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铁西区华康医院
- 作品数:77 被引量:219H指数:7
- 相关作者:谢艳徐文奎陈信康威刘玉秋更多>>
- 相关机构:青海省中医院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技厅博士启动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对比分析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对比分析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使用手法复位的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治疗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及术后12个月Cooney评分、骨折愈合后桡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缩短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Cooney评分为(86.2±5.9)分,高于对照组的(68.7±5.2)分(t=12.975,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Cooney评分为(94.9±5.2)分,与对照组的(94.5±5.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3,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后桡骨掌倾角(9.7±2.2)°,高于对照组的(5.8±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985,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后桡骨尺偏角(20.5±2.8)°,高于对照组的(16.3±2.1)°(t=6.997,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后桡骨缩短为(1.8±1.3)°,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后桡骨缩短为(3.2±1.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13,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6.5%,对照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8,P>0.05)。结论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使用手术治疗能够得到更优秀的功能复位及早期复位,但是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均可以达到骨折远期功能恢复的效果,安全性确切。
- 许杨
- 关键词:保守治疗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老年人
- 锁骨骨折应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与重建钢板治疗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研究比较锁骨骨折应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与重建钢板的治疗效果与可靠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68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重建钢板进行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手术的优良率和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92.4±6.8)min,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7.2±5.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中失血量(258.6±82.3)min,实验组患者术中失血量(147.5±58.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11.7±3.2)周,实验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7.4±1.8)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的优良率为73.5%,实验组患者手术的优良率为9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6%,实验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骨折应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手术治疗较重建钢板手术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手术效果更为确切以及安全可靠性高的技术优势,手术操作简单,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 许杨
- 关键词:锁骨骨折重建钢板
-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左心室肥厚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究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86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指标(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变异值、24 h舒张压变异值)及左心室指标[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变异值、24 h舒张压变异值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变异值、24 h舒张压变异值分别为(110.28±6.24)、(70.18±3.24)、(7.89±0.21)、(8.69±1.11)mm Hg(1 mm Hg=0.133 kPa),低于对照组的(123.32±5.71)、(82.94±1.42)、(9.93±0.38)、(9.68±1.47)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M、LVMI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LVM、LVMI分别为(183.69±8.26)g、(108.93±7.28)g/m^(2),低于对照组的(192.37±11.14)g、(113.85±8.59)g/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患者能够有效控制血压,降低血压变异性,改善左心室肥厚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久峰
- 关键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高血压血压变异性左心室肥厚
- 血常规检验中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价值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检验科接受血常规检验的100例受检者的血常规标本,对所有标本分别进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与涂片镜检,对比两种检验方式的检测阳性率。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阳性率为93.0%,与涂片镜检98.0%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 0.05),但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检测EO、LY、MO及OTHER时检测阳性率较低。结论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可获取具体的血细胞参数,若将其与涂片镜检配合检验,更利于提高临床检验价值。
- 王瑜
-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涂片镜检检测阳性率
-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对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42例骨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程序,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100%)高于对照组(88.73%),以上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程序可显著提高骨科创伤患者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龙莹
-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程序骨科创伤护理
-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2008年
- 刘玉秋
-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心血管疾病
- 2型糖尿病急性脑梗死8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脑梗死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对85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DAC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110例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NDACI)作对比分析。结果:DACI组与NDACI组相比在病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CT检查结果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糖尿病为脑梗死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对减少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康威
- 关键词:糖尿病脑梗死
- 低血氧性脑梗塞99例CT扫描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在CT机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逐渐成为一种常规检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低血氧性脑梗塞及由其引起的脑软化灶被意外发现,由于病史不详。
- 胡克林冯胜春
- 关键词:低氧血症脑梗塞CT扫描中毒脑水肿
-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PCI术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70例某院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PCI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n=35)、研究组(n=35)。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研究组术前给予替罗非班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指标、心功能、心绞痛发生率、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1%)高于对照组(82.9%),P<0.05;在临床指标、心功能对比方面,研究组的血浆N端B型利钠肽原、心肌肌钙蛋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EVDD)、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分别为(1 552.6±183.8)ng/L、(20.6±3.3)mg/L、(50.7±4.5)%、(52.4±3.5)mm和(38.0±2.8)mm,均优于对照组(2 215.4±213.6)ng/L、(31.8±18.6)mg/L、(46.8±5.0)%、(55.5±3.4)mm和(39.5±3.0)mm(P<0.05);研究组的心绞痛发生率、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6%、8.6%,低于对照组的31.4%、28.6%(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PCI术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既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又可改善心功能,降少并发症并发生率。
- 谢艳
-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替罗非班安全性
-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2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4年7月~2010年1月5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后发生心律失常(RA)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7例患者中有41例临床判定为血管再灌注,再灌注率为71.93%,其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28例(49.12%)。梗死范围多发生在心脏前壁,下壁发生相对较少。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要及时进行心电监护,注意心电图改变,发现心律失常进行及时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临床病死率。
- 谢艳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