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 作品数:579 被引量:1,303H指数:14
- 相关作者:李锐王兴袁法周何晓涛吴海兰更多>>
- 相关机构: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之争与文化史观被引量:7
- 2004年
- 在 2 0世纪 2 0年代兴起的整理国故运动中 ,围绕着胡适和梁启超给清华学生开列的“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出现了争论。胡适的“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反映了他具体实践整理国故主张的一个方面 ,即把国学研究史学化 ,用文化史的眼光统整国学研究的范围。梁启超则从“狭义的”文化史观念出发 ,对胡适提出了质询与批评。他们都对转型中的中国史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张越
- 关键词:国学书目文化史观
- 《墨子》注疏及其文化意义概说被引量:1
- 2002年
- 《墨子》注疏是墨学研究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但长期以来却被学术界所忽视。毕沅、孙诒让、张纯一、吴毓江、王焕镳等学者在《墨子》经注方面成就显著,贡献突出。《墨子》注疏的文化意义在于:《墨子》注疏开墨学研究的先河,为墨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期《墨子》注家及其学术成就,具有冲破传统儒家思想束缚的积极社会意义;近世《墨子》注家以自己的学术成就,为墨学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墨子》注家们甘于寂寞、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今天仍值得发扬光大。
- 张剑平
- 关键词:《墨子》注本文化意义社会价值
- 略论李大钊对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的贡献
- 2008年
- 李大钊在史学领域卓有建树,其史学理论及史学思想不仅对中国史学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之功,还对近代中国法律史学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他的唯物史观为考察法律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开辟了研治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的新路径。他不但对法律史的学科归属进行了界定,构建了新的法律史学科架构,而且提出了研究法律史学的科学方法,为近代中国法律史学的研究与编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 张雷
- 关键词:唯物史观
- 论波利比乌斯的史学价值观被引量:3
- 2009年
- 波利比乌斯是希腊化时期的一位杰出的史学家,他的《历史》充分体现了西方古典史学从古希腊到古罗马转型的特征,带有鲜明的实用倾向。他认为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特别是对事件发生原因的分析,可以用于类比他们所生活时代的相似事件。此外,波氏对命运的变化也大体持相同的态度,认为认清命运这种易变性同样对读者有益。波氏的这种实用思想,一方面有着一定的史学渊源,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光辉。
- 陈金海
- 关键词:波利比乌斯因果链价值观
- 近代学术期刊的出现与史学的变化被引量:23
- 2002年
- 学术期刊出现之后 ,重视反映史学研究成果和史学界动态的学术期刊主要有两类 :专门性史学期刊和高校学报类期刊。前者对历史学科的综合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后者则以发表高水准的学术论著而对史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学术期刊适应了现代史学发展的要求 ,对史学发展的意义至关重要。
- 张越叶建
- 关键词:史学研究史学界现代史学史学发展历史学科
- 翦伯赞和1949—1966年间的历史教学思潮被引量:2
- 2005年
- 本文着重梳理了翦伯赞在十七年史学中历史教学思潮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地位、理论成就以及在当时所具有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在十七年史学中,翦伯赞积极顺应唯物史观传播的客观要求,促进了历史教学思潮的形成;反过来,由于以翦伯赞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注重对历史教学的探讨。
- 曹守亮
- 关键词:唯物史观
- 《君奭》“襄我二人汝有合哉言”解
- 2008年
- 李锐
- 关键词:郭店楚墓竹简历史文献《尚书》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出土
- 从清儒的臧否中看《左传》杜注被引量:3
- 2001年
- 晋代杜预所作的《春秋经传集解》 (后人简称之为“杜解”或“杜注”) ,是现存唯一完整的《左传》古注。清代学者们从义理和考证两个方面对《左传》杜注进行了臧否 ,其作品数量之多、涉及方面之广与考语分量之重 ,都超过了前代。清儒对于杜注既有所舍又有所取 ,在取舍中把注释《左传》的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尽管他们对杜注的某些批评今天已经被证伪。从这一意义上来说 ,清儒不仅是杜注的批评者 ,而且是杜注的继承者与发扬者。总之 ,在清儒的臧否中 ,《左传》杜注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 。
- 刘家和
- 关键词:《左传》注释义理学术价值学术地位
- 读张涛教授《秦汉易学思想研究》
- 2006年
- 史海威
- 关键词:《周易》学术界
- 论“通经致用”的经学传统被引量:5
- 2009年
- 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通经致用"一直是作为一种中心观念和核心价值被加以标榜和提倡的。"通经致用"有"内圣"与"外王"两条路径,前者主要是指个人的儒家道德修养,后者则是指用经术经世干政。自汉朝经学兴起至清末经学式微,随着时代政治的不断变化,经学的"通经致用"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 汪高鑫
- 关键词:经学通经致用内圣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