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 作品数:13 被引量:211H指数:8
- 相关作者:应惠兰徐尔清顾明华胡蓉李元华更多>>
- 相关机构:嘉兴学院文法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嘉兴学院文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 法语语篇中自由间接话语的特点与判定
- 2001年
- 自由间接话语是转述语的主要类型之一.尽管它看上去没有专门的和明显的语言标记及印刷标记,但仍具有不同于直接话语和间接话语的特点.本文利用表述理论,根据自由间接话语与语境的关系、人称标记、动词时态的转移、时空耦合词的使用等方面总结其特点,并尝试提出判断的方法.
- 李元华
- 关键词:自由间接话语叙事者发话人
- 汉语视点体的派生现象探讨被引量:1
- 2008年
- 汉语视点体的下位概念有未完整体、进行体、完整体、完成体。主要视点体标记有"着"、"正"、"正在"、"在"、"了"、"过"、"来着"、"来"、"来了"等。对双语语料库中抽取的汉英视点体对应语句的分析表明了汉语视点体的类型有时会发生变化,存在着派生现象。如:带有进行体标记"在"的句子不一定都是进行体,有时会是未完整体、完成体或完成进行体。这种派生现象的成因是汉语句子中存在着时间状语,这些具有词汇意义的时间状语对具有语法意义的"视点体标记+动词"产生了冲击作用,使汉语句子的视点体意义发生了变异,成为其他类型的视点体。
- 瞿云华冯志伟
- 关键词:时间状语
-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社会文化渊源及其语法、语用特征被引量:28
- 2001年
- 本文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讨论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社会文化渊源,并从共时的角度探讨这些借词的语法和语用特征.
- 陶岳炼顾明华
- 关键词:汉语借词
- 汉语奇偶句调型的组合模式被引量:5
- 2001年
- 汉语基调由语篇调模和句调调型模式组成。本文主要探讨语篇中句调调型的组合模式。汉语句调有平调、升调、降调、凹调和凸调 5种调型。句群中的句调调型之间有一定的组合模式 :在偶句调型中有往复、对立、回环三种扬抑律周期模式 ,在奇偶句调型之间又有“奇—偶、偶—奇、奇—偶—奇、偶—奇—偶、奇—奇—奇” 5种组合模式。句调调型的组合层次和停延层次相同。奇偶句调型组合模式可以说是汉语散文、口语节奏的内在呈现。计算机模拟结果证明
- 吴洁敏朱宏达
- 关键词:汉语语篇
- 二语学习成功者策略研究初探被引量:55
- 2001年
- 二语学习成功者策略研究是二语学习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试图对近二十年来重要研究成果进行概括说明 ,以探讨决定第二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 。
- 傅政
- 关键词:二语学习
- 国内对比语篇研究:现状与借鉴被引量:25
- 2002年
- 对比语篇研究是对比语言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之后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首先评介近20年来我国对比语篇研究者在这一领域探索的成果,然后探讨国外语篇研究理论对对比语篇研究的借鉴作用.
- 马博森
- 汉语时体的分类和语义解释被引量:8
- 2006年
- 英汉语在时体分类和对时间看法上存在的差异,使英汉语时体分类和语义解释难以一一对应,因而对汉语时体进行语义解释不能直接延用英语的语义解释方式,而必须对汉语时体的语义特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使用中间语言形式化地描述语义特性,才能有效地解决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时体处理问题。汉语的“了”、“过”、“在”、“着”、“起来”和“下去”,在语义上相对应,是常用的典型时体标记,以它们为例进行语义对比分析,以时态逻辑为形式化描述手段,较好地体现了汉语时体之间的语义差异。
- 瞿云华冯志伟
- 关键词:机器翻译语义解释汉语
- 研究随意性会话的语言学框架被引量:12
- 2001年
- 随意性会话研究是会话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这类研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尝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探讨Eggins & Slade 所建立起来的研究随意性会话的语言学框架。此外,文章还述及了造成国内会话研究滞后的原因。
- 马博森
- 关键词:会话语言学遗憾
- 汉语节律朗读和语言双码认知被引量:12
- 2002年
- 汉语节律朗读可以调动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在母语和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这一方法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把朗读文本音节序列称为汉语单码认知 ,把“字里”音节的和“字外”节律的双重整合的节律朗读称双码认知。单码认知是节律朗读的基础。节律朗读必须以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为前提 ,通过“字里码”和“字外节律码”的双重整合编码朗读 。
- 吴洁敏
- “道歉”的语用研究及对Meier“修复工作”的完善被引量:14
- 2005年
- 道歉行为在语用学里是一个热门话题,研究方向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礼貌/面子”理论框架上进行的;第二种持“修复”观点,以Meier为代表。后者建立在批判和继承前者的基础上,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并且沿袭了受到公认的分析道歉行为的理论思路。但是,Meier的“修复工作”仍旧无法完美地解释中国语境下的道歉行为。一方面,对于道歉的起因,中国式道歉可能并没有违反社会规范,或者道歉发生在违反社会规范之前;另一方面,对于道歉的结果,除了Meier提出的“修复”,中国式道歉还能达到“美化”的效果。而且中国式道歉还有可能是“反”和谐的,从而导致中国人的道歉频率比较低。总之,Meier的模型有待修改,从而适应中国式道歉的特殊性。
- 蒋景阳胡蓉
- 关键词: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