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楚学研究所

作品数:73 被引量:205H指数:8
相关作者:蔡靖泉黄尚明荆荃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3篇历史地理
  • 9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哲学宗教
  • 2篇社会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艺术

主题

  • 10篇楚文化
  • 9篇考古
  • 8篇文化
  • 7篇楚人
  • 6篇石器
  • 5篇石器时代
  • 4篇青铜
  • 3篇新石器
  • 3篇新石器时代
  • 3篇遗存
  • 3篇战国
  • 3篇蜀文化
  • 3篇铜器
  • 3篇先秦
  • 3篇历史文化
  • 3篇巴人
  • 2篇大汶口文化
  • 2篇学科
  • 2篇学术
  • 2篇炎帝

机构

  • 73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湖北日报传媒...
  • 1篇湖北省文物考...

作者

  • 31篇蔡靖泉
  • 18篇黄尚明
  • 4篇宋亦箫
  • 4篇张正明
  • 4篇赵炳清
  • 4篇顾久幸
  • 1篇张家厚
  • 1篇林献忠
  • 1篇孙炜
  • 1篇董珞
  • 1篇笪浩波
  • 1篇荆荃

传媒

  • 11篇华中师范大学...
  • 8篇江汉考古
  • 6篇江汉论坛
  • 4篇湖北社会科学
  • 4篇三峡大学学报...
  • 3篇民族艺术
  • 3篇长江大学学报...
  • 3篇长江文化论丛
  • 2篇中国历史地理...
  • 2篇荆楚学刊
  • 2篇湖南省博物馆...
  • 1篇孙子研究
  • 1篇黄河.黄土....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民族研究
  • 1篇中国史研究动...
  • 1篇华夏考古
  • 1篇考古与文物
  • 1篇管子学刊
  • 1篇社会科学动态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7篇2006
  • 5篇2005
  • 5篇2004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楚学国际研讨会综述被引量:2
2004年
黄尚明蔡靖泉顾久幸
关键词:楚学青铜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俗
鄂西北地区西周遗存与早期楚文化
早期楚文化从时间概念上讲,指的是西周早期熊绎受封为始到春秋初年武王都郢为止.本世纪自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程开展以来,随着鄂西北区域的丹江库区考古工作大量展开,一批珍贵的西周时期考古遗存得以发掘出土,使得了解该区域西周时期文...
傅玥
关键词:西周时期早期楚文化考古遗存
炎帝·颛顼·祝融——楚人始祖论被引量:5
2014年
楚人的始祖,据文献记载的神话传说和古史传说,或谓高阳,或谓颛顼,或谓祝融。结合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代至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背景,细致分析文献的相关记载,可知追溯楚人的族源及先公世系,楚人的血亲始祖是祝融;根据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楚人视炎帝为人文始祖;在战国时代形成的华夏首尊黄帝和华夏古帝万世一系的正统观念支配下,颛顼又被说成是黄帝之孙、楚人之祖。至社会实现统一、文化得以整合的汉代,"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乃成为古代定论。
蔡靖泉
关键词:炎帝颛顼楚人始祖
早期楚文化研究的困惑与突破
2013年
关于早期楚文化的认识,学术界长期不甚明晰统一。在对早期楚文化的概念、特征、渊源及其与相邻的别国异族文化的关系的理解和阐发,学者见仁见智、众说不一。早期楚文化问题不能得以解决,也就无法全面系统地阐明楚文化的历史发展。实现早期楚文化研究的突破,一是需要加强薄弱地区考古勘探发掘的田野工作;二是需要汇集整理相关考古资料,深入探索楚文化的渊源,细致辨析早期楚文化的特征,建立较为完整的汉水后段流域(陕东南、豫西南、鄂西北及江汉地区)史前-夏商-两周的考古学文化谱系;三是需要深入开展部族、地域的文化比较研究,阐发相关相邻文化的交流互动关系,全面、准确和深刻地认识楚文化发展的动因和历程、本体的特征和构成、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影响等。
蔡靖泉
关键词:早期楚文化
秦、楚的历史文化与华夏民族的性格倾向——张正明先生遗著《秦与楚》评介
2008年
蔡靖泉
关键词:华夏民族性格倾向历史文化遗著中国历史发展
《楚居》所记楚先公事迹的献疑考实被引量:6
2019年
清华楚简《楚居》所记楚先公事迹与先秦两汉典籍的相关记载,既有详、略之异,又有时、事之别。《楚居》虽然具有文献价值,但不宜据之忽略甚至完全否定传世典籍记载的历史真实性,倒应视之为参考资料进而探讨楚史诸问题的复杂性、印证传世典籍记载的真实性并弥补其缺失。新近由整理者介绍的安大楚简所谓“楚国官修史书”,则与传世典籍关于楚先公世系的记载颇多相同,也有待其全文公布后与传世典籍记载细致比勘。以《楚居》印证传世典籍记载,虽然还不能明了楚先公的世系和事迹,却可大致认定楚先民历程的几点基本史实:周代楚人是芈姓季连部族的血亲后裔;芈姓季连族裔于商代后期定居在今豫西南丹水之阳而邑号京宗;季连族裔与南土荆蛮错居杂处而建立芈楚方国;鬻熊为芈楚在周代的兴盛奠基肇业;熊丽南征荆雎山间;熊绎于周初受封立国,徙居夷水滨阜夷屯,沿用先公居邑地名而都号丹阳。
蔡靖泉
关键词:事迹疑惑史实
伤逝惜原,抒愤托骚——贾谊《惜誓》综论被引量:3
2012年
汉世即已流传天下的骚体诗作《惜誓》,可以认定为贾谊之作。东汉以来怀疑和否定《惜誓》为贾谊之作的三条主要理由,实际上难以成立。《惜誓》当作于贾谊被疏之后、任长沙王太傅之前,亦即文帝二年(前178)年末。《惜誓》的题意,乃悲哀远去。贾谊作《惜誓》,旨在代屈原立辞,抒写屈原被放逐而离别国都的悲愤和欲高蹈远游却牵念故乡的情怀,同时寄寓了自己被疏离而将远去的愤慨。《惜誓》在思想内容上,主要体现为爱国情感、愤世心绪和见疏哀怨;在艺术表现上,主要体现为骚体诗风、瑰玮境界和奔放气势。《惜誓》反映了贾谊早先模仿屈骚创作骚体辞赋的风貌,虽然难与屈骚的成就伦比,却也深得屈骚遗风;还反映了汉人早先模仿屈骚创作骚体辞赋的风貌,开创了汉人拟骚诗的传统。
蔡靖泉
关键词:《离骚》《远游》
秦洞庭郡略论被引量:12
2005年
通过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本文考论了秦洞庭郡的置郡年代、郡治、范围以及沿革变化,并认为后世史家所持的秦长沙郡其实就是秦洞庭郡。
赵炳清
关键词:里耶秦简
巴人起源地综考被引量:27
2004年
目前学术界对巴人起源地问题歧见丛生。本文在清理已有见解的脉络后 ,试图在典籍与考古的二重证据之外 ,综合采风得来的语言学、民俗学、民族学的第三重证据 ,对巴人起源地作一综合考察。本文以古代巴人后裔——现代土家族为主要研究起点。其语言 ,属藏缅语族 ,形成于西部 ;其民俗——灵物、色尚、舞蹈、神话传说——亦与西部民族相似 ;考古与文献证据也说明古代巴人与西部联系更密切。因而 ,本文得出结论 :早期巴人是西部民族 ,起源于汉水上游与嘉陵江上游 ,并于春秋中期以后推进至峡江地区 ,于春秋、战国之际到达清江流域。
张正明
关键词:巴人西部民族
鸟集汉北与汉北楚境
2023年
屈原《抽思》语及的“汉北”,自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注明“汉”即汉水、朱熹《楚辞集注》从同以来,经明清治骚名家辨析驳论,其为地理概念,已是学界共识;其指汉水之北的楚境,是屈原自郢都退居或放居的地方,也为学界成说。考察楚先民在商代的徙居和楚人在周代开拓北疆的历程,厘清周代楚国北疆的大小变化,可知屈原为楚怀王左徒时及怀王时代前期的楚国汉北暨北疆,大致包括今湖北襄阳和十堰的汉北地区、陕西的安康地区以及河南的南阳、平顶山、许昌、漯河、周口、驻马店部分地区与信阳地区。汉水自西向东流经丹江口缓折、经襄阳急折下东南而至汉口汇入长江,襄阳、南阳、平顶山以东不宜谓之汉北。其时的汉北楚境,大致就是今襄阳和十堰的汉北地区、南阳和平顶山部分地区及安康地区。屈原往居汉北的行踪,可于其时郢都至汉北的路途中和汉北楚境的范围内寻觅。
蔡靖泉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