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城市水环境生态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作品数:33 被引量:224H指数:10
- 相关作者:廖明军肖慈琼李腾高丹英袁恒更多>>
-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光、温条件下野生宿主对噬藻体PP的光修复率被引量:5
- 2010年
- 研究了1株野生宿主藻对UV-B损伤的噬藻体PP的光修复率,结果显示该野生宿主的光修复率显著高于实验室培养的坑形席藻(Phormidium foveolarumIU427)和鲍氏织线藻(Plectonema boryanum IU594)。不同理化条件(光质、光强、水温)下该野生宿主对经UV-B损伤的噬藻体PP光修复情况,结果表明:野生宿主的光修复率与UV-A强度、可见光强度、水温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见光所驱动的光修复能力明显高于UV-A所驱动的光修复,且修复率会在可见光强达到160μE.m-.2s-1时接近饱和。说明,自然条件下浅水湖泊中可见光介导的宿主光修复作用占主导地位,由于受水温和透明度的双重影响,野生宿主在秋季的修复能力最强,而在冬季的修复能力最弱。
- 周起超周飞廖明军赵以军程凯
- 关键词:噬藻体UV-A水温
- 一株溶铜绿微囊藻真菌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6
- 2010年
-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溶藻能力的真菌,命名为J20。经形态学和18srDNA序列对比分析鉴定,J20菌株属于青霉属(Peniciliium)。研究了J20菌株对铜绿微囊藻DS的溶藻效果,初步探讨了其溶藻方式及溶藻物质。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铜绿微囊藻DS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实验第3天时,试验组比对照组的叶绿素a减少达82%;该菌株培养物的最低有效抑藻效应浓度为1∶100(即向100mL藻液中加入1mL菌液);该菌株通过分泌胞外产物的方式溶解铜绿微囊藻且溶藻物质主要为具有热稳定性的非蛋白类物质。
- 焦一滢赵以军许敏程凯
-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
- 沸石的载铁改性及饮用水除氟试验研究被引量:35
- 2008年
- 为避免使用含铝材料,采用新方法制得载铁改性斜发沸石,并通过一系列静态及动态试验对其除氟性能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改性活化的斜发沸石滤料的除氟容量(DC)得到显著提高,静态达0.665 mg/g,动态达0.2 mg/g,分别约为原沸石除氟容量(0.03 mg/g)的20和7倍.载铁改性斜发沸石对F-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式,其最适pH为6~7,氟吸附速率快,再生稳定;同时其也能高效去除饮用水中的锰离子,除锰容量(MRC)达2.442 mg/g.对高氟地下水的处理效果证明,该滤料不仅降氟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而且具有再生简易、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 赵良元胡波朱迟高丹英王博杨劭
- 关键词:斜发沸石高氟饮用水除氟
- 2株高效溶赤潮异湾藻放线菌的鉴定及溶藻特性被引量:3
- 2011年
- 从武汉周边土壤中分离得到2株具有强溶藻能力的放线菌,命名为B-10和G-11.研究了2株菌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锥状斯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金藻(Golden algae)的溶藻效果及溶藻方式,通过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株放线菌对赤潮异湾藻和锥状斯克里普藻都有较好的溶藻效果,对微小原甲藻和金藻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且在传代5次后能够保持稳定的溶藻效果,按1%的体积比接种5d后B-10和G-11对异湾藻的去除率分别为90%和99.44%.通过溶藻方式研究,发现2菌株都是通过释放胞外代谢物溶藻,且胞外代谢产物对温度敏感,当温度达到100℃时会使2种溶藻物质失活.经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可初步判断,B-10菌株属于链霉菌属的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类群,菌株G-11属于链霉菌属的变异链霉菌(Streptomyces variabilis)类群.
- 于风娟徐玲玲程凯吴刚杨季芳陈吉刚赵进
- 关键词:赤潮异湾藻链霉菌
- 湿地植物根际微生物处理生活污水的模型规模研究被引量:13
- 2009年
- 在人工湿地模型中,研究了人为增加湿地植物根际微生物对生活污水中COD的降解效果:将2株从湿地分离的根际微生物扩增培养(分别用于模型1与模型2),与一定比例的生活污水混合后注入到湿地模型中,在停留12,24,36,48 h时分别测定污水中COD的去除率。结果表明,加菌模型对COD的去除率显著高于空白模型(P<0.05),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二者的差异性越大,至48 h时,空白模型和2个加菌模型(模型1和模型2)对自然污水COD的去除率分别为50.6%,73.0%,75.3%,对灭菌污水COD的去除率分别为52.2%,76.3%,80.1%。说明向人工湿地中添加植物根际微生物将大大提高湿地对生活污水中COD的去除率,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 李慎瑰赵以军程凯
- 关键词:COD根际微生物
- 腐解黑藻生物量对高硝态氮水体氮素的影响被引量:10
- 2009年
- 采用常见沉水植物黑藻为试验材料,引入太湖底泥并设定上覆水初始ρ(硝态氮)为15 mg/L,模拟初春沉水植物大规模腐烂时的温度,开展为期32 d的黑藻腐解试验研究.结果显示,黑藻腐解对水体中ρ(氨氮)与ρ(硝态氮)之和的影响呈U字型,试验条件下黑藻腐解生物量为2.0 g(相当于0.111 kg/m2)时,水体中ρ(氨氮)与ρ(硝态氮)之和最低.随着黑藻的腐解,释放进入水体的有机质和氮素增加,但同时也提高了水体中的ρ(TOC)/ρ(硝态氮)值,降低了Eh,提高了微生物的活性,因此有利于反硝化反应的发生.
- 王博叶春杨劭冯冠宇洪涛赵良元
- 关键词:黑藻生物量有机碳源反硝化作用
- 武汉东湖PP类噬藻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设计出一对特异性扩增噬藻体PP序列的引物159B,利用该引物对若干季节的武汉东湖不同湖区的PP类噬藻体进行PCR扩增和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表明:PP类噬藻体PCR扩增序列的差异不大(最大不超过12%),推测环境中PP类噬藻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为稳定.
- 侯昆程凯许敏赵以军
- 关键词:噬藻体PPPCR
- Na型斜发沸石去除水中铁锰及其再生方法研究被引量:12
- 2008年
- 为建立一种简单、有效、应用性强的地下水除铁锰方法,研究了Na型斜发沸石除铁锰及其影响因素并建立了再生方法。研究表明Na型斜发沸石对Fe(Ⅱ)和Mn(Ⅱ)均表现出较强的吸附能力,对Fe(Ⅱ)和Mn(Ⅱ)的最大饱和吸附量分别达4.00mg/g和3.50mg/g;且吸附速率快,吸附动力学较好地符合Lagergren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采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能较好描述Bio—F吸附Fe(Ⅱ)(R^2=0.9814)及Mn(Ⅱ)(R^2=0.9899)的过程。该吸附剂在pH6—7范围内可保持90%以上吸附Fe(Ⅱ)和Mn(Ⅱ)的能力。Na型斜发沸石可用15%的NaCl溶液再生,10次再生实验证明其吸附容量可保持100%,研究表明该方法用于高铁锰饮用水处理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 赵良元胡波朱迟高丹英王博杨劭
- 关键词:铁锰
- 溶藻细菌W5培养条件优化及发酵培养被引量:6
- 2009年
- 文章探索了溶藻细菌W5的发酵工艺,研究了碳源、氮源、温度、培养时间等因素对其生长和溶藻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方法研究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将W5扩大至10L的发酵罐培养,结果表明,发酵液的溶藻效果与摇瓶培养的结果一致:当发酵液与铜绿微囊藻藻液按1:100混合时,溶藻效果可达82%,比优化前的溶藻效果提高了10倍。
- 许珂吴刚余文平赵进赵以军
-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溶藻细菌发酵工艺
- 基于g23基因的武汉东湖T4类浮游病毒遗传多样性被引量:2
- 2011年
- 选取武汉东湖的2个子湖——郭郑湖和庙湖,分别在冬季和夏季采样,对T4类浮游病毒的g23基因进行PCR扩增,经连接转化后,随机挑选克隆子进行测序.结果表明,共得到46条有效序列,根据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其明显分为6个组,显示出较高的多样性且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说明富营养化水平的差异和季节变化将对浮游病毒的种群结构产生影响.仅部分g23序列与海洋T4类浮游病毒同源性较高,另一部分序列则可能代表了淡水富营养化水体中特有的浮游病毒类群.人为干扰会明显影响某些淡水水体中T4类浮游病毒的遗传多样性.
- 黄慧珍程凯许敏赵以军
- 关键词:T4浮游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