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 作品数:78 被引量:118 H指数:5 相关作者: 项葵 高晓东 吴睿睿 钟芳 王杨 更多>> 相关机构: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艺术 文化科学 文学 历史地理 更多>>
一“路”走来,清唱剧的另样呈现——评唐建平的跨界作品清唱剧《路》 2012年 作为中国当前最大最成功的音乐盛会之一的北京现代音乐节,其成功之处不仅表现在当中音乐会作品的创作和音乐理论的研究都是国内乃至国际最前沿的,它为国内众多没有机会长期国外学习的音乐研究和学习者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最新理念和资料。唐建平清唱剧《路》的上演成为2012年这次盛会的一个重大亮点。本文着重就这部作品在创作理念、跨界作品、创作手法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论述。 李巍关键词:跨界 创作手法 兴德米特音乐理论中三大语言要素之创新特征 被引量:4 2016年 长久以来,"创新"在音乐创作中被认为是对于历史与传统的最好继承,它往往意味着新技法的大量运用或是突破传统界限的新思维的发展。在各种创新音乐盛行的20世纪,现代音乐作曲家们力求摆脱传统技法的限制与束缚,致力于新技法的发展与运用。兴德米特正是这样一位致力于突破传统局限,将新思维、新技法运用于音乐创作中,又在创作实践中不断进行开拓,完善其技术创新体系的20世纪作曲家。 项葵关键词:兴德米特 语言要素 音乐理论 传统技法 音乐作曲家 音乐创作 现代主义文学结构与二战后音乐形式革命——以布列兹《第三钢琴奏鸣曲》为例 被引量:3 2012年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先驱马拉美、乔伊斯等探索了一种具有创新价值的文学结构形式,这种文学结构抛弃把一部作品看成是一次单次旅程的概念,即“起点开始,终点结束”的封闭性结构思维,创造了一种带有开放性文本阅读的文学语言。受文学的影响,布列兹的《第三钢琴奏鸣曲》借用了文学结构语言,包括循环结构、插入结构、迷宫结构与纹心结构,试图突破传统曲式的固有逻辑。 姜蕾关键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文学结构 钢琴奏鸣曲 音乐 2014美国音乐理论学会(SMT)第37届音乐(分析)理论之研讨会评述 2015年 2014年11月6日至11月9日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市的希尔顿酒店与威斯康辛会议中心联合召开了第37届美国音乐理论学会(Society music theory,简称SMT)和第80届美国音乐学学会(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简称AMS)。笔者有幸受邀参加此次会议,切身体会其中所呈现出许多有关音乐理论新的研究热点与趋势。本文根据现场聆听感受,分别从20世纪音乐理论分析方法的继承与趋势、作曲家与作品研究的新趋向以及音乐分析学科与跨学科的合作三个方面展开评述,与大家分享。会议概况本次参会的有来自全世界的一千五百余名音乐学者与理论家,显示出其巨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赵琳娜关键词:美国音乐 SMT 希尔顿酒店 密尔沃基 奏鸣曲式 解析歌剧《魔笛》中咏叹调的语言发音规律及演唱技巧的结合——著上海市首本科普音乐读本《歌剧魔笛-音乐解析》有感 2013年 本文通过对莫扎特经典歌剧《魔笛》的几首咏叹调的解析,及自身多次出演歌焉日《魔笛》的亲身体会,来为读者提供演唱和发音技巧的讲解。 吴睿睿关键词:《魔笛》 演唱技巧 欣德米特交响曲《画家马蒂斯》的结构风格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交响曲《画家马蒂斯》(Symphonie Mathis der Maler,1933—1934)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新古典主义代表作曲家保罗·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曲家根据德国中世纪画家马蒂斯·格吕内瓦尔德(Matthias Grunewald,1475—1528)1的故事为背景,自己撰写脚本,创作了一部同名歌剧,然后根据这部歌剧的前奏曲与其中的音乐,创作成这首以格吕内瓦尔德所作的伊森海姆祭坛壁画为音乐素材的三个乐章的交响曲。 项葵关键词:马蒂斯 交响曲 画家 音乐素材 新古典主义 现代视觉艺术视角下的“开放”结构——艾尔·布朗《可变结构Ⅱ》结构研究 2013年 《可变结构Ⅱ》是美国作曲家艾尔·布朗(Earle Brown)受动态视觉艺术启发而创作的大型管弦乐作品,是20世纪开放结构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在形式上借鉴了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与绘画家杰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动态结构理念,形成音乐结构上"局部的秩序化控制"与"整体的非秩序开放"之间的动态辩证关系。这对辩证关系的共同存在指出了开放结构中创作与体验的对位效果,为当代音乐结构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姜蕾从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看偶然音乐 2009年 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问题是音乐美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具有二重性:音乐作品既是一个自身独立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物态性客体,同时又是一个离不开接受者意识活动的、非实在的观念性客体。音乐作品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首先,一部音乐作品诞生于作曲家之手,它通过乐谱这一符号体系被标记,呈现在人们的视觉系统之中,一旦表演家将乐谱所记录的音响呈现出来,音乐作品便鸣响于人的听觉系统之中。这个时候,音乐作品便是一个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的、客观上独立存在的物态性实体。所谓“物态性”,是指让音乐作品发生鸣响的载体和客观条件是物质性的,或者说音乐是通过不同的声波来振荡人的耳膜从而被接受着的听觉所感知的。一般的物质实体占据着具体时间和空间,而音乐则通过声波的传导被接受者的听觉所感知,虽然它也占据着具体的时间,但音乐作品的呈现是一个“过程”,“过程”结束后,也就消失于接受者的听觉感知中了。音乐作品与一般的物质实体最为本质的区别在于,音乐作品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态性的实体,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产物、一种观念性的实体,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它是作曲家通过特殊的音乐创作的规律把内心丰富的情感转化为一种或许可被别人感知的或产生共鸣的产物,并以声音的形式展示在自己和听众面前。 郑侨关键词:音乐作品 偶然音乐 听觉感知 视觉系统 巴洛克遗风的继承与发展——分析亨德米特《玛丽的一生》中两首歌曲的特点 被引量:1 2012年 文章以20世纪德国作曲家亨德米特的声乐套曲《玛丽的一生》为蓝本,分别选取其中的No.2"玛丽在庙堂显圣"(Darstellung Mari im Tempel)与No.13"玛丽之死"(Vom Tode MariⅠ)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对他们相似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反映亨德米特对巴洛克艺术的崇尚与弘扬。 贾佳关键词:巴洛克 简约下的重组整合——赖利《In C》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13年 赖利的《In C》是简约派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写于1964年,1968年首演,为非指定乐器的重奏组而写。文章对《In C》从基于音型模块重复之上的结构概念、宏观时间下的有序结构逻辑、与泛调性结构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力求探及简约主义在继序列主义与偶然音乐之后就音乐结构方面如何在"现有的传统"与"过去的传统"之间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为当代音乐结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姜蕾关键词:相位变换 泛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