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
- 作品数:167 被引量:2,100H指数:25
- 相关作者:潘国权曹晓周贝贝郑囡胡俊纳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干旱胁迫对香蒲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2年
- 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香蒲植株的形态、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对香蒲株高影响显著,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旱处理香蒲株高分别下降为对照(土壤水分始终饱和)的90.90%、68.19%和63.64%。(2)香蒲茎直径、叶长、叶宽和叶绿素含量均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呈递减趋势,枯叶率却明显增加。(3)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香蒲密度和生物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旱组香蒲密度分别比对照下降41.67%、53.33%和66.67%;而对照香蒲单株生物量分别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旱组的2.25、5.54和7.45倍。(4)香蒲叶片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和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max)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而明显降低。干旱降低了香蒲叶片光系统Ⅱ(PSⅡ)的光化学效率,抑制了香蒲的生长。
- 吴晓东王国祥李振国夏劲魏宏农许宽周锋
-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香蒲叶绿素荧光参数
- 江苏兴化DS浅孔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与粒度所揭示的古环境意义被引量:20
- 2009年
- 选择位于东亚季风典型区的苏北盆地沉降中心附近湖沼沉积为研究对象,进行了AMS14C、粒度、地球化学元素的综合分析。分析表明,末次冰消期以来苏北盆地古气候经历了冷干、暖湿、温湿、冷暖波动剧烈、暖湿的变化过程。苏北盆地DS钻孔沉积物所揭示的气候变化与贵州董歌洞石笋氧同位素数据和格陵兰冰芯数据所揭示的气候变化总体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在一些细部上还是存在着差异,较好的响应了区域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
- 舒强赵志军陈晔张茂恒李吉均
- 关键词:地球化学元素粒度环境演变苏北盆地
- 新疆昭苏黄土剖面色度变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被引量:21
- 2014年
- 对受西风影响的伊犁盆地南缘的昭苏波马剖面进行色度指标分析后发现,在黄土堆积期间,亮度L*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颜色分量a*、b*,同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在S* 中亮度L*与碳酸钙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在L*中相关性极低。红度a*受赤铁矿含量的影响最大,其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可以很好地反映气候变干的过程。而黄度b*与针铁矿相关性较差,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气候转变的敏感性不高。
- 李越宋友桂王千锁
-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色度气候变化
- 格尔木地区沙尘气溶胶硝酸盐含量及来源被引量:4
- 2016年
- 沙尘气溶胶中硝酸盐的含量和来源对于全球氮排放估算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格尔木沙尘气溶胶中硝酸盐的含量和来源,我们在格尔木2008年沙尘过程多发期1—6月进行了连续观测,并对收集的沙尘气溶胶样品进行了详细的水溶性离子色谱分析。结果显示:沙尘天气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平均浓度及NO_3^-平均浓度分别为2 015.94μg·m^(-3)和1.8μg·m^(-3),非沙尘天气两者平均浓度分别为274.68μg·m^(-3)和0.74μg·m^(-3)。观测期间,格尔木NO_3^-浓度和TSP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NO_3^-和TSP浓度变化均为春季>夏季>冬季。TSP与NO_3^-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67,春季两者相关系数为0.71,且Ca^(2+)与NO_3^-浓度显著相关,推测格尔木沙尘气溶胶中NO_3^-离子可能主要来源于干旱区的地表物质。非沙尘天气期间NO_3^-/TSP浓度比值高于沙尘天气,且分布较为分散,表明非沙尘天气NO_3^-浓度受到人为源或气象条件的影响。
- 盛阳杨胜利韩永翔郑秋凤方小敏
- 关键词:沙尘气溶胶硝酸盐
- 太湖水体中藻蓝蛋白提取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以室内培养的铜绿微囊藻样品为参照,基于反复冻融法,探讨了滤膜类型、磷酸盐缓冲液加入体积、冻融次数对太湖水体中藻蓝蛋白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1)GF/C玻璃纤维滤膜(孔径1.2μm)和CN-CA混合纤维素酯微孔滤膜(孔径0.45μm)提取的叶绿素a结果差异不显著(p分别为0.95和0.97),说明二者的生物截留量基本一致;2)在生物截留量相当的情况下,GF/C滤膜和CN-CA滤膜提取的藻蓝蛋白结果差异显著(p均为0.04),GF/C滤膜的提取效率高于CN-CA滤膜;3)加入的缓冲液体积和藻蓝蛋白质量浓度呈良好的负线性关系(r均大于0.85),受藻体包裹效应的影响,太湖水体对比组中的相关系数略低于人工培养的铜绿微囊藻;4)太湖水样和铜绿微囊藻在冻融次数上存在差异,太湖水样冻融9~11次的提取效果较佳,室内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冻融次数以5~7次为宜。
- 张静韦玉春王国祥杨飞程春梅夏晓瑞
- 关键词:环境学太湖
- 苏北盆地浅钻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记录的末次冰消期以来的环境变化被引量:19
- 2009年
- 通过对苏北盆地YZ浅钻沉积物磁化率和粒度指标的分析,揭示了区域气候环境的变化过程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6.7~13.5cal kaBP气候相对温暖湿润;13.5~11.2cal kaBP为一个较为显著的冷干期;11.2~1.1cal kaBP为一整体气候相对稳定期,以温暖湿润为特征;另外,还记录到了多次的气候波动事件,其中较为显著的为YD事件和发生于3.0cal kaBP的气候事件。研究结果与中国西南贵州董歌洞石笋和格陵兰GRIP冰芯等记录有着较好的对比,但在细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反映了研究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具有自身的区域性特征,同时也反应了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一致性。
- 舒强李才林赵志军陈晔张茂恒李吉均
- 关键词:苏北盆地气候环境变化粒度
- 快速城市化地区湿地水环境质量健康评价——以南京市仙林大学城为例被引量:3
- 2010年
- 选取南京市仙林大学城14个城市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GIS软件提取出各个湿地小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相关数据,并对其水质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每个月各个湿地的水质健康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这14个城市湿地,多数湿地水质处于健康状态,即健康度C>0.65且具有年内维持平衡的能力,但也都存在水质不健康月份;湿地水质健康度和土地利用程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合理管理和开发城市湿地,控制污染,优化和调整湿地小流域内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是快速城市化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 胡俊纳刘红玉郝敬峰
- 关键词:城市湿地土地利用快速城市化地区
- 菹草衰亡腐烂对水质持续性影响试验研究被引量:16
- 2010年
- 为研究菹草衰亡残体对水质的持续影响,在铺有10 cm厚底泥的A、B、C、D、E 5个实验桶内添加生物量分别为4 kg/m^2、3 kg/m^2、2kg/m^2、0.8 kg/m^2、0 kg/m^2的处于衰老期的菹草,跟踪监测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试验开始第10~16 d,各实验桶水体TN、TP、COD_(Mn)都达到峰值,溶解氧(DO)达到谷值,随后TN、TP、COD_(Mn)快速下降,45 d后主要水质指标都明显改善,表明菹草衰亡腐烂对水体的影响时间较短;2)试验后期,A桶内的TN、TP明显高于对照,其他桶与对照差异不大,表明在试验条件下,生物量大于3 kg/m^2的菹草残体腐烂分解会对水体产生比较严重的氮磷污染,生物量小于2 kg/m^2时,其死亡残体腐烂分解对水体营养盐增加较少;3)试验后期A、B、C桶的COD_(Mn)仍然超过Ⅳ类水标准,表明有机质降解比较慢;4)试验后期,除对照外,各实验桶的DO小于5.0 mg/L(Ⅳ类水标准)。
- 杨文斌王国祥王刚
- 关键词: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菹草腐烂二次污染
- 酸模浮床对污染水体净化效果及机理分析被引量:6
- 2008年
- 以南京地区河道岸坡常见陆生植物酸模为试材,制成生态浮床,研究酸模浮床以及无植物浮床对污染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酸模对TN,NH4+-N去除率达92.40%,97.00%,为对照组去除率的4.47倍、1.10倍,其中酸模对NH4+-N的去除主要依靠水体微生物硝化反应,而对照组NH4+-N去除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氨的挥发引起;酸模组水体中NO3--N浓度出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酸模对水体TP,COD去除效果明显,酸模组TP,COD浓度分别比初始降低了79.17%,86.63%,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果表明,酸模对污染水体中氮磷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可作为水体生态修复的优良物种而使用。
- 周晓红王国祥杨飞何伟
- 关键词:酸模污染水体氮磷浮床
- 基于水文地貌分类的湿地干扰评价研究——以挠力河流域为例被引量:6
- 2008年
- 基于湿地功能的水文地貌分类是一种评价湿地理化性质、生态功能及人类干扰的分类方法。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优选评价模型对挠力河流域湿地不同的水文地貌单元进行分类评价。结果显示,挠力河流域平原湿地生态区域可以划分为河岸带、低洼地、倾斜地和微高地4个水文地貌单元,人类干扰强度分别为0.043 2、0.093 0、0.397 6、0.937 4。其中河岸带和低洼地为轻干扰区,占湿地总面积50.09%;倾斜地为中度干扰区,占湿地总面积17.42%;微高地为严重干扰区,占湿地总面积32.49%。目前,湿地功能尚处于较好状态。
- 李玉凤刘红玉
-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模糊优选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