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505 被引量:17,263 H指数:55 相关作者: 高甲荣 王冬梅 刘自强 汪西林 周建中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天文地球 更多>>
雨滴对击溅侵蚀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2014年 采用雨滴发生器产生雨滴,选用5种直径的雨滴在4种降落高度下,分别对5种含水量的壤土进行雨滴击溅实验,每组实验设定2个重复,分析雨滴直径以及雨滴动能对溅蚀量的影响,同时分析溅蚀量的粒径分选特征。结果表明:(1)当雨滴动能小于0.067 4×10-3 J时,雨滴不能产生击溅侵蚀。在一定的雨滴直径范围内,小雨滴产生的溅蚀量较多,即小雨滴易于造成击溅侵蚀。溅蚀量随着雨滴动能的增加呈线性增长。(2)对于同种类型的土壤,溅蚀量随着前期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存在着使土壤溅蚀量达到最大的前期含水量。土壤前期含水量与土壤抗蚀性呈负相关关系。(3)溅蚀土粒的粒径≤2mm时,其中细砂粒和粘粒含量与原土较为接近,粉粒含量远低于原状土壤,而粗粉粒含量远高于原状土壤。随着雨滴动能的增大,溅蚀土粒的分选规律变得明显,小粒径(<0.05mm)土粒的溅蚀量随着雨滴动能的增大而减小,大粒径(>0.2mm)土粒的溅蚀量随着雨滴动能的增大而增加。 秦越 程金花 张洪江 丛月 杨帆 周柱栋关键词:壤土 土壤粒径 不同土壤含水量下侧柏幼树叶片水分利用效率 被引量:7 2017年 对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可以揭示植物的内在耗水机制,为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与维护提供依据.本研究以侧柏幼树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控制试验设置不同的土壤水分梯度,分别用气体交换法和稳定同位素法对其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_(gs))和短期水分利用效率(WUEcp)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气孔导度(g_s)的影响,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均在土壤含水量为70%~80%田间持水量(FC)时达到最大值;叶片WUE_(gs)则在土壤含水量最低(35%~45%FC)时达到最大值(7.26 mmol·m^(-2)·s^(-1)).叶片可溶性糖、枝条韧皮部渗出液的δ^(13)C都在土壤含水量最低(35%~45%FC)条件下达到最大值,且叶片可溶性糖的δ^(13)C明显高于枝条韧皮部渗出液的δ^(13)C,未产生明显分馏;而叶片WUEcp也在土壤含水量最低(35%~45%FC)时达到最大值(7.26 mmol·m^(-2)·s^(-1)).相同条件下,叶片WUE_(gs)和WUEcp存在一定差异(平均相差0.52 mmol·m^(-2)·s^(-1)),WUE_(gs)时空变异性较大,而WUEcp更具有代表性.侧柏幼树通过降低生理生态活动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适应干旱的土壤条件. 张永娥 余新晓 陈丽华 贾国栋 赵娜 李瀚之 常晓敏关键词:土壤含水量 京北山地西段天然次生林林地土壤养分、磷酸酶活性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被引量:3 2007年 采用相关分析法,揭示京北西段天然次生林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以期为林地土壤肥力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有机质处于极高水平,全氮处于高水平,有效氮、速效磷属于低水平。0-25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和磷酸酶活性比低层养分增加幅度约54.4%,且垂直递减规律明显;不同林型土壤磷酸酶均以酸性磷酸酶为主;经相关分析,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 张立芳 白翠霞 余新晓 梁伟关键词:天然次生林 酶活性 丛枝菌根真菌与土壤养分交互作用的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15 2009年 土壤养分影响AM真菌种属组成、AM真菌的丰度、孢子数量、孢子密度以及频度;AM真菌反过来影响宿主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及其群落多样性。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了土壤养分N、P、K以及土壤有机质等因子对AMF生长发育及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不同AMF在不同土壤养分环境中对宿主植物的生长及N、P、K营养元素的吸收的影响,以及AMF对土壤微生物及其群落的影响。最后提出了AM真菌与土壤交互作用的几个重要方向,为今后开展菌根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依据。 王晓英 王冬梅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 土壤养分 生态效应 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简述 对城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方法很多,包括生态用地占地比例、生态足迹、碳氧平衡法,综合指标体系法等多种方法.不同的方法评价结果差异较大,用某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为优,而用另一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可能不合格.即使同一种方法,由于思考的... 吕粉桃 尹忠东 韩泽关键词:生态用地 城市生态学 城市功能区 文献传递 华北土石山区油松和元宝枫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特征 被引量:5 2016年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及时空变化是制定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对全球碳循环与碳平衡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华北土石山区不同密度油松和元宝枫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密度、p H值以及全氮、速效钾、有机碳的质量分数等参数进行测定,对比分析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土壤有机碳密度、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探讨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元宝枫林的平均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有机碳密度均大于油松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有机碳密度在土壤表层(0~10 cm)为最高值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表现为2种林分密度下的元宝枫林无显著差异,而有机碳密度则表现为高密度元宝枫林〉低密度元宝枫林;在油松林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有机碳密度均表现为中密度油松林〉高密度油松林和低密度油松林。油松林和元宝枫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密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而全氮、速效钾与其呈显著正相关,油松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p H值呈显著相关,而元宝枫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p H值不相关。综上所述,华北土石山区元宝枫林较油松林具有更大的固碳潜力,而且土壤的有机碳质量分数及有机碳密度受树种和林分密度影响较大。 朱丽平 蔡永茂 康满春 赵广亮 陈左司南 张志强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碳密度 油松林 北京山区侧柏-荆条系统水分来源对降雨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7 2017年 分析了北京鹫峰山区侧柏、荆条枝条水及其潜在水分来源的氢氧同位素特征,运用Iso Source模型解析侧柏、荆条系统水分利用来源的季节变化及其对降雨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旱季初期(4月)研究区0~20 cm土层富集土壤水^(18)O值,20 cm以下该值则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侧柏主要利用前2~3 d降雨补充的0~30 cm层土壤水;旱季末期(6月)侧柏和荆条分别利用当天雨水补充的0~10和10~30 cm层土壤水;雨季(7月)侧柏利用前期降水补给的0~40 cm层土壤水(59.3%)和近期降水(12.5%),荆条则利用近期降雨供给的0~30 cm层土壤水;侧柏的土壤水分来源逐月加深,至生长季末(11月)其主要利用60~80 cm层土壤水(前2~3 d降雨补给),而荆条枝条水δ^(18)O值远离各水分来源δ^(18)O值.两物种对水分的竞争压力小,适应本区域气候特征,尤其在应对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时,植物系统垂直分布的水分来源能够有效分流洪峰,减小暴雨瞬时破坏力. 赵娜 孟平 何雅冰 娄源海 余新晓关键词:侧柏 荆条 氢氧稳定同位素 基于RS和GIS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浅沟侵蚀地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2010年 为了解黄土高原浅沟侵蚀地形特征,基于Qucickbird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提取了坡面浅沟及其地形参数,并对浅沟侵蚀的地形特征参数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坡度、长度、坡向以及上坡长度是影响坡面浅沟数量的主要地形要素,而浅沟侵蚀地形特征主要由坡面坡度、坡面长度、上坡长度和汇流面积共同决定;坡面长度与浅沟平均长度呈显著线性关系,坡面坡度与浅沟频度、浅沟坡度与其上坡长度间则均满足二次曲线;发生浅沟侵蚀的上限与下限临界坡度分别介于26~27°和15~20°,临界坡长介于50~80m;由浅沟坡度的正弦值与汇流面积确定出浅沟分布的临界曲线;阳向坡面的平均浅沟长度小于阴向坡面。基于RS和GIS技术能有效确定浅沟侵蚀地形特征,为黄土区坡面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秦伟 朱清科 赵磊磊 邝高明关键词: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地形 浅沟侵蚀 黄土丘陵沟壑区 降雨及隔盐层对滨海盐碱地水盐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17 2011年 为探索不同材料隔盐层对滨海盐碱地水盐运动的影响,在白蜡林地树穴底部布设炉渣和沙子作为隔盐层,比较研究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和总盐分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表层和不同深度处土壤含水量及含盐量变化规律不同,表层主要受降雨和蒸发影响,底层则同时还受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1个雨季中,土壤表层强降雨的淋洗作用极为明显,表层不同隔盐层的差异性不太明显,但离表层30 cm处各隔盐层隔盐和抑制返盐的效果非常明显,设置炉渣隔盐层处理的电导率从5月份的591 m s/m下降到了10月份的493 m s/m,沙子隔盐层处理的电导率从558 m s/m下降到501 m s/m;离表层60 cm处炉渣隔盐层从810 m s/m下降到582 m s/m,沙子隔盐层从607 m s/m下降到560 m s/m。从减小电导率的幅度上来看,炉渣的隔盐效果好于沙子。 殷小琳 丁国栋 张维城关键词:土壤水分 水盐运动 滨海盐碱地 河北生态用地时空格局的地貌分异特征 被引量:3 2020年 生态用地是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供给者,对控制区域生态环境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河北省生态用地时空格局的地貌分异特征可以为京津冀区域生态用地保护与优化、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生态战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15年生态用地遥感解译数据和地貌数据,利用分布指数、信息图谱等方法,分析了河北生态用地时空格局的地貌分异特征。研究表明:①研究期间河北省生态用地在平原、台地和高原地貌类型区呈劣势分布,在丘陵、低山和中山地貌类型区呈优势分布;②研究期间林地在台地,其他生态用地在平原、台地、低山和中山地貌类型区空间稳定性极差;林地在平原,草地在高原,湿地在平原、台地、丘陵和低山,其他生态用地在丘陵和高原地貌类型区空间稳定性较差;各生态用地类型在其他地貌类型区空间稳定性较好;③研究期间生态用地变化图谱以稳定型为主,所占比重为86.75%,在平原、台地和高原地貌类型区呈劣势分布,在低山和中山地貌类型区呈微弱优势分布,在丘陵地貌类型区呈标准分布。河北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空间稳定性和变化图谱的地貌特征分异显著,制定生态建设战略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地貌特征。 武爱彬 赵艳霞 赵艳霞 秦彦杰 沈会涛关键词:生态用地 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