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空间物理系
- 作品数:226 被引量:335H指数:9
- 相关作者:张援农陈罡付松涂剑南石润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测试生物样品的ESR成像系统被引量:5
- 1990年
- 本文介绍建造一个利用电子自旋共振信息获得生物体断层图像的系统。系统的微波频率安排在L波段,并用单匝平面线圈代替谐振腔,从而有效地减小了微波对生物体的热效应和方便地获得样品的断层信息。系统中用计算机控制磁场扫描,并同步地完成ESR信号的数据采集。通过多次扫描、采集数据、叠加和平均,提高了系统从噪声中检测微弱信号的能力。最后采用卷积滤波反投影重建法获得样品的断层图像,本系统具有价廉和容易构建的特点。
- 梁明理周建平刘军梁裕蓉胡家元郭煜万纯祥
- 关键词:生物体ESR成像系统图像重建
- 太阳活动上升期间武昌法拉弟旋转和UHF闪烁的某些特征(英文)
- 1990年
- 本文对1988年9月至1989年5月在武昌(114.4°E,30.6°N) 同时接收日本ETS-Ⅱ卫星(130°E)发出的VHF(136MHz)信标信号和苏联静止站——T卫星(99°E)发出的UHF(714MH_z)广播电视信号时获得的纸带记录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主要结果概括如下: (1)法拉弟旋转(或者说TEC)有日落后增长 TEC日变曲线除了正常的变化趋势外,还在日落后(1700-2200LT)呈现第二峰,这个峰有时甚至还超过午后的最大值(即第一峰)。这种在日落后出现的第二峰就叫做日落后增长,它的出现率1988年9-10月为23%,1989年3—4月为1%,最大值约为11π(1π≈5.62×10^(16)el/m^2),最小值约为1π,大部分(80%)日落后增长是在没有振幅闪烁的日子观测到的,只有少部分(20%)是在有强闪烁情况下观测到的。由上述可见,它有明显的分点特性,且秋分附近比春分多,这在接近太阳活动最大时比较明显。 (2)VHF快速法拉弟旋转起伏和UHF闪烁共存 在观测记录中,我们注意到VHF快速法拉弟旋转起伏(以后将法拉弟旋转起伏缩写为FRF)和UHF闪烁共存,其中VHF快速FRF总伴有它的振幅闪烁,两者都以爆炸方式突然开始。但结束却有不同,VHF快速FRF结束比较突然,振幅闪烁的结束却为缓慢渐进的。VHF快速FRF的持续时间比振幅闪烁的短。然而,UHF闪烁的开始和结束都比较陡。
- 雷源汉方一明保宗悌叶冬英
- 关键词:太阳活动UHF广播电视信号信标
- 南极长城站哨声波监测仪设备及其初步观测
- 2024年
- 在子午工程二期项目的支持下,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WHU)联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制了一套甚低频(very low frequency,VLF)波动探测系统,并在2022年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部署于南极洲的中国长城站(Great Wall Station,GWS,62.22°S,58.96°W).该探测系统的动态范围为~110 dB,时间精度为~100 ns,可为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研究提供高分辨率的波动观测数据.本文详细介绍了WHU VLF(子午工程编码:OCHCH_WHWM01)波动探测系统在GWS的初步观测结果,充分验证了系统的优越性能和稳定性.在过去一年的常规运行中,此系统能精确探测北美和欧洲等区域内各种地基VLF台站信号的动态变化.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多次X级太阳耀斑爆发期间,GWS观测到的人工VLF台站信号特性与以往的研究结果高度一致.由于HWU-GWS(HWU为发射台站的名称)路径穿过南大西洋异常(south Atlantic anomaly,SAA)区域,观测结果同时表明,在磁暴期间,HWU VLF信号的扰动与磁层电子沉降在时空关系上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此外,此设备也能观测到闪电激发的宽频带哨声波,在频谱图上呈现特有的清晰色散结构.因此,在南极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基哨声波监测仪的观测结合其它仪器的观测,有利于深入开展与极区哨声波传播、低电离层扰动、地面闪电放电和辐射带粒子沉降等相关的空间天气学研究,对开展全天时空间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 顾旭东倪彬彬倪彬彬王市委李斌胡泽骏胡泽骏何昉陈相材
- 关键词:南极长城站
- 三维球坐标系下Navier-Stokes方程的数值求解
- <正> 在空间科学的研究过程中,空间环境的全球变化一直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大气动力学的角度来看,空间环境的变化主要是指全球大气的能量与动量的平衡、大气化学成分的输运.这些过程都与...
- 张绍东易帆王敬芳熊东辉
- 文献传递
- 1995年10月24日日食电离层效应的模式化研究被引量:4
- 1999年
- 利用一个二维低纬电离层理论模式模拟1995年10月24日日全食条件下东亚低纬电离层演变,探索低纬日食期间电离层效应.模式计算结果显示:日食期间日食区电离层电子与离子光致电离产生率减少使得E-F1区电离层光食效应显著,而较高部份电离层对日食影响的响应延迟.此次日食过程中EUV辐射通量和垂直漂移变化对低纬F区电离层电子浓度影响明显,而电子温度下降对低纬f0F2影响甚微.
- 刘立波万卫星涂剑南保宗悌
- 关键词:日食电离层效应低纬电离层
- 大功率电波加热电离层中热自聚焦不稳定性的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被引量:6
- 2015年
- 本文首先从电子密度及电子温度的输运方程和考虑自作用时的电磁波波动方程出发,利用简正模展开的方法推导出泵波在反射区域激发出热自聚焦不稳定性(thermal self-focusing instabilities,TSFI)所需电场阈值以及其增长率的完整数学表达式,并估算了TSFI激发阈值及所对应的有效辐射功率(ERP)的量级.随后利用三维垂直加热的理论模型,结合国际参考电离层(IRI-2012)和中性大气模型(MSIS-E-00)给出的背景参数,数值模拟了大功率高频泵波加热电离层时泵波反射区域电子密度及电子温度因TSFI而产生的变化及发展的过程,并对比分析了不同背景参数对较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高频泵波的加热阈值达到或超过百毫伏每米的量级时,即可激发TSFI,发展出大尺度电子密度及温度不均匀体,这些不均匀体内的密度耗空约为4%~10%,而电子温度剧烈增长,到达背景温度值的1.6~2.1倍;且在相当的加热条件下,背景电子温度越低、电子密度越小,加热效果越显著;电子密度及电子温度的扰动幅度随着加热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即扰动逐渐趋于饱和,且电子温度要快于电子密度达到饱和状态.本文还对泵波反射高度处的电子密度及电子温度变化率进行采样并求得其功率谱密度,分析结果表明:TSFI发展出的大尺度不均匀体满足幂律谱结构,谱指数随着加热的进行逐渐趋于稳定,白天与夜间的幂律谱指数区别不大,但电子密度与电子温度的幂律谱有所区别.
- 王琛周晨赵正予张援农杨许铂
- 关键词:功率谱
- 石英晶体振荡器双模数字温度补偿的研究
- 1989年
- 本文介绍用双模振荡对石英晶体振荡器进行温度补偿。这一方法摒弃了用传统的热敏电阻作为温度传感器,而是根据石英晶体振荡器的频率与温度间的关系对石英晶体的温度进行度量,并且利用数字方法进行频率校正。实验证明,在很宽的温度变化范围内其补偿精度—频率稳定度可达2×10^(-7)。
- 甘良才倪焕明
- 关键词:石英晶体振荡器温度补偿
- 武昌和广州夜间电离层闪烁的观测被引量:4
- 1989年
- 本文利用1986年3月~12月在武昌和广州同时获得的VHF卫星信标记录和电离层垂测资料,对两地的夜间电离层闪烁、TEC波状扰动和扩展F层进行了比较,得到如下结果:(1) 在广州观测到单个等离子体泡或相继出现的电离层电子减损以及与它相关的VHF电离层闪烁;(2) 广州夜间闪烁和区域型扩展F层的出现率均比武昌的大,而频率型扩展F层和TEC波状扰动的出现率均比武昌的小;(3) 在持续时间大于3h,SI>1dB的10次闪烁事件中,广州与武昌两地夜间闪烁开始和结束时间互有迟早。
- 雷源汉马淑英叶冬英梁百先曾庆衿梁丽屏
- 关键词:电离层闪烁
- 五矩二流太阳风等离子体特性的数值研究被引量:8
- 1990年
- 本文数值求解了各向同性二流太阳风的五矩方程组,得出了1 R_s—2AU区域内太阳风密度、速度、电子和质子温度、它们的热流通量密度q以及非麦克斯韦分布尾部粒子过剩量ξ随日心距离的变化关系.文中比较了二流太阳风五矩模型、四矩模型(ξ=0)和低阶矩模型(不包括q和ξ二个矩方程)的等离子体特性,着重讨论了量ξ对质子温度及其热流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包括言的五矩方程可改善T_e/T_p和q_e/q_p的计算值与观测值的符合程度.
- 王敬芳姜新英熊东辉
- 关键词:太阳风等离子体数值模拟
- 武昌地区太阳耀斑事件的地磁脉动效应
- <正>伴随太阳耀斑事件的地磁微脉动日变化效应,已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1989年3月13日太阳耀斑事件,耀斑激波和耀斑粒子流引起了强烈地磁暴。在武昌地区,磁暴急始发生于地方时3月13日09时30分,至3月16日05...
- 赵正予吴大传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