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科技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511 被引量:2,021H指数:18
相关作者:周盛蒋浩康熊劲松刘建勇王华芳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推进理论与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凡舟基金中国航空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32篇期刊文章
  • 7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4篇航空宇航科学...
  • 53篇动力工程及工...
  • 27篇理学
  • 17篇机械工程
  • 5篇化学工程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电气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兵器科学与技...

主题

  • 117篇压气机
  • 73篇换热
  • 68篇数值模拟
  • 67篇值模拟
  • 64篇涡轮
  • 54篇定常
  • 54篇气动
  • 54篇非定常
  • 51篇航空发动机
  • 48篇气膜
  • 45篇燃烧
  • 43篇航天推进
  • 43篇航天推进系统
  • 42篇燃烧室
  • 42篇航天
  • 41篇气膜冷却
  • 38篇轴流
  • 37篇航空
  • 36篇轴流压气机
  • 30篇叶栅

机构

  • 510篇北京航空航天...
  • 18篇中国航空动力...
  • 9篇沈阳发动机设...
  • 7篇清华大学
  • 7篇中国燃气涡轮...
  • 5篇哈尔滨工业大...
  • 5篇西安航空发动...
  • 5篇中航空天发动...
  • 3篇北京航空工程...
  • 3篇浙江大学
  • 3篇广州民航职业...
  • 3篇中国航空工业...
  • 2篇北京机电工程...
  • 2篇中国航发沈阳...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大连民族学院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沈阳航空工业...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作者

  • 77篇徐国强
  • 73篇周盛
  • 63篇丁水汀
  • 61篇陶智
  • 48篇侯安平
  • 42篇林宇震
  • 40篇邹正平
  • 38篇邓宏武
  • 36篇罗翔
  • 36篇李秋实
  • 31篇刘宝杰
  • 30篇刘火星
  • 27篇陆亚钧
  • 24篇高歌
  • 24篇黄勇
  • 23篇袁巍
  • 20篇吴宏
  • 19篇许全宏
  • 19篇张弛
  • 18篇刘高恩

传媒

  • 168篇航空动力学报
  • 60篇北京航空航天...
  • 43篇推进技术
  • 31篇工程热物理学...
  • 25篇航空学报
  • 18篇燃气涡轮试验...
  • 10篇热科学与技术
  • 7篇航空发动机
  • 7篇中国工程热物...
  • 6篇热能动力工程
  • 6篇中国工程热物...
  • 5篇实验流体力学
  • 5篇中国工程热物...
  • 5篇中国航空学会...
  • 5篇中国航空学会...
  • 4篇自然科学进展
  • 4篇2007年热...
  • 3篇燃烧科学与技...
  • 3篇黑龙江科技信...
  • 3篇空气动力学学...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7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9篇2016
  • 13篇2015
  • 19篇2014
  • 14篇2013
  • 16篇2012
  • 25篇2011
  • 72篇2010
  • 80篇2009
  • 70篇2008
  • 69篇2007
  • 40篇2006
  • 30篇2005
  • 13篇2004
5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减阻表面换热特性的实验
2007年
采用实验方法对带"V"型沟槽表面通道在不同雷诺数下的流动与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宽与深均为0.5 mm的沟槽板通道在实验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减阻效果,减阻效果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小;相比平板通道流动,低雷诺数范围下(10000
吴宏王蛟刘昆
关键词:流动换热
旋转对气膜冷却覆盖区域的影响被引量:6
2007年
气膜冷却是应用于航空发动机上的冷却技术,旋转是影响气膜与主流掺混区域的重要因素.在旋转气膜外换热实验台上进行的平板气膜冷却实验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与静止叶片相比,气膜出流在旋转叶片表面会发生展向偏离.在压力面,转速增加,气膜出流先向低旋转半径方向偏转,后向高旋转半径方向偏转;在吸力面,气膜出流向高旋转半径方向偏转.动量流量比固定,当密度比增加时,压力面气膜出流轨迹向低旋转半径方向偏转加剧;吸力面气膜出流轨迹向高旋转半径方向的偏转也增大.
杨晓军陶智丁水汀徐国强
关键词:燃气轮机
旋转方位角对斜肋通道内部流动与换热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数值模拟了静止及旋转状态下径向出流60°斜肋通道的内流动与换热分布,研究了3种旋转方位角:0,°-45°及+45.°分析了哥氏力与肋片对旋转通道内流及换热的耦合作用机理.计算结果表明:旋转方位角对通道的内流与换热影响显著.在0°旋转方位角下,通道前后缘的换热差异最大;在-45°方位角下,通道整体换热性能最差;在+45°方位角下,通道具有最佳的整体换热性能.
刘传凯丁水汀邱天陶智
关键词:燃气轮机冷却叶片对流传热数值模拟
单孔容腔瞬态充气换热的理论分析方法被引量:2
2020年
换热对于容腔瞬态响应过程有显著影响,而目前缺乏分析容腔瞬态过程换热的通用方法,导致容腔瞬态响应模拟精度较差。针对这一现状,基于自由射流、冲击射流及外掠平板换热理论,提出了一种模拟非绝热单孔容腔瞬态充气过程换热的理论方法。应用该方法模拟了容腔压力和温度的瞬态响应过程,并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理论方法的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很好,压力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3%,温度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1%,验证了理论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而绝热模型的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相比,压力和温度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可达12%和14%,等温模型的压力和温度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可达6%和7%,说明理论方法显著提高了容腔瞬态响应模拟精度。同时,理论分析方法不仅具有较强的通用性,还能够极大地降低分析容腔瞬态换热的成本,可以有效支撑空气系统非绝热容腔元件建模。
丁水汀于航邱天邱天贺宜红
关键词:瞬态响应充气过程换热
微小“T”型蒸发管蒸发率实验被引量:5
2007年
研究了微小尺寸"T"型蒸发管燃油蒸发率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蒸发管入口空气常压.实验研究了气油比、蒸发管入口空气温度、蒸发管壁温度和蒸发管入口空气流速对蒸发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气油比、蒸发管入口空气温度和蒸发管壁温是影响蒸发率的主要因素.蒸发管入口空气流速对蒸发率的影响较小.该蒸发管在管壁和进口空气同时加温,并且气油比大于4.5的条件下,蒸发率接近100%,蒸发效果好.
朱菁郭新华林宇震徐国强
关键词:蒸发率
仿生正弦前缘对翼面动态失速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动态失速导致叶片气动载荷急剧变化,造成振动载荷激增,桨叶寿命大幅衰减。针对动态失速问题,从座头鲸胸鳍在动态倾转下取得良好的流动特性获得启示,据此模化出仿生正弦前缘翼面(包含3种波峰和2种波长),旨在实现动态失速控制。借助三维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采用运动网格技术,基于SC1095旋翼翼型,研究了仿生前缘动态失速流动控制机理及运动参数和来流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弦前缘大幅度降低俯仰力矩系数峰值和阻力系数峰值;前缘波峰越大、波长越小,阻力系数峰值与俯仰力矩系数峰值的抑制效果越明显,虽然升力系数峰值减小,但其减小量远小于前两者,例如其中一种仿生翼使俯仰力矩系数峰值减小了47.7%,阻力系数峰值减小了36.4%,升力系数峰值减小14.1%;在最大迎角附近,正弦前缘能够缓和失速特性,使载荷变化更为平缓;在高平均迎角、低俯仰频率、低马赫数下,仿生翼动态失速控制效果更强,相比较而言迎角振幅的影响较小。
侯宇飞李志平
关键词:动态失速分离涡
静止环形扩压叶栅激励下的耦合流动分析
本文针对某静止环形叶栅的激励实验工作,相应的对扩压叶栅进行了不同气流攻角和激励频率的非定常粘性计算与流场分析。计算中,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了在不同气流攻角下,激励频率对损失系数、负荷系数、功损比等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揭示了在...
熊劲松脱伟周盛
关键词:环形叶栅非定常流动旋涡脱落频率
文献传递
涡轮级间单涡燃烧室壁温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由于燃烧区和壁面的距离过近,驻涡燃烧室壁温过高的问题一直存在,影响其在实际发动机上的应用.对某涡轮级间驻涡燃烧室进行壁温分布试验研究,研究供油量、主流进气参数对壁温分布的影响,并考察燃烧室的冷却和进气结构是否合理.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件的最高壁温出现在凹腔后壁面;供油量和主流马赫数对试验件的壁温分布趋势影响较大,主流温度对壁温分布趋势的影响较小.
张荣春樊未军邢菲
关键词:驻涡燃烧室壁温凹腔
风扇/压气机叶栅非定常流场性能测试的初步研究
本文初步研究了风扇/压气机叶栅非定常流场性能测试。由于高负荷风扇/压气机内部流动的强非定常性,传统的稳态测试方法在获取其气动性能时存在明显局限.不同工况的平面叶栅性能实验显示,当动态测量方法取代稳态测量方法后,叶栅的总压...
侯安平周盛熊劲松姜正礼凌代军
关键词:压气机叶栅非定常流场
文献传递
超临界RP-3管内换热特性实验被引量:9
2009年
实验研究了超临界RP-3管内换热特性。实验段为2100mm长、外径2.2mm,内径1.8mm不锈钢管(材质:1Cr18Ni9Ti)。RP-3在5MPa压力下流经该实验管,采用近似等热流加热方式将其从127℃加热至427℃。通过测量0min,20min,30min,45min和60min时管外壁和流体温度得到管内对流换热系数hin沿流向分布、结焦对管内传热系数Kin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远离临界点的亚临界区域,hin随着RP-3温度上升逐渐增大;在近临界区管内对流换热系数迅速增加;而进入超临界区域后,hin保持在1.8×104W/(m·℃)附近;结焦对管内传热影响显著,Kin随结焦增多逐渐降低,而降幅逐渐减小。
王英杰徐国强邓宏武罗翔
关键词:燃气轮机超临界传热系数结焦
共5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