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明确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的全核γH2AX所代表的DNA损伤的性质。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人羊膜FL细胞中MNNG诱导的γH2AX焦点的形成,中性彗星实验检测DNA双链断裂的形成,碱性彗星实验检测DNA单链、双链及其他类型损伤。结果:MNNG在10 m g/L时能诱导一种特殊的全核染色,1 m g/L时能在一部分细胞中诱导这种全核染色,但作用比较微弱。在这类细胞中中性彗星实验不能检测到明显的DNA双链断裂的形成,而碱性彗星实验能显示有DNA损伤的存在。结论:尽管γH2AX焦点被认为是DNA双链断裂的特异性标志,这种全核染色可能代表着另外类型的DNA损伤。
背景:骨性关节炎是骨科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近期研究表明软骨下骨的病变在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可能先于并加剧软骨的病变。软骨下骨的病变以异常重建为主要特征,表现为软骨下骨髓病变和软骨下骨囊肿等。当前针对软骨下骨囊肿的研究还不充分,探究软骨下骨囊肿的成因及临床意义有助于从软骨下骨的角度为骨性关节炎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目的:综述近年骨性关节炎软骨下骨囊肿的成因假说、病理学特征、临床意义、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2位共同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2019年1月及以前PubMed、Embase数据库,英文检索式:(osteoarthritis OR osteoarthrosis OR osteoarthropathy)AND(subchondralcyst OR pseudocyst OR intraosseous cyst OR bone cyst),语言设定为"英语",共检索到1 224篇文献,58篇符合纳入标准,另手工检索11篇文献,最终纳入69篇文献。结果与结论:(1)软骨下骨髓病变可能是软骨下骨囊肿的"前置病变",二者属同一病理变化的不同阶段;(2)软骨下骨囊肿的形成可能与炎性骨吸收后继发反应性成骨有关;(3)软骨下骨囊肿与关节软骨的退变、关节疼痛显著相关;(4)非类固醇抗炎药、抗骨吸收药、软骨下骨成形术、关节置换术中植骨等可能对软骨下骨髓病变/软骨下骨囊肿有治疗作用,但仍需大样本临床试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