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研究中心

作品数:75 被引量:799H指数:17
相关作者:李洪权李学敏刘雅勤王永立黄先伦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四川省科技厅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2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2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2篇降水
  • 20篇青藏
  • 20篇青藏高原
  • 19篇夏季
  • 14篇气候
  • 12篇夏季降水
  • 10篇降水量
  • 8篇植被
  • 8篇水汽
  • 8篇可降水量
  • 8篇环流
  • 8篇季风
  • 8篇NDVI
  • 7篇年代际
  • 7篇气温
  • 6篇植被变化
  • 6篇气候变化
  • 6篇小波
  • 6篇大气热源
  • 5篇低频振荡

机构

  • 75篇成都信息工程...
  • 7篇中国气象局成...
  • 6篇四川省气象局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石家庄市气象...
  • 3篇河南省气象科...
  • 3篇重庆市气候中...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河南省气象局
  • 2篇浙江省气候中...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广西气象减灾...
  • 1篇北京国家地球...
  • 1篇重庆市人工影...
  • 1篇青海省气象局
  • 1篇广东省江门市...
  • 1篇甘孜州气象局

作者

  • 30篇范广洲
  • 23篇华维
  • 22篇周定文
  • 13篇巩远发
  • 10篇王永立
  • 10篇李国平
  • 9篇刘雅勤
  • 9篇李学敏
  • 9篇王霄
  • 7篇岑思弦
  • 7篇赖欣
  • 7篇郁珍艳
  • 7篇陈权亮
  • 7篇黄先伦
  • 6篇李国翠
  • 6篇刘雅星
  • 6篇李洪权
  • 5篇马振峰
  • 5篇刘晓冉
  • 5篇田俊

传媒

  • 12篇成都信息工程...
  • 6篇高原山地气象...
  • 4篇气象科学
  • 3篇中国沙漠
  • 3篇高原气象
  • 3篇应用气象学报
  • 3篇第26届中国...
  • 3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大气科学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气象学报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四川环境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气象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应用数学和力...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0篇2010
  • 23篇2009
  • 25篇2008
  • 10篇2007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的四季划分方法及其季节分布特征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青藏高原60个测站1961-2007年逐日气温度资料,分析了高原47年来日平均温度和四季持续时间的变化特征发现传统的四季划分标准在高原不能较好的适用,本文借鉴积雪和季节性冻土、固定...
范思睿范广洲
青藏高原增暖海拔依赖性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由于复杂的地形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重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关键区。古气候代用指标、常规气象台站以及卫星反演资料表明,青藏高原变暖显著,最低气温升温趋势高于最高气温,冬季增温幅度最大,且存在海拔依赖性,即升温幅度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大。在此基础上,不同大气环流模式试验以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高原气候变化模拟结果也表现出明显的海拔依赖性。而模式资料分析表明,海拔依赖性的存在可能与高海拔地区冰雪反馈和云量有关。但由于青藏高原5000m以上常规观测台站稀少,难以获得连续的气象观测资料,而当前气候系统模式分辨率仍较低,缺乏对复杂地形描述和模拟,这使得海拔依赖性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当前海拔依赖性研究还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获取更高海拔地区的观测和模式资料,运用尽可能多的观测资料来检验海拔依赖性存在与否的问题,如6000m以上站点和格点;第二,如果这种依赖性确实存在,如何从物理机制上解释高原气候变暖的海拔依赖性。
张渊萌程志刚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云量
华北冷涡背景下强对流天气的基本特征分析被引量:41
2011年
利用京津冀的危险天气报资料,统计分析2001—2008年5—8月华北冷涡背景下的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动力热力特征。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在沿海地区发生的概率最大,尤其是下午至傍晚。河北西北山区上午发生大风和冰雹的概率最大,下午至傍晚的大概率区向东向南明显扩大。龙卷在上午发生的概率最大,其大概率中心位于北京。(2)对流大风以西北风为主,风力多为8级。冰雹直径以5~20 mm为主。短时强降水的持续时间多在20分钟以内,降水量多为20~23 mm。对流强度的大值区位于太行山、燕山的背风坡和沿海地区。(3)在短时强降水发生前的最有利抬升指数(BLI)最大、抬升凝结高度(LCL)最高。(4)大风发生前的垂直风切变最强,抬升凝结高度最低。(5)冰雹发生前0℃高度约为3 400 m,-20℃高度约为6 400 m,风暴的相对螺旋度(SRH)>150 m2/s2。
郁珍艳何立富范广洲李泽椿苏永玲
关键词:天气学统计特征强对流华北冷涡
ECMWF和HALOE平流层温度资料对比被引量:5
2009年
利用ECMWF和HALOE资料,分析了1991~2002年两种资料中温度垂直廓线、平方差水平分布,并通过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平流层不同高度温度变化趋势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低纬度地区,10 hPa以下两种资料中温度垂直廓线非常吻合;10~2 hPa高度,HALOE资料中温度比ECMWF资料中温度要高;1 hPa高度上,两种资料也有比较小的差异.在南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温度的差异比较明显,整个平流层中,HALOE资料中温度比ECMWF资料中温度要高.平流层中温度的水平分布差异随着高度而增大.中低纬度地区温度差异相对较小,南北半球50°以上地区差异比较大.在平流层的中低层100 hPa、50 hPa和10 hPa高度,两种资料中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是HALOE资料中温度的递减趋势要更明显.在平流层高层2 hPa,1996年后两种资料中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反.本研究将为平流层温度研究的资料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
陈权亮任景轩卞建春朱克云
关键词:平流层
热力强迫的非线性奇异惯性重力内波与高原低涡的联系被引量:13
2007年
利用相平面分析法,由非绝热大气运动方程组导出了与非线性惯性重力内波有关的KdV方程,然后用直接积分法得到两类有天气意义的孤立波解,重点分析了与青藏高原暖性低涡有联系的一类具有间断点的奇异孤立波解的特征,进而讨论了高原非绝热加热对高原低涡生成、移动及高原低涡暖心结构的作用。
刘晓冉李国平
关键词:KDV方程孤立波非绝热加热高原低涡
2006年夏季川渝地区伏旱与低频大气热源的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6年夏季中国川渝地区的伏旱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中国川渝地区降水低频振荡的主要周期约为60d;在川渝严重干旱期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经向上由于川渝地区上空低频热汇、广西和海南及其以西地区上空低频热源的影响,在15°—40°N地区上空形成一个低频经圈环流,该环流圈的下沉支刚好位于川渝地区上空;纬向上在中国台湾及其附近地区上空低频热汇和其以西地区上空低频热源的共同影响下,在105°—130°E地区上空形成的低频纬圈环流以及80°—105°E地区上空出现的次级低频纬圈环流,加强了中国川渝以南地区上空的低频上升气流,这样进一步加强了经向上15°—40°N地区的低频经圈环流。在这个低频经圈环流的作用下,一方面加强了中国川渝地区上空的低频下沉气流,另一方面加强了川渝地区低层的低频辐散气流,结果导致中国川渝地区发生了严重的伏旱。
岑思弦巩远发秦宁生赖欣王霄黄先伦
关键词:低频振荡伏旱
江门市年最大风速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为了更好的了解江门市年最大风速的变化特征,利用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测中心(ECWMF)提供的1979-2012年每天8个时次地面(10m高度)阵风后处理资料,通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等方法,统计分析了江门市年最大风速的变化趋势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该地区年最大风速一般介于20-30m/s,呈线性上升趋势,并在2003年左右发生了突变。(2)江门市年最大风速出现的季节主要是在夏季和秋季。(3)江门市年最大风速的时空变化存在两种主模态,他们分别可以解释总方差的76.0%和9.0%。第1模态在空间上表现为全区一致性,从21世纪初至今呈现显著的2~4年的变化周期;第2模态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北-西南反向型,同样在21世纪初期存在明显的2年和4年年际变化信号。
陶勇向卫国何建希张武龙
关键词:气象学区域气候变化
西北地区近50a降水变化及水汽输送特征被引量:75
2010年
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西北地区145个站的降水资料,研究了西北地区降水与亚洲季风区水汽输送特征的关系。主要结论为:①西北地区降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北地区东部降水明显减少,干旱化趋势严重;在西北地区西部,降水增加,气候逐渐向暖湿型转变;②西北地区东部的水汽在夏季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西北地区西部除了受西风带的影响外,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水汽输送在夏季也有一定的作用;③西北地区东部的南边界和西边界是主要的水汽输入,西北地区西部的西边界是主要的水汽输入。在降水偏多年,其水汽输入在7月达到峰值,且具有明显的年变化特征;④西北地区东部的南边界和西边界水汽输入减少趋势明显,使得水汽总收支逐渐减少。西北地区西部西边界的水汽输入自80年代中期以来有增加的趋势,而北边界的输出在减少,水汽总收支有增加的趋势。
魏娜巩远发孙娴方建刚
关键词:水汽输送水汽收支
近47年来我国四季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599个测站1961-2007年逐日气温度资料,分析了我国近47年来四季开始日期、四季持续时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四季开始日期在全国范围内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提早,秋季...
郁珍艳范广洲华维周定文赖欣刘雅星
关键词:全球变暖
文献传递
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四季开始时间的变化特征被引量:56
2010年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599个测站1961~2007年逐日温度资料,分析了我国近47年来四季开始日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季开始日期在全国范围内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提早,秋季、冬季推迟的变化趋势,其中以夏季的变化最为明显,且在显著增温的21世纪初最为明显。这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有所差异,北方比南方明显,东部比西部明显。东北最北部、华南最南部以及新疆局部区域春季推迟,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最北部的小范围地区夏季推迟,华南及西南局部地区冬季提早。此外,全国平均四季开始日期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并不是很明显,而在21世纪初非常明显。但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区域性差异,高原地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春季提早,冬季推迟。而在21世纪初春季、冬季均推迟,但冬季的变化比春季明显得多。华南南部地区春季推迟、冬季提早。西南地区在21世纪初春季、夏季明显提早,秋季、冬季推迟,但之前这种趋势并不明显。
郁珍艳范广洲华维周定文赖欣刘雅星
关键词:全球变暖气候趋势系数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