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学院历史旅游文化系
- 作品数:208 被引量:455H指数:9
- 相关作者:陆荣朱玉票刘亚峰赵自勇孙玮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浅析徽州木雕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策略被引量:3
- 2014年
- 近年来,徽州木雕技艺传承进入瓶颈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安徽省对其实施生产性保护策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徽州木雕生产性保护链现已基本形成,在人才保护与培养、创意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经营上正逐渐走向成熟。
- 雷若欣朱定秀
- 关键词:徽州木雕
- 端方农业近代化思想初探
- 2012年
- 端方是晚清比较务实、有作为的政府官员,是满人督抚中的佼佼者。他在奏折和批文中提出了系统完整的农业近代化思想。他力主引进外国先进农业技术和人才;倡导近代农业教育;重视开展各种农业试验,推动中国近代农学的发展;提倡农工商一体化。他的农业思想所彰显出来的那种务实、开拓精神,对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胡茂胜
- 关键词:端方晚清近代化农业思想
- 城市老年人休闲行为时空特征研究——以芜湖市为例被引量:1
- 2011年
- 本文以人文地理学、休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运用实地调查法研究居住在芜湖市市区范围内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的城镇人口的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希望能对城市老年人休闲行为的规律做出有益的探索。
- 齐莉莉方玲梅
- 关键词:城市老年人休闲行为
- 徽州孝文化及其成因之考察被引量:8
- 2011年
- 孝文化是徽州文化的核心,它受中华传统孝文化的规范与制约,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徽州历史人物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典型的封建文化,是其孝意识、孝行为的物化成就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徽州孝文化崛起于宋,普及兴盛于明清,既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又有深刻的文化思想渊源,也与各级政府的倡导与宗族的践行密不可分。
- 张安东
- 关键词:孝文化兴盛
- 历史时期安徽境内方言分区
- 2011年
- 关于安徽方言的分区的研究,既是安徽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安徽历史文化地理关注的核心内容。分析历史时期有关安徽方言研究和记载的相关史料,并辅以现代方言的相关内容,历史时期安徽方言的分区与行政区划和地理有着密切相关。
- 唐丽丽
- 关键词:历史时期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徽州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被引量:1
- 2011年
- 徽州文化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于徽州文化的概念、起源、内涵、演变过程、历史地位及作用、现代价值、保护及利用等问题均予以较为详尽的考察、分析和有益探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徽州文化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起来了,并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内涵。与此同时,这一领域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 张安东
- 关键词:徽州文化
- 撒切尔政府个人养老金计划研究
- 2011年
-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包括英国在内的各国政府为老龄人支付的养老金数额急剧攀升,加之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而引发的世界性经济萧条,使一向以"福利国家"自居的英国陷入了矛盾之中。撒切尔政府对英国的养老金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有益的尝试,而撒切尔政府养老金制度改革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个人养老金计划的推出。
- 过慈明杨帆
- 关键词:撒切尔政府个人养老金市场化
- CIS理论视角下的户外文化墙与城市形象塑造——基于巢湖市文化墙的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近年来,墙壁已成了城乡展示自身的重要窗口之一。本文利用CIS理论构建了户外文化墙的效应模型,分析了其在受众审美、知觉和心理效应等方面的特点。通过视觉-知觉-心理的效应过程,文化墙将城市精神、城市气质、城市文化内涵,规范行为和如何创建良好环境等信息直接传递给受众。文章从新的角度诠释了城市形象塑造的方法,为推进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雷若欣齐先文
- 关键词:CIS理论城市形象
-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实施方案探讨被引量:5
- 2014年
-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课程价值凸显。文章结合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通过对高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状况的分析,探寻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定位与培养目标,提出了该课程教学的总体实施方案。围绕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重点与难点以及实践环节,分析了该课程实施的要点。
- 齐先文
- 关键词: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
- 在华新教传教士集体对“护教权”态度的演变
- 2010年
- 在华新教传教士自1807年来华以后,渐渐取得了中国政府对基督教的"护教权"。但是,随着在中国各地民教冲突事件的加剧,来华新教传教士集体对"护教权"的态度逐步发生了改变。文章分别以在华新教传教士1877年、1890年和1907年这三次全国性大会为依据,研究在华新教传教士这个集体对"护教权"态度演变的过程。
- 曹传兰
- 关键词:新教传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