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太阳能系统研究所

作品数:187 被引量:876H指数:16
相关作者:易施光刘勇胡芸菲包杰曾湘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宜春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电信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7篇期刊文章
  • 76篇会议论文
  • 4篇标准

领域

  • 93篇电气工程
  • 40篇动力工程及工...
  • 17篇电子电信
  • 11篇理学
  • 10篇化学工程
  • 8篇一般工业技术
  • 7篇经济管理
  • 5篇建筑科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86篇电池
  • 72篇太阳电池
  • 67篇光伏
  • 29篇太阳能
  • 27篇发电
  • 23篇光伏系统
  • 22篇硅太阳电池
  • 21篇晶体硅
  • 14篇晶体硅太阳电...
  • 13篇单晶
  • 13篇并网
  • 12篇光伏发电
  • 10篇单晶硅
  • 10篇电站
  • 10篇太阳能电池
  • 10篇纳米
  • 9篇多晶
  • 9篇建筑一体化
  • 9篇光伏建筑
  • 9篇光伏建筑一体...

机构

  • 187篇中山大学
  • 12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广东工业大学
  • 6篇华南理工大学
  • 5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华南农业大学
  • 4篇宜春学院
  • 4篇中国电子科技...
  • 3篇河海大学
  • 3篇玉林师范学院
  • 3篇中国电子科技...
  • 3篇上海空间电源...
  • 3篇阳光电源股份...
  • 3篇常州天合光能...
  • 3篇天合光能(常...
  • 3篇工业和信息化...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科学院金...
  • 2篇广州铁路职业...

作者

  • 119篇沈辉
  • 23篇舒碧芬
  • 20篇梁宗存
  • 19篇陈维
  • 16篇洪瑞江
  • 14篇孙韵琳
  • 11篇陈鸣
  • 9篇李军勇
  • 9篇邓幼俊
  • 8篇陈美园
  • 7篇张伟
  • 6篇谢民强
  • 6篇陈达明
  • 5篇金井升
  • 5篇梁齐兵
  • 5篇夏建汉
  • 5篇闻立时
  • 5篇刘勇
  • 5篇杨灼坚
  • 5篇陈菊芳

传媒

  • 19篇太阳能学报
  • 10篇第十一届中国...
  • 9篇中山大学学报...
  • 9篇第八届中国太...
  • 7篇电源技术
  • 6篇第13届中国...
  • 5篇太阳能
  • 5篇材料导报
  • 5篇可再生能源
  • 5篇第十四届中国...
  • 4篇华南理工大学...
  • 4篇2007中国...
  • 2篇中国药学杂志
  • 2篇科技导报
  • 2篇华东电力
  • 2篇功能材料
  • 2篇电池
  • 2篇电力学报
  • 2篇制冷学报
  • 2篇新材料产业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7篇2016
  • 15篇2015
  • 15篇2014
  • 20篇2013
  • 16篇2012
  • 9篇2011
  • 23篇2010
  • 13篇2009
  • 24篇2008
  • 17篇2007
  • 14篇2006
  • 7篇2005
1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Y^3+掺杂对Mn-Zn铁氧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及正己烷磁流体的制备被引量:1
2015年
用改进的化学共沉淀法首次合成了稀土钇离子掺杂的Mn0.8Zn0.2YxFe2-xO4(其中x=0、0.02、0.04、0.06、0.08、0.1)铁氧体纳米颗粒,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研究了温度和Y3+掺杂量对磁性纳米颗粒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通过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控制纳米颗粒的大小,并用油酸作为表面改性剂,制备了稳定的Mn0.8Zn0.2Y0.02Fe1.98O4正己烷磁流体,使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TGA)和透射电镜(TEM)研究了p H值对油酸包裹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对化学共沉淀法进行改进,在沸腾的情况下制备出了目前饱和磁化强度最高的Mn0.8Zn0.2Fe2O4纳米磁性颗粒(Ms=63.8 A?m2?kg?1),适当掺杂Y3+不会破坏铁氧体的尖晶石结构并且随着掺杂量的增加,饱和磁化强度Ms先增加后减小,当x=0.02时Ms最大;在p H=5的乙醇-水体系中进行改性,油酸的包裹量最大,制备出的Mn0.8Zn0.2Y0.02Fe1.98O4正己烷磁流体长期放置不会分层。
陈明洁沈辉刘海峰阮瑾袁伟琴
关键词:MN-ZN油酸磁流体
太阳能电池单晶硅表面织构化正交试验被引量:14
2006年
在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制备过程中,经常利用碱溶液对电池表面进行“织构”,以形成陷光,增强对光的吸收.在NaOH溶液中制备硅片时,由于各个晶面的腐蚀速率不同,在硅片表面会形成类“金字塔”形绒面.碱溶液浓度、添加剂用量、反应温度以及时间等都会影响到绒面的形成.文中通过正交试验方法,分析了各个因素对绒面形成的影响,得出了最佳的试验条件为:碱溶液浓度为2.5%;反应温度为95℃;添加剂用量为5%;腐蚀时间为30m in.
沈辉柳锡运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单晶硅正交试验织构化
CH3NH3PbI3/n-Si异质结太阳电池的设计与模拟
本文采用wxAMPS软件模拟CH3NH3Pbl3/n-Si异质结太阳电池的性能,探究CH3NH3Pbl3薄膜的厚度、CH3NH3Pbl3和硅片的掺杂浓度、界面态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表明CH3NH3Pbl3薄膜的最佳厚度为5...
包杰吴伟梁沈辉
关键词:异质结太阳电池开路电压
埋栅TCO薄膜的制备及在太阳电池上的应用
2021年
提出新型金属埋栅结构来改良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TCO)的光电性能,并分别采用AZO和ITO这2种TCO材料制备和对比3类薄膜(单层TCO薄膜、TCO/金属薄膜/TCO以及TCO/金属栅线/TCO三明治结构的薄膜)的光学和电学性能。本文制备的新型叠层AZO/Mg栅线/AZO和ITO/Ag栅线/ITO结构在300~1200 nm范围内光学透过率保持约在85%,方阻分别降低至1.94和91Ω/□。将ITO/Ag栅线/ITO作为TCO用在n-CdS/p-Si异质结电池上取得了9.31%的效率,相比单层ITO的电池转换效率提高了6.03%。该工作为低方阻、高光学透过率TCO的制备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在光电子器件上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王文贤蔡伦陈涛俞健黄跃龙沈辉
关键词:透明导电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多层膜背接触晶体硅太阳电池被引量:1
2017年
采用金属氧化物多层膜作为新型晶体硅太阳电池发射极,并成功制备出多层膜背接触(MLBC)太阳电池,对其器件性能进行详细分析发现,金属氧化物多层膜具有高载流子浓度、低界面复合速率、低方阻,以及优异的光学性能。最终所制备的MLBC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17.16%,开路电压可达631 mV,相比于V_2O_x/n-Si太阳电池,器件效率提高了1.36%。测试结果表明,V_2O_x/Ag/V_2O_x作为晶体硅太阳电池发射极,具有低界面复合速率和接触电阻率,具有成为高效率太阳电池的潜力。
吴伟梁林文杰赵影文包杰刘宗涛邱开富梁宗存沈辉
关键词:金属氧化物晶体硅多层膜太阳电池
化学水浴法制备薄膜太阳电池窗口层ZnS纳米晶薄膜
目前,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池由于具有光学吸收系数高、光致衰减低、转换效率高等优点被看作是非常有前景的第二代铜系薄膜太阳电池。一般来说,CIGS薄膜太阳电池叠层从上到下依次为Al/ZnO:Al/i-ZnO/CBD-...
周新洪瑞江
文献传递
硅片不同表面钝化工艺的稳定性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研究分析了热氧化钝化,用PECVD双面沉积SiNx:H膜钝化以及碘酒钝化三种表面钝化工艺的稳定性,通过WT-2000少子寿命测试仪对采用这三种钝化工艺的单晶硅片,多晶硅片以及物理提纯硅片在暗条件不同储存时间的少子寿命进行测量,分析得到三种表面钝化工艺的效果以及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碘酒钝化效果好,用PECVD双面沉积SiNx:H膜钝化和热氧化钝化稳定性好。
曾湘安艾斌邓幼俊沈辉
关键词:表面钝化稳定性少子寿命硅片
太阳玻璃用有机无机杂化硅减反膜的制备
通碱性镀膜液中添加少量含氢硅油(PMHS),制备出有机无机杂化硅镀膜液,并采用提拉镀膜法在硼硅玻璃表面制备出透过率提高7%,水滴接触角达到1300的疏水性减反薄膜。详细探究了提拉速度和PMHS含量对疏水性的变化规律,发现...
袁野洪瑞江
关键词:表面形貌
建筑节能催生光伏建筑一体化被引量:4
2008年
通过对太阳光伏在建筑节能中应用形式的探讨和典型实例分析,指出太阳能技术应用于建筑的环保性在缓解能源紧张、节能减排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作为庞大的建筑产业与潜力巨大的光伏发电相结合,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褚玉芳沈辉
关键词:光伏建筑节能光伏建筑一体化
晶体硅太阳电池光衰减效应及其抑制措施
本文基于20世纪90年代一项针对晶体硅太阳电池光衰减效应进行的国际联合研究简述了光衰减效应的机理,并且介绍了电池硅片中因间隙硼氧对造成的亚稳态缺陷浓度分别随硼和间隙氧浓度的变化关系,最后概述了抑制或减少光衰减效应的措施。
徐华毕沈辉
关键词:光衰减
文献传递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