balb/c鼠眼前房生长及全身转移的规律,探讨GFP作为活细胞标记追踪肿瘤细胞生长、转移的优势并初步探讨肿瘤转移的机制。【方法】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逆转录病毒MP71-GFP-PRE转入CY15细胞,G418筛选阳性克隆。20只Balb/c小鼠(20只右眼),手术显微镜下每只小鼠眼前房接种2μL细胞密度为2.0×106个/mL的CY15GFP细胞悬液。术后15d、20d和30d分别处死5只小鼠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全身转移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术后30d处死的另外4只小鼠和4只对照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瘤细胞的比率。【结果】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CY15GFP细胞基本保持了亲代细胞的特征,在前房的成瘤率为100%。术后15d处死小鼠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肝、肺、胃肠壁等多个脏器中有散在的单个荧光点分布,为转移的单个肿瘤细胞,这些荧光点在肝脏中分布的数量最多。术后20d、30d分别处死5只小鼠,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微小转移灶逐渐增大。流式细胞仪分析术后30d处死的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瘤细胞的平均比率为0.048%±0.021%。【结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瘤细胞后,利用荧光显微镜能有效地观察到肿瘤发生远距离转移在继发脏器中分布的单个瘤细胞和普通显微镜下无法分辨的微小转移灶,这些微小转移灶逐渐增大,为肿瘤转移的克隆起源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流式细胞仪能准确定量瘤细胞在外周血中的分布情况。
- 聂莉李永平李亮平张文忻张波
- 关键词: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绿色荧光蛋白肿瘤转移
- 双眼自发性晶状体悬韧带松弛致继发闭角型青光眼一例被引量:4
- 2007年
- 双眼自发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导致前房波动,进行性近视加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病例在临床比较少见。本病例报道了1例25岁女性双眼自发晶状体悬韧带松弛不伴有晶状体脱位及形态异常,出现双眼前房波动,近视加重,最终继发双眼闭角型青光眼。经过局部抗炎、散瞳处理和"PHACO+IOL(Phacoemulsification+intraocular lens)植入+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将IOL置于睫状沟后,患者眼压得到控制、视力基本矫正至正常。眼科学报2007;23:243-246.
- 肖辉刘杏黄晶晶钟毅敏
- 关键词:青光眼
- 银杏内酯B对谷氨酸诱导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拮抗谷氨酸诱导的体外培养新生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谷氨酸对原代培养SD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毒性作用。细胞分为正常组、谷氨酸组和不同浓度(10、50、100μmol/L)银杏内酯B治疗组(n=6)。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银杏内酯B对谷氨酸诱导凋亡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流式细胞仪结合Annexin V/PI检测细胞凋亡率,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100μmol/L谷氨酸作用下,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吸光度值降低至0.50±0.07,凋亡率为52.4%,JC-1的红/绿比值为1.77。10~100μmol/L银杏内酯B作用下神经细胞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52±0.09、0.64±0.15和0.74±0.11,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下降至36.7%,12.4%和2.1%,JC-1的红/绿比值则分别上升为1.898、2.089、2.276(P<0.05)。【结论】银杏内酯B可以拮抗谷氨酸诱导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线粒体膜机能有关。
- 郭梦翔朱晓波罗燕高艺唐仕波
- 关键词:谷氨酸银杏内酯B凋亡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活体筛板厚度和筛板前表面深度的比较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 观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与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筛板厚度(LCT)和筛板前表面深度(ALCSD).方法 临床确诊的POAG患者73例73只眼(POAG组)、CPACG患者64例64只眼(CPACG组)以及正常人40名40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3组受检者之间性别构成比(x2=2.07)、年龄(F=0.3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检眼之间眼压、眼轴长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值及平均视野缺损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7、21.15、44.40、27.99,P<0.05).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技术,以20°扫描角度对视盘中央行放射状扫描,每只受检眼获得6条高分辨率的筛板B扫描图像,分别测量6幅图像中央、旁中央LCT和ALCSD,以6幅图像中央、旁中央LCT和ALCSD平均值记为平均LCT(MLCT)、ALCSD(MALCSD);比较青光眼与正常受检眼以及POAG与CPACG患眼之间MLCT及MALCSD的差异.结果 正常对照组、POAG组、CPACG组受检眼MLCT值分别为(211.48±12.07)、(145.43±34.33)、(156.79±33.66) μm.POAG组、CPACG组受检眼与对照组受检眼MLCT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6、-9.88,P<0.01);POAG组受检眼与CPACG组受检眼MLCT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P=0.03).3组受检眼MALCSD值分别为(390.73±84.40)、(558.51±176.66)、(539.39±177.30) μm.POAG组、CPACG组受检眼与正常对照组受检眼MALCSD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5、4.96,P<0.01);POAG组受检眼与CPACG组受检眼MALCSD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P=0.49).结论 POAG、CPACG患眼较正常眼LCT薄,ALCSD加深;相同视野缺损和RNFL损害情况下,POAG患眼较CPACG患眼的LCT更薄.
- 郝琳琳肖辉陈翔熙米兰廖玲玲刘杏
- 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效果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评价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在基层医院扶贫防盲活动中老年性白内障87例(87眼),按分层随机法随机分为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手术组(A组)44例,和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手术组(B组)43例。比较两组的术中后囊破裂的发生率,手术耗时以及术后1、7和30d切口暴露的发生率。结果A组的术中后囊破裂发生率为4.55%(2/44),平均手术时间为(7.48±2.12)min,1、7和30d的切口暴露发生率依次为9.09%(4/44)、0%(0/44)、0%(0/44),B组的相应数据依次分别为4.65%(2/43),(8.03±1.98)min,25.58(11/43)、20.93%(9/43)、9.3%(4/43)。A组术后第1、7和30d的切口暴露发生率较B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145,10.272,4.290;P=0.042,0.001,0.038)。两组的后囊破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981)。A组手术时间较B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0,P=0.038)。结论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应用于手法小切口白内障中使手术时间缩短,而且切口暴露的发生率较低,进一步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 刘斌覃小夏黄文勇王兰花
- 关键词:结膜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