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季风与环境中心大气科学系

作品数:8 被引量:122H指数:5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季风
  • 2篇汛期
  • 2篇前汛期
  • 2篇夏季
  • 2篇夏季风
  • 2篇华南前汛期
  • 2篇季风降水
  • 2篇降水
  • 2篇海温
  • 1篇低频振荡
  • 1篇遥相关
  • 1篇印度洋海温
  • 1篇印度洋海温异...
  • 1篇振荡
  • 1篇年代际
  • 1篇年代际差异
  • 1篇年际
  • 1篇年际变化
  • 1篇热带
  • 1篇热带太平洋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广东省江门市...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作者

  • 7篇温之平
  • 3篇吴丽姬
  • 2篇李江南
  • 2篇胡丽华
  • 2篇陈文
  • 1篇陆日宇
  • 1篇梁肇宁
  • 1篇贺海晏
  • 1篇黄荣辉
  • 1篇陈锐丹
  • 1篇陈尚锋
  • 1篇张锦标

传媒

  • 4篇大气科学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山大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华南前汛期区域持续性暴雨的分布特征及分型被引量:43
2007年
利用广东和广西两省共175个台站的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对1961-2005年间华南前汛期区域持续性暴雨进行了定义。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区域持续性暴雨的气候分布特征的分析发现,季风爆发前持续性暴雨频数从60年代至今呈现出正态分布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而季风爆发后的区域持续性暴雨频数变化则几乎相反;广东省前汛期区域持续性暴雨降水明显比广西强。此外,通过EOF方法和相关分析得到了夏季风爆发前后出现频率较高的几种分布雨型,它们能较好地代表季风爆发前后华南降水分布的特点。
吴丽姬温之平贺海晏黄荣辉
关键词:前汛期持续性暴雨
印度洋海温异常和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关系I.耦合分析被引量:27
2006年
运用CSVD和联合CSVD等较新颖的统计方法,在去除/未去除ENSO影响的思路下,探讨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和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没有去除ENSO信号(外部作用)影响的情况下,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异常分布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全区温度距平为正(负)时,南海夏季风建立较晚(早)。在去除了ENSO信号的影响后,非ENSO全区一致型和SIODM型是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早晚的两个主要的印度洋海温分布型。对于非ENSO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分布,当前期海温全区为负(正)距平时,南海夏季风建立较早(晚)。而对于SIODM型的海温分布,则当前期海温距平为西负东正(西正东负)的SIODM型时,南海夏季风建立较早(晚)。
梁肇宁温之平吴丽姬
关键词:海温异常
大气长波调整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研究
本文利用傅立叶谐波分解对不同高度的纬向风进行滤波,并将纬向1~3波在南海区域7×7共49个格点的值分别进行累加,并各自记为S1、S2和S3.研究结果表明:1对流层高低层纬向1波在南海区域累加值(S1)的正负变化时间与南海...
胡丽华李江南温之平
关键词:夏季风
文献传递
南海地区大气30~60天低频振荡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的可能影响被引量:19
2011年
本文利用1979~2008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第二套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及1979~2007年全球降水资料(CMAP),分析了南海地区热带大气的低频振荡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夏半年南海地区存在显著的30~60天的周期振荡。当30~60天低频振荡处于活跃位相时,南海及其周围地区的低层大气为低频西南风,南海和菲律宾北部为低频气旋流场且为正的位涡度,对应着增强的南海夏季风槽和南海夏季风;当30~60天低频振荡处于不活跃位相时,情形正好相反。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出,夏半年30~60天低频振荡变化的空间型与夏半年平均场的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非常相似,并且南海及其附近地区的30~60天低频振荡活动的年际变化对夏半年平均场的年际变化有显著的贡献。强、弱南海夏季风年30~60天低频振荡活动的比较也说明,强的南海夏季风年30~60天低频振荡活跃状态发生的概率大于不活跃状态发生的概率,而弱的南海夏季风年则是不活跃状态发生的概率大于活跃状态发生的概率。因此,南海地区30~60天低频振荡对南海夏季风很可能有重要影响,当30~60天低频振荡的活跃状态处于主导时,南海夏季风往往会偏强;反之,如果不活跃状态处于主导时,南海夏季风往往会偏弱。
陈尚锋温之平陈文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热带太平洋两类海温型关系的年代际差异被引量:13
2016年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在1993/1994年出现年代际偏早的转变,利用海温和再分析资料的研究证实西北太平洋增暖和两类海温型的年代际差异可能是导致此种变化的重要成因。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出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出现年代际变化的背景下,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也出现明显的变化:1993/1994年之前的第一年代东太平洋(EP)型海温异常起主导作用,而1993/1994年之后的第二年代两类海温型均影响了季风爆发,但以中太平洋(CP)型海温异常为主。第一年代,东太平洋型增温(EPW)通过抑制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的对流活动,在菲律宾海、孟加拉湾西部激发出两个距平反气旋,使越赤道气流建立偏晚、孟加拉湾低槽填塞、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进而导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且其影响可从4月维持到5月;而中太平洋型增温(CPW)对季风爆发前期的流场无显著影响。第二年代,CPW通过抑制菲律宾—孟加拉湾东部的对流活动,在菲律宾—孟加拉湾激发出一个距平反气旋,使孟加拉湾低槽填塞、南海地区副高增强,进而阻碍季风爆发,且显著影响仅出现在4月;EPW对4月大气环流场的影响与第一年代较为接近,在菲律宾—孟加拉湾一带产生的风场、对流场异常稍弱于CPW,但其影响无法持续到5月。
丁硕毅温之平陈文
关键词:季风爆发年代际差异
大气波谱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研究
运用离散余弦转换(DCT 方法)对大气波谱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与南海夏季风的可能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流层各层大气中均存在明显的波谱特征,波与波之间有规律性很强的波能交换.其交换时间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和结束时间有...
胡丽华李江南温之平
文献传递
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和季风降水的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对华南前汛期中的前期锋面降水(4月)和后期季风降水(6月)分别作EOF分析,发现其降水分布存在以下特征:无论是锋面降水还是季风降水,前四个特征向量所代表的基本雨型分布都为全区一致型,东西反相型,南北反相型以及东中西分布型。锋面降水这四种雨型所占的比重从大到小是:全区一致型,东西反相型,东中西型,南北反相型;季风降水四种雨型所占比重从大到小则为:全区一致型,南北反相型,东西反相型,东中西型。
张锦标
关键词:锋面降水季风降水EOF
华南6月降水异常及其与东亚—太平洋遥相关的关系被引量:18
2012年
利用1959~2010年共52年的大气环流和降水资料,我们分析了华南前汛期季风降水(6月降水)的变化特征,发现6月华南降水与同期EAP(East Asia-Pacific,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5。EAP指数为正时,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降水偏多,而长江以北和黄河之间的地区降水偏少。将华南6月降水分为与EAP相关的降水序列和与EAP独立的降水序列,比较了二者所对应环流异常的异同点。结果表明,与EAP相关的降水异常对应着EAP相关型的环流异常分布特征,降水为正异常时,850hPa风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呈现"反气旋、气旋、反气旋"的异常分布,湿的偏南风和干的偏北风在华南上空交汇,降水增多;而整个淮河流域上空为偏北风异常,导致南风带来的水汽输送减少,降水偏少,因此降水异常呈现偶极子分布。相比之下,与EAP独立的降水正异常对应的环流异常表现为热带西北太平洋上空的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华南地区上空为显著的西南风异常,输送到华南地区的水汽增多,导致降水偏多。
陈锐丹温之平陆日宇吴丽姬
关键词:年际变化环流异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