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 作品数:6,712 被引量:38,826H指数:54
- 相关作者:彭成万德光吴纯洁刘友平傅超美更多>>
- 相关机构:成都医学院药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羌医石病学理论指导下治疗1570例膝石病的临床疗效报道
- 目的 回顾性分析羌医石病学理论指导下羌医手法配合外用羌药酒、外贴"绒塔尔王骨痛膏"治疗膝石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整理羌医手法配合外用羌药酒对患者膝关节部位进行手法处理后,外贴"绒塔尔王骨痛膏...
- 杨福寿包希福胡慧玲王战国李红梅杨福美陈吾金
- 药用植物对光照的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 药用植物是传统药和天然药体系中最重要的药物来源,是人类赖以防病治病的天然宝库.光照是植物进行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本文从光照对药用植物形态结构、光合作用、生理特性、植物生长、化学成分积累和内源激素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
- 丁荣陈玉锋黄旭峰古锐钟世红
- 关键词:药用植物光照条件生理响应
- 赤芍二基原药材的抗炎、镇痛作用比较研究被引量:15
- 2011年
- 目的:比较"北赤芍"与"川赤芍"抗炎、镇痛作用的等同性和差异性。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实验,比较"北赤芍"与"川赤芍"水煎液在抗炎、镇痛作用上的等同性和差异性。结果:二甲苯致小鼠耳廓急性炎症实验结果表明,"北赤芍"与"川赤芍"均具有抗炎作用,且二者无明显差异;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结果表明,"北赤芍"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显著抑制作用,"川赤芍"作用不明显;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实验结果表明,二者均表现出镇痛作用,且"川赤芍"效果为优,但差异不明显。结论:"北赤芍"与"川赤芍"均具有抗炎、镇痛作用,但二者的作用既有共性,又存在个性。
- 向楚兵倪彩霞陈林陈鸿平许福会黄伟杨昌林陈思敏曾南刘友平
- 关键词:赤芍抗炎镇痛
- 藏方猫乳儿散抗炎镇痛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通过对藏方猫乳儿散的抗炎镇痛实验研究,探讨该方抗痛风的药效学作用,为临床上寻找安全、有效、具有藏医药特色的痛风药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鸡蛋清致炎法、棉球植入法、二甲苯致耳肿胀法观察藏方猫乳儿散的抗炎作用;采用热板法及扭体法观察藏方猫乳儿散的镇痛作用;结果:藏方猫乳儿散对鸡蛋清所致大鼠足肿胀的程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能减少醋酸致痛小鼠的扭体次数和升高热致痛小鼠的痛阈。结论:藏方猫儿散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和镇痛作用。
- 孙晓波李会芳陈蛹代竹青
- 关键词:药效学痛风抗炎镇痛
- 红鬼笔的麦角甾类成分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研究红鬼笔Phallus rubicundus(Bosc.)Fr.中的麦角甾类甾体成分,并测定麦角甾类成分对A549的细胞毒性。方法:利用正反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柱、制备薄层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MS及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染色法测定化合物对A549细胞株的细胞毒性。结果:从红鬼笔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鉴定了10个麦角甾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itreoanthrasteroid(1)、1(10→6)abeo-麦角甾-5,7,9,22-四烯-11β-甲氧基-3α-醇(2)、(22E)-5α,8α-二环氧-麦角甾-6,9(11),22-三烯-3β-醇(3)、(22E)-5α,8α-二环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4)、(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5)、(22E)-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6)、麦角甾-7,9(11),22-三烯-3β,5α,6α-三醇(7)、(22E)-麦角甾-8(14),22-二烯-3β,5α,6β,7α-四醇(8)、(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9)、4-hydroxy-17-methylincisterol(10)。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鬼笔属真菌中分离得到。细胞毒性结果显示,化合物3对A549细胞株具有较强毒性,IC_(50)=13.76μmol/L。
- 蒙春旺周勤梅王月张鑫张鑫熊亮何育霖
- 关键词:A549细胞株细胞毒性
- 不同产地栀子颜色差异比较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江西、湖南、浙江、四川所产栀子的颜色差异,为研究栀子颜色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和建立栀子药材的分级标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M-5分光测色计测定栀子的色彩差异,并以SPSS统计软件对不同产地栀子的一系列色彩指标(L^(*)、a^(*)、b^(*)、E^(*)、C_(ab)、S_(ab)、b/a、H_(ab))进行差异分析。结果:a^(*)、C_(ab)、S_(ab)、b/a、H_(ab)等指标P<0.05,表示存在显著差异;其余指标P>0.05,无显著差异;江西与四川a值(红绿程度)接近,平均值为29;浙江次之为26,湖南为17;b/a平均值大小顺序为江西<浙江<四川<湖南。结论:不同产地栀子颜色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江西所产栀子颜色偏红,浙江、四川次之,湖南产栀子偏黄。
- 蔡晓洋刘聪李敏
- 关键词:栀子测色仪
- 黄芩苷-栀子苷调节 HMGB1/PI3K/AKT 信号通路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继发的肺损伤
- 2025年
- 目的:研究黄芩苷-栀子苷(BG)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继发肺损伤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对肺部HMGB1/PI3K/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分为空白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BG低剂量组和BG高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记录体质量,观察肺部情况,检测肺泡灌洗液总蛋白、MDA和SOD水平,使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MGB1和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肺组织受损,肺泡灌洗液中总蛋白含量上升,肺组织MDA水平上升、SOD水平下降。而BG高低剂量组(50、25 mg·mL^(-1))能缓解这些变化,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HMGB1及相关蛋白表达增加,BG给药组表达降低。结论:BG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继发的肺损伤具有干预作用,可能通过调节抗氧化酶活性、抑制HMGB1/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继发肺损伤。
- 李晓秋龙宇邓婕马茵吴媛媛胡月贺小方李楠
- 关键词:黄芩苷栀子苷肺损伤HMGB1PI3K/AKT
- “初识《本草纲目》”慕课建设与中医药文化传承实践
- 2025年
- 基于前期核心通识课程,建设专业性和科普性有机融合的“初识《本草纲目》”慕课,在学堂在线上线运行。将本慕课进行广泛实践,运用于本科生核心通识课教学;运用到硕博士研究生《本草纲目》专题讲座;运用于中小学中医药传承课堂;运用于社会中医药爱好者。进而构建全方位、多层级、跨时空的交互式分层自主学习模式。结果显示本慕课受到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广泛欢迎,既促进中医药文化素养普及,又巩固高层次人才中医药专业思维。
- 杨敏王静黄立华蒋淼闵志强
- 关键词:本草纲目中医药文化
- 甘草与海藻配伍甘草酸铵的含量测定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本实验对海藻配伍甘草后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行研究,旨在为其“反”或“不反”提供理论依据。
- 谭勇彭腾邱建平
- 关键词:甘草海藻配伍甘草酸铵高效液相色谱
- 微粉化对盐酸小檗碱粉体学性质和溶出度的影响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比较盐酸小檗碱各粉体的粉体学性质和溶出度,为改善该成分的溶出效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振动磨对盐酸小檗碱进行粉碎。检测样品粒径、比表面积及孔隙率,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微粉化对晶型结构的影响,考察盐酸小檗碱粉体的体外溶出速率。结果:盐酸小檗碱经振动磨粉碎后,其粒子体积累积分布图中90%处粒径值(d0.9)最小值可达38.78μm。总体而言,比表面积及孔隙度的变化随着粉碎时间而变化,在0-4 min,随着粉碎时间的增加,粉末的比表面积及孔体积显著增加,之后再随着粉碎时间的增加,比表面积及孔体积呈下降趋势。DSC揭示经粉碎处理的粉体结晶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盐酸小檗碱微粉溶出效果均有所改善,其中尤以超微粉碎4 min的微粉溶出效果最佳。结论:药物经振动磨粉碎后,各粉体的粉体学性质及溶出度可得到显著改善,为药物的剂型开发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何婧张喻娟田力任桂林王小平王玲马悦韩丽
- 关键词:微粉化盐酸小檗碱粉体学性质溶出度比表面积孔隙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