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 作品数:30 被引量:46 H指数:4 相关作者: 廖松林 王盛兰 张梦雪 马小龙 常青 更多>> 相关机构: 昆明医科大学法医学院 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 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政治法律 文化科学 更多>>
应用石蜡包埋肝组织HBV tDNA和cccDNA定量优化法检测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 2014年 目的对石蜡包埋肝组织核酸提取法进行优化,提高石蜡包埋肝组织乙型肝炎病毒总的去氧核糖核酸(HBV tDNA)、共价闭合环状去氧核糖核酸(cccDNA)定量检测的灵敏度,检测乙型肝炎(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癌和癌旁组织中HBV tDNA、cccDNA。方法优化石蜡包埋肝组织核酸提取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7例HBV感染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石蜡包埋肝癌和癌旁组织中HBV tDNA、cccDNA。结果通过优化石蜡包埋肝组织核酸提取方法,核酸得量提高126.3%。HBV tDNA和cccDNA检出率在石蜡包埋肝癌组织中分别为100.0%(37/37)和97.3%(36/37),癌旁组织中均为100.0%(37/37)。HBV tDNA、cccDNA含量以及HBV cccDNA占tDNA的比例在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组织HBV tDNA与血清HBV DNA呈弱相关(r=0.380,P=0.020)。结论石蜡包埋肝组织核酸提取方法的优化可显著提高HBV相关的HCC患者癌和癌旁组织中HBV tDNA、cccDNA检出率。在癌旁组织中可100.0%检出HBV tDNA和cccDNA,建议对HCC切除术后的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预防HBV感染相关HCC的复发。 李蕊 张梦雪 李越 裴斐 刘学恩 庄辉关键词:共价闭合环状DNA 多位点荧光原位杂交辅助诊断皮肤黑色素瘤 被引量:6 2018年 黑色素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皮肤肿瘤.虽然我国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鉴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新发病例约2万例,已成为严重危及我国人民健康的恶性疾病之一。目前对皮肤黑色素瘤的确诊仍主要依赖于传统HE染色切片,但基于HE切片的黑色素瘤病理诊断也日益暴露出很多问题, 苏静 王宇辰 柳剑英关键词:皮肤黑色素瘤 荧光原位杂交 HE染色切片 恶性程度 新发病例 恶性疾病 一起云南不明原因猝死案件中4种野生菌的细胞毒性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究一起云南不明原因猝死(Yunnan sudden unexplained death,YNSUD)案件中涉及的4种野生菌的细胞毒性,为YNSUD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集事件发生家庭食用过的4种野生菌,通过专家辨认和基因测序鉴定种属。运用超声波萃取法提取4种野生菌的生品浸膏干预HEK293细胞,然后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筛选出有明显细胞毒性的野生菌。将筛选出的野生菌再分别制成生品、熬煮和熬煮后酶解3种浸膏,所得3种浸膏以不同浓度干预HEK293细胞,用CCK-8与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检测法联合检测细胞毒性,并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4种野生菌分别为粉黄黄肉牛肝菌(Butyriboletus roseoflavus)、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变绿红菇(Rus⁃sula virescens)和隐花青鹅膏(Amanita manginiana)。仅在隐花青鹅膏中发现细胞毒性,其生品浸膏在质量浓度为0.1 mg/mL时显示出细胞毒性,熬煮浸膏和熬煮后酶解浸膏分别在质量浓度为0.4 mg/mL和0.7 mg/mL时有明显细胞毒性。除数量明显减少外,隐花青鹅膏提取物干预后的HEK293细胞还表现出突触增多及折光性差等改变。结论该起YNSUD案件涉及的野生菌中,隐花青鹅膏的提取物具有明显细胞毒性,通过熬煮和酶解两种工艺可以降低其部分毒性,但不能完全灭毒,食用该菌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隐花青鹅膏可能是导致该起YNSUD案件的原因之一。 龙武 瞿鹏飞 马琳 王蕊 习严梅 李玉华 聂胜洁 段婷 杜进良 唐雪 赵静峰 雷普平 王跃兵关键词:法医病理学 法医毒理学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 野生菌 细胞毒性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1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1(GPC1)在PDA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DA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存档的125例PDAC肿瘤标本和对应的癌旁正常胰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所有标本GPC1蛋白的表达。根据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将标本分为GPC1蛋白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GPC1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总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PDAC组织中,免疫组织化学评分为0、1、2、3分的GPC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4%、15.2%、18.4%和36.0%,高表达率(2分+3分)为54.4%,而GPC1蛋白在癌旁胰腺组织均阴性表达,PDAC组织GPC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胰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GPC1蛋白高表达与肿瘤部位和T分期均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和胰腺炎病史、术前血CA19-9水平、手术后切缘情况、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及脉管侵犯均无关(P值均>0.05)。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GPC1蛋白表达与PDAC患者术后总生存期相关(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GPC1蛋白表达水平是影响PDAC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GPC1蛋白高表达的PDAC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短于低表达患者(11.00个月比18.0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PC1蛋白在PDAC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且GPC1蛋白高表达与肿瘤T分期呈正相关,与总生存期呈负相关,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欢 李扬 杜娟 郭丽梅关键词:胰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Vanadyl complexes work with cinnamaldehyde in promoting cell viability under the β-amyloid burden in SH-SY5Y neural cells 被引量:2 2016年 The Alzheimer's disease (AD) is one of the common cognitive disorders in the elderly. AD shares some similar pathological character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DM), suggesting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anti-diabetic agents, such as vanadyl complexes, in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AD. In the present work,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vanadyl acetylacetonate (VO(acac)2) and cinnamaldehyde (CA) on an AD model based on SH-SY5Y neural cell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VO(acac)2 at sub-micromolar concentrations could improve the viability of neural cells with or without increased β-amyloid (Aβ) burde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VO(acac)2 and CA showed an additive cell protection effects. Further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at for SH-SY5Y neural cells, VO(acac)2 could activate PPART-AMPK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inhibit GSK 3β, one of the major kinases for Tau hyperphosphorylation. Meanwhile, CA could correct the abnormal mitochondrial morphology due to Aβ-induced excessive mitochondrial fission, thus restoring/enhancing the mitochondrial function. In addition, both VO(acac)2 and CA decreased intracellula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level and inhibited formation of toxic Aβ oligomers. Overall, VO(acac)2 might work with CA in improving the neural cell viability under the Aβ burden, suggesting application of vanadium metallodrugs in AD treatment. 李雪 白力丹 董雅琼 常青 武睿 章京 杨晓达关键词:Β-AMYLOID VANADIUM CINNAMALDEHYDE 复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中IMP3和CD44蛋白表达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评价IMP3和CD44蛋白在复发性膀胱癌中表达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诊断为尿路上皮癌(UC)的病例,其中筛选出6个月内短期复发组25例和3年以上较长期首次复发组29例。应用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短期复发组和较长期首次复发组UC病例中IMP3和CD4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6个月内UC复发为25例,6例表达IMP3,且均为高级别UC。3年以上较长期首次UC复发为29例,仅有1例低级别UC表达IMP3。在短期复发组中IMP3阳性率为24%(6/25),表达强度为弱阳性16%(4/25)和强阳性8%(2/25),明显高于较长期首次复发组中阳性率3.45%(1/29)以及表达强度中的弱阳性3.45%(1/29)和强阳性0(0/29)。CD44蛋白表达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P3表达与UC复发患者的肿瘤分期、分级呈正相关,而CD44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呈负相关。IMP3表达与CD44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IMP3在UC短期复发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较长期首次复发组。IMP3可作为新的指标,并联合肿瘤病理分期、分级等因素对膀胱UC患者经尿道肿瘤电切术后短期复发的高危性进行预测。 李沐寒 邢添瑛 贺慧颖关键词:膀胱尿路上皮癌 复发 IMP3 CD44 免疫组织化学法 EGFR改变图谱及其潜在的临床意义:综合泛癌分析研究 被引量:1 2020年 背景与目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癌基因,是EGFR突变型肺癌精准治疗的主要靶点之一。虽然有许多关于单一肿瘤的报道,但尚无关于EGFR突变、过表达、扩增、DNA甲基化及其在多种不同癌症中并存的临床相关性的综合分析。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EGFR改变谱图及其治疗和预后意义,填补该领域空白。方法我们分析了癌症基因组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涉及的32种癌症类型、11,314例患者的EGFR基因改变(突变和扩增/缺失)、异常表达和DNA甲基化情况。比较了不同肿瘤类型间的突变频率、基因组位置分布、功能影响和临床靶向治疗的意义,并分析了它们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结果在不同肿瘤中,EGFR改变率、功能域的突变位点、扩增、过表达和DNA甲基化模式均有很大差异。在所有肿瘤中,总体突变率相对较低。多发于肺癌,可靶向治疗的突变主要在Pkinase_Tyr结构域中。改变频率最高的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但主要为基因扩增和靶向治疗效果较差的Furin-like结构域内突变。脑低级别胶质瘤通常为EGFR基因扩增和表达增加,且预后不良。虽然结肠和胰腺癌的EGFR突变很少,然而EGFR高表达与患者生存期短显著相关。鳞状细胞癌(无论发生在头颈部、肺部或食管)均表现出相似的特征,改变率为5.0%,以基因扩增为主,EGFR表达增加,且与患者的生存期短相关。在某些癌症中,DNA甲基化与EGFR表达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结论EGFR改变类型、频率、在功能域的分布和表达因癌症类型而异。虽然Pkinase_Tyr结构域突变对于治疗选择更为重要,但扩增或失调引起的表达增加会影响更多类型的肿瘤,并导致预后更差,因此需要对EGFR驱动的肿瘤采取新的治疗策略。 Haijing Liu Bo Zhang Zhifu Sun关键词:EGFR表达 EGFR突变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患者生存期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中SOX2和FOXG1表达模式的临床病理意义 2024年 目的探讨SOX2和FOXG1表达模式与未成熟畸胎瘤中神经外胚层分化发育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诊断的111例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病例,包括未成熟畸胎瘤49例,成熟性畸胎瘤42例,无性细胞瘤以及卵黄囊瘤各10例,获取年龄、肿瘤大小和分期等临床病理资料。其中7例无性细胞瘤、8例卵黄囊瘤、9例未成熟畸胎瘤和7例成熟畸胎瘤(共31例)用于转录组测序,所有病例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全转录组测序分析不同亚型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不同生殖细胞肿瘤组织中差异基因相关编码蛋白SOX2和FOXG1的表达模式。结果转录组测序发现转录因子SOX2和FOXG1在未成熟畸胎瘤特异性高表达,处于蛋白交互作用网络核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无性细胞瘤和卵黄囊瘤均不表达SOX2和FOXG1。在未成熟畸胎瘤中,处于原始神经管中央、紧邻内界膜的致密层细胞核弥漫表达SOX2和FOXG1,提示这些阳性细胞是具有干细胞属性的神经上皮。在内界膜周围相对稀疏的、部分伴有胶质分化的神经上皮细胞保持了FOXG1弥漫性核着色,SOX2呈散在阳性,提示他们仍然保留神经定向发育潜能。无论是在未成熟畸胎瘤中还是成熟性畸胎瘤中,发育成熟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均不表达FOXG1。结论SOX2和FOXG1在未成熟畸胎瘤中原始神经管部位呈空间递进式表达模式。在未成熟畸胎瘤中原始神经成分以原始神经管为中心由内向外不断迁移,同时伴随从原始神经上皮干细胞-不同成熟阶段神经胶质细胞谱系分化过程。反映出原始神经上皮成分模拟胚胎神经形成和皮层发育的谱系分化和迁移轨迹。SOX2和FOXG1的联合应用有助于鉴别未成熟畸胎瘤中的原始神经上皮成分、避免对相似形态的误判,从而协助明确� 孙小婕 刘岩 刘从容关键词:卵巢 免疫组织化学 未成熟畸胎瘤 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恶变为子宫内膜样癌伴局灶逆分化为卵黄囊瘤1例 2024年 原发性子宫卵黄囊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其与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typical polypoid adenomyoma,APA)和子宫内膜样癌(endometrial endometrioid carcinoma,EEC)共存更为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APA恶变为EEC,局灶逆分化为卵黄囊瘤的病例,全外显子测序显示在上皮肿瘤区域(APA和EEC)及卵黄囊瘤区域检测到共同的PTEN、AMPD1、SLC22A5和MBL2的基因突变,且在卵黄囊瘤区域发现额外的CTNNB1基因突变。同时,我们进行相关文献的全面回顾,以期更深入了解体细胞起源的子宫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宋子秀 赵肖雅 孙小婕 王陈 刘海静 刘岩 刘从容关键词:卵黄囊瘤 子宫内膜样癌 上皮肿瘤 恶变 胃原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4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胃原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经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确诊的4例胃原发ALCL,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B病毒(EBV)编码的小核RNA(EBV.EBER)原位杂交、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结果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27~87岁,中位年龄58.5岁。大体标本均为胃部巨大溃疡型肿物;镜下见肿瘤细胞多形性明显、体积大的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并破坏胃壁。肿瘤细胞一致性强表达LCA和CD30、CD3ε阳性率75%(3/4)。ALK蛋白水平及基因水平检测均为阴性(4/4),亦未检测到EBV感染。2例患者接受手术+CHOP方案化疗,1例接受CHOP方案化疗+白体干细胞移植,此3例患者均获得临床完全缓解出院,随访截至2011年11月30日,均未出现肿瘤复发或进展。另1例患者未接受治疗,于确诊后22个月死亡。结论胃原发ALCL多为ALK阴性,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与其他部位原发的ALK阴性ALCL基本相同,但CD3ε阳性率较高,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赖玉梅 黄欣 刘翠苓 王小燕 李敏 孙琳 陆伟 高子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