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病原生物学系

作品数:20 被引量:59H指数:4
相关作者:杨巧林刘晨晨王本敬申云侠沈海英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4篇血吸虫
  • 14篇吸虫
  • 13篇日本血吸虫
  • 3篇血吸虫尾蚴
  • 3篇日本血吸虫尾...
  • 3篇吡喹酮
  • 3篇尾蚴
  • 3篇小鼠
  • 2篇日本血吸虫成...
  • 2篇杀灭
  • 2篇水体
  • 2篇体外
  • 2篇体外培养
  • 2篇童虫
  • 2篇细胞
  • 2篇教学
  • 2篇PCR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组

机构

  • 20篇苏州大学
  • 2篇江苏省血吸虫...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卫生部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9篇诸葛洪祥
  • 6篇龚唯
  • 6篇周霞
  • 5篇夏超明
  • 4篇刘晨晨
  • 4篇张静
  • 3篇王本敬
  • 3篇王文波
  • 3篇张惠琴
  • 3篇骆伟
  • 3篇高思佳
  • 2篇梁幼生
  • 2篇杜海林
  • 2篇梁松
  • 2篇申云侠
  • 2篇董兰兰
  • 2篇沈海英
  • 2篇许琼明
  • 2篇陈明中
  • 2篇吴淑燕

传媒

  • 9篇中国人兽共患...
  • 3篇中国血吸虫病...
  • 2篇基础医学教育
  • 1篇化学研究与应...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全国寄生虫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TW5对体外培养日本血吸虫成虫及童虫的杀灭效果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BTW5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和童虫的杀灭效果。方法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8 d后用肝门静脉灌注法收集童虫,感染5周后用同法收集雌、雄成虫,分别体外培养于DMEM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BTW5连续培养3 d,观察虫体死亡及活力降低情况,并设空白对照组。对虫体进行盐酸卡红染色,观察其损伤情况。结果在含不同浓度BTW5的DMEM培养液中,日本血吸虫成虫及童虫的死亡率与活力降低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盐酸卡红染色直观显示BTW5对雌雄虫的体表和肠管有损伤作用,另外对雌虫的卵巢也有损伤。结论BTW5具有体外杀灭日本血吸虫成虫和童虫的作用。
刘晨晨张静高思佳周霞龚唯杨世林许琼明诸葛洪祥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杀灭效果体外培养
5种方法提取弓形虫速殖子DNA的效果比较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用5种方法提取弓形虫速殖子基因组DNA,比较其效果。方法分别以试剂盒法、直接裂解法、煮沸法、酚-氯仿法和盐析法提取10倍系列稀释的弓形虫速殖子DNA,通过分光光度计、琼脂糖凝胶电泳和PCR比较其效果。结果酚-氯仿法提取的DNA纯度最高,煮沸法、盐析法、直接裂解法和试剂盒法依次降低;琼脂糖凝胶电泳可检测出由直接裂解法、酚-氯仿法、盐析法提取1×106个速殖子的基因组DNA;试剂盒法、直接裂解法、煮沸法、酚-氯仿法、盐析法提取的DNA经PCR扩增可检测最少速殖子的数量依次为1×104,无目的条带,1×102,1×101,1×103个。结论酚-氯仿提取的DNA纯度高,用于PCR扩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操作相对繁琐;煮沸法操作简单,与除酚-氯仿法外其他3种方法相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它3种方法提取的DNA纯度不高,用于PCR扩增的效果不如前面2种。
沈海英王廷安周永华李冬娜申云侠诸葛洪祥
关键词:弓形虫速殖子DNA提取PCR电泳
医学基础课开展PBL教学的几点思考被引量:11
2015年
在医学基础课中开展PBL教学是医学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在实施中应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教师与学生、资料收集与甄别以及PBL教学与传统教学、考试系统关系等问题,发挥PBL教学的优势,完成医学基础课教学目标和任务。
王蕾黄瑞赵英伟房红莹吴淑燕
关键词:医学基础课PBL教学教学改革
荧光实时定量PCR定量水体中日本血吸虫尾蚴方法的建立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建立快速、高效、特异的定量水体中尾蚴的数量和检测水体中日本血吸虫尾蚴残余基因组DNA的方法,来评估水体受日本血吸虫尾蚴污染的程度。方法根据日本血吸虫基因组DNA中的3个多拷贝序列Sjrh1.0(序列号:U92488.1)、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基因(18SrRNA)序列(序列号:AY157226.1)和逆转录转座子SjR2的G55A序列(G55A)(序列号:AF412221.1),设计常规PCR引物和实时定量PCR引物,选取较好的靶序列建立SYBR GreenI实时定量PCR方法,绘制尾蚴数的对数与Ct值的标准曲线,并对疫水中日本血吸虫尾蚴残余的基因组DNA进行检测。结果尾蚴数的对数与Ct值的标准曲线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18 6,重复性良好。结论本方法特异性高,灵敏,可定量水体中尾蚴数,对疫水检测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王本敬王文波周霞陈艳勤张静刘晨晨梁幼生诸葛洪祥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尾蚴荧光实时定量PCR
紫外线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引起的肺组织细胞反应及虫体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通过观察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ra,Sj)紫外线辐照致弱尾蚴感染小鼠后肺组织的细胞反应以及肺期虫体的受损情况,探寻致弱尾蚴在小鼠体内诱导免疫效应机制和Sj受损情况。方法以紫外线致弱Sj尾蚴经腹部皮肤感染小鼠4d、7d、14d和45d后剖杀,分别取肺组织,固定、切片,光镜下观察虫体周围的组织细胞反应,并与同时期的感染小鼠组织切片进行比较,同时,对小鼠体内肺期Sj童虫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感染后4-7d,小鼠肺期童虫虫体周围出现较明显的出血灶和炎症反应,并有一定量的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同时期的正常感染小鼠组织内虫体周围炎症反应却不明显;虫体体壁可见不同程度的损伤,电镜观察显示小鼠体内的肺期童虫存在明显的畸形和发育延迟。结论紫外线辐照致弱尾蚴感染后Sj在小鼠体内不能正常发育成熟,和正常尾蚴相比,致弱尾蚴在肺期滞留时间较长,仅有极少数虫体可移行至肠系膜或肝脏,但宜不能发育成熟,引起的病理损害主要表现为在肺期弥漫性出血灶、炎症细胞浸润等反应,这些特征可能与血吸虫致弱尾蚴感染免疫机制有关。
周霞诸葛洪祥龚唯骆伟魏莉杜海林陈明中张惠琴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致弱尾蚴
gsdmd基因敲除巨噬细胞RAW264.7的构建:基于CRISPR/Cas9系统
2021年
目的利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gsdmd基因敲除的巨噬细胞RAW264.7,为研究gasdermin D(GSDMD)在巨噬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细胞模型。方法针对gsdmd基因靶向设计4条向导RNA(sgRNA),构建pGL3-sgRNA串联载体后PCR、测序鉴定,将Cas9质粒和pGL3-sgRNA串联载体分两步电转至巨噬细胞RAW264.7;qPCR检测cas9的表达;嘌呤霉素筛选出阳性单克隆后PCR、Western blot和测序鉴定。将鼠伤寒沙门菌与gsdmd-/-RAW264.7细胞共培养,AnnexinⅤ/PI染色及比色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水平分析细胞死亡情况。结果qPCR结果表明获得稳定表达cas9的RAW264.7-Cas9细胞(P<0.01);PCR及测序证明pGL3-sgRNA串联载体构建成功;PCR、测序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成功构建gsdmd-/-RAW 264.7细胞。AnnexinⅤ/PI染色及LDH释放水平发现敲除gsdmd可降低巨噬细胞死亡率(P<0.01)。结论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统成功构建gsdmd-/-RAW264.7细胞,为后续深入研究GSDMD介导的巨噬细胞死亡及其机制奠定基础。
周丽婷叶颖原海波吴超逸吴淑燕
关键词:巨噬细胞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CD_4^+ T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表达谱及其在介导Th1/Th2极化中的作用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不同病期体内及体外培养后脾CD4+T淋巴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表达谱,探讨协同刺激分子介导Th1/Th2极化的作用。方法收集血吸虫感染后4w、7w、12w、16w和20w小鼠及正常小鼠脾CD4+T淋巴细胞,以及上述不同病期经SEA诱导72h后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ICOS、CD40、OX40、4-1BB及PD1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Th1细胞因子IFN-γ,Th2细胞因子IL-4、IL-5、IL-10、IL-13。结果血吸虫感染后小鼠脾CD4+T淋巴细胞表面CD86、ICOS、CD40和OX40的表达均随感染时间延长而上调,其中ICOS和CD86表达上调最为显著;经SEA诱导培养72h后CD86、ICOS亦显著上调表达;培养上清检测发现IFN-γ在4w时呈高表达,7w开始随感染时间延长呈下调表达;IL-4、IL-5、IL-10和IL-13的表达水平则从7w开始明显升高,IL-5的峰值出现在12w,其余均16w达高峰,致20w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CD4+T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表达水平与Th1/Th2免疫偏移密切相关,其中ICOS、CD86在介导Th2极化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李颖张惠琴龚唯骆伟杨巧林刘爱平夏超明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TH1/TH2极化协同刺激分子
吡喹酮压力下日本血吸虫耐药性的诱导和虫体差异表达蛋白的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分析经吡喹酮(PZQ)半数有效量(ED50)诱导虫体与未诱导虫体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为阐明PZQ的作用机制,探索候选疫苗靶抗原及药物治疗靶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PZQ ED50(25.98mg/kg),对单性感染4周后ICR鼠连续灌胃给药30d,停药21d后,再给予治疗剂量(200mg/kg)连续灌胃5d,肝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体外培养,观察虫体对PZQ的敏感性。收集诱导虫体和未诱导虫体,利用2D-DIGE分离差异蛋白,并予MALDI-TOF-MS鉴定,进而在线Uniprot软件检索差异蛋白功能。结果诱导成虫在8倍未诱导成虫临界致死浓度(112μmol/L)PZQ作用下,仍有75.6%存活率,与未诱导成虫临界致死浓度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虫体和未诱导虫体共确认有30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12个蛋白表达上调,18个蛋白表达下调,主要是细胞骨架相关蛋白、细胞中参与糖代谢和能量代谢的酶类、氧化还原酶类以及应激蛋白和参与解毒代谢的蛋白酶等。结论诱导虫体对PZQ敏感性下降显著,显示出明显的耐受性。诱导后,蛋白表达上调或下调提示PZQ诱导促进或抑制了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为深入阐明PZQ作用机制,探索新的疫苗候选抗原及药物治疗的靶点,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研发抗血吸虫新药开拓新途径和新思路。
董兰兰许静赵波梁松王言言关志勋曹蕴夏超明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吡喹酮ED50耐药性蛋白质组学
细胞松弛素D与钙通道阻滞剂拮抗吡喹酮作用对血吸虫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通过观察细胞松弛素D(cytochalasin D,CyD)与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s)拮抗吡喹酮(praziquantel,PZQ)体外杀日本血吸虫效应的虫体体表超微结构变化,探讨PZQ对血吸虫的药物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在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单性尾蚴感染昆明小鼠6w后,采用门静脉灌注法收集雄性成虫,体外培养。将虫体分别与CyD及CCBs预孵育1h,然后在培养液内加入临界致死剂量的PZQ(14μmol/L)孵育过夜(16h)。次晨,洗涤、更换培养液,继续培养48h收集虫体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超微结构显示,经CyD拮抗PZQ复活后虫体皮层无损害,抱雌沟内壁轻微改变。CCBs组尼群地平和尼非地平拮抗PZQ复活虫体,皮层及抱雌沟内壁仅有轻度损伤。结论CyD与CCBs组尼群地平和尼非地平均可拮抗PZQ对日本血吸虫体表超微结构的损伤效应,提示PZQ对虫体体表的损伤并非药物直接作用所致,而是PZQ作用于血吸虫钙通道诱导虫体痉挛性麻痹后的继发效应,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PZQ抗血吸虫的药物靶点可能与血吸虫的钙通道有关。
蔡茹杨巧林张惠琴夏超明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吡喹酮钙通道阻滞剂超微结构
检测水体日本血吸虫毛蚴PCR方法的建立
2010年
目的建立一种灵敏、特异的痕量检测日本血吸虫毛蚴的PCR方法。方法取感染6~8w日本血吸虫的小鼠肝脏,碾磨后沉淀,孵化并利用间接连续离心法富集毛蚴,采用蛋白酶K-苯酚法提取毛蚴基因组DNA。登陆GenBank查询获得日本血吸虫保守序列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脱氧核酸(18SrDNA)基因,利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Premier5.0和Oligo6自主设计一对引物,建立检测日本血吸虫毛蚴的PCR方法。梯度稀释血吸虫毛蚴基因组DNA进行PCR方法的灵敏性试验,设置阴性对照,PCR产物通过电泳鉴定。结果 PCR扩增日本血吸虫毛蚴得到特异性DNA片段,片段长度为463bp,阴性对照组无扩增产物。PCR法可检测出日本血吸虫毛蚴DNA的最低浓度为62.5pg/μL。结论建立的检测日本血吸虫毛蚴PCR方法灵敏、特异,具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王廷安沈海英申云侠王文波王本敬梁幼生诸葛洪祥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毛蚴PCR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