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科学院
- 作品数:60 被引量:694H指数:12
- 相关作者:江玉华叶小峰林之光韩经纬朱福康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北方一次MCC暴雨天气的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与分析
- 对2006年8月11日凌晨,发生在蒙古高原河套地区的一次典型MCC暴雨过程,应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进行了探测与分析。分析表明,发生在高原上的MCC移动性强且发生发展过程同西风带上斜压槽与其南部低层暖湿气流中低值系统的并入关系...
- 孙永刚孟雪峰宋桂英韩经纬
-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暴雨新一代天气雷达
- 文献传递
- 绍兴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利用绍兴市闪电定位数据、地理信息数据、人口及经济数据等,对雷电灾害风险区划进行研究,建立评价指标与风险评估的定量关系。结合GIS技术,分析绍兴市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以及区域承灾体暴露度的分布特点,基于风险区划评估模型,绘制了绍兴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极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新昌县的东南部、诸暨市的中部及北部、嵊州市与诸暨市的接壤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新昌县的南部、嵊州市的西部、上虞市的东部沿线;其余大部分地区为一般风险等级。开展地区雷电灾害风险区划,能够有效规避风险,为项目规划及防雷等级判定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 李霞李祥超李祥超张枨王彦辉崔俊彦
- 关键词:雷电灾害GIS技术层次分析法风险区划
- 大气化学·气候变化
- 1992年
- 大气的化学成份变化可导致大尺度和长期的气候变化,对流层普遍增暖,平流层冷却和地面太阳紫外辐射增多,成为控制全球气候环境的主要因子.由于这些变化大多数与人类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有关,因此,如何合理地控制与规划人类活动,保护大气层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全球人类密切关注的问题.
- 朱福康吕越华张虎强李术华
- 关键词:气候变化大气化学太阳紫外辐射臭氧洞气候系统地球气候
- 战场环境灾害天气信息保障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 2024年
- 战场遭遇灾害天气,会增加战术进攻或防守的难度。掌握战场环境灾害天气的时空特征,能够助力空天地海作战单元增强应对灾害天气的韧性能力。综述了战场环境大风、暴雨、冰雪等典型灾害天气监测预警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基于作战空间影响的灾害天气特征,探讨了一种多尺度战场环境灾害天气信息智能保障模式;并面向未来智能化作战场景,分析了灾害天气战场环境信息保障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战场环境气象信息精细化保障以及灾害性天气智能监测技术,进而为保障作战部队安全和提升作战平台武器装备战斗力提供技术支撑。
- 张红萍邵振峰胡滨黄俊姜明波
- 关键词:灾害天气战场环境信息化战争
- 淮河流域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和预报物理模型
- 本文从淮河流域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出发分析了大旱大涝年暴雨强弱的气候成因,并且进一步得到了淮河流域暴雨的集成物理预报模型.
- 程华琼陈菊英
- 关键词:淮河流域暴雨时空变化特征
- 文献传递
- 江西三类致灾大风天气活动与回波特征分析被引量:50
- 2011年
- 使用常规天气资料、灾情资料、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资料,对江西出现的灾害性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致灾大风天气主要有三种类型。(1)与飑线回波带和超级单体等雷达回波系统相伴随的雷雨大风天气,同时还伴随强雷电、强降水、冰雹和龙卷等灾害性天气;(2)与冷锋雷暴回波带和冷空气大风相伴随的混合大风天气,具有雷雨大风天气和冷空气大风天气活动的特征;(3)由雷暴下沉气流触发、中高空动能下传和气压梯度风共同作用产生的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没有降水、雷电等天气现象伴随。
- 马中元叶小峰张瑛许爱华马晓琳贺志明肖安陈云辉
- 关键词:雷雨大风雷达回波卫星云图
- 两类动力因子对四川盆地一次低涡暴雨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0
- 2018年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卫星云顶黑体亮度温度(TBB)资料、欧洲中心0. 25°×0. 25°资料,选取质量散度、垂直螺旋度、质量垂直螺旋度、水汽垂直螺旋度、散度垂直通量、密度散度垂直通量、水汽散度通量等7个动力因子对2015年8月16-18日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降雨过程是由高原低涡、高原切变线、西南低涡等多个天气系统共同作用造成。(2)随着高原低值系统的东移、减弱,西南低涡的生成、发展,伴随的对流云团经历了连续生消的过程。(3)动力因子对此次暴雨过程的发展和演变有较好指示意义。动力因子大值区基本覆盖强降水区。西南低涡形成初期,动力因子大值区和高原切变线分布一致,降雨中心位于动力因子大值区和高原切变线右侧,与西南低涡中心对应。西南低涡强盛时期,动力因子大值中心、西南低涡中心、降雨中心趋于重合。降雨区上空存在质量散度辐合、气旋性涡度和水汽通量涡度的垂直向上输送及辐合上升运动。
- 宋雯雯李国平龙柯吉郭洁
- 关键词:动力因子四川盆地暴雨
- 郑州市降雨-径流关系不确定性分析被引量:9
- 2021年
- 为研究郑州市变化环境下的降雨-径流关系,利用1963—2012年郑州市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作为基础数据,运用时间突变理论确定径流突变点,将其作为降雨-径流关系的变化点,并将多时间尺度小波分析和集对分析结合研究降雨-径流在多时间尺度上的联系。结果表明:郑州市年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年径流量在1985年和2002年发生显著突变,降雨-径流关系愈发复杂;郑州市年降水量具有准2~4 a、5~7 a、6~11 a、23 a、32 a的波动周期,而年径流量具有准2~4 a、4~9 a、8~11 a、17 a的波动周期;郑州市降雨-径流的不确定性关系在短、中、中长周期以同一性为主,在长周期以差异性为主,根据变异年份划分的3个时段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 张金萍王宇昊
- 关键词:小波分析集对分析累积距平波变换
- 江淮流域两次中尺度对流涡旋的结构特征研究被引量:10
- 2013年
- 对2003、2007年江淮梅雨期的中尺度对流涡旋(MCV)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梅雨锋上MCV活跃,这些MCV与强降水有关。2003、2007年江淮梅雨期有9个MCV发生,大多数的MCV发生在32°N~35°N之间的江苏境内。采用ARPS(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的资料分析系统(ADAS)和WRF模式模拟了2个MCV的发展过程,并使用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它们的结构特征。MCV一般发生在强对流系统的北侧,其涡旋环流一般在600hPa以下,对应涡旋区域对流层高层为强辐散,涡度最强的中心在对流层中层,但正涡度区可伸展到300hPa。初始阶段MCV的中心为上升运动和中性层结,成熟阶段MCV的中心转为下沉运动,同时其南侧有新的对流发生。发展型和不发展型的MCV对比发现,涡旋对流层高层有涡度增加以及二次对流的潜热释放多,可能是发展型MCV维持时间较长的原因。此外,MCV发展过程中南侧急流的增强对MCV中对流的触发和维持有一定作用。
- 张元春孙建华徐广阔齐琳琳
- 关键词:结构特征数值模拟
- 引发四川盆地东部暴雨的西南低涡结构特征研究被引量:34
- 2012年
- 利用1951-2008年四川盆地(27°-32°N,105°-110°E)5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网监测的日雨量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东部暴雨发生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部暴雨(或伴有雷雨大风、冰雹大风等)多发生在6-9月,川东北和渝东北是单站暴雨的高发区,重庆西部是大范围暴雨的多发区;引发四川盆地东部(宜宾、南充和重庆西部)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西南低涡。对2007-2010年6次西南低涡暴雨过程进行了合成分析,分析表明,西南低涡热力结构特征具有200hPa存在明显增暖现象,对流层中低层则由暖转冷;西南低涡初期大气对流性不稳定明显;西南低涡动力结构特征具有200hPa西风急流在36°N附近,500hPa低槽东移,槽前正涡度加强,从对流层底垂直伸展到300hPa以上,正涡度中心随高度向西倾斜,850~500hPa平均正涡度大值区与低涡中心对应,对流层中低层北风大值区与南风大值区在低涡中心附近形成强水平风切变,同时低涡中心附近的垂直风切变也较明显。促使西南低涡发展的水汽主要来自南海,低空急流由南向北输送水汽,将对流层低层到大气边界层内的水汽输送到低涡中心附近。西南低涡发生、发展过程中在红外卫星云图上具有MCC等中-α尺度特征,发展强盛的西南低涡在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上有"列车效应"和中气旋特征。
- 江玉华杜钦赵大军何跃李江
- 关键词:暴雨中尺度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