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作品数:1,912 被引量:8,318H指数:32
- 相关作者:丁海东曾继耘王夫艳赵承福曹文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社会教育在底层民众实现社会流动中扮演的角色--以清末民国时期的学徒教育为例被引量:5
- 2008年
- 由于政府的介入,清末民国时期学徒教育非常发达。不仅表现在实施单位普遍设立,学徒人数大幅增加,而且表现在学徒教育法律的出台,新型学徒教育形式不断出现。这一时期的学徒教育,在一般规定和具体培养措施方面,与传统的学徒教育形成显著差异,开始尝试综合传统学徒教育与新式学校教育的优势,表现出传统学徒教育向现代学徒教育过渡的趋势,大批底层社会民众通过学徒教育实现了地域流动、职业角色变化和社会地位的升迁。
- 李忠王筱宁
- 关键词:学徒学徒教育底层民众社会流动角色
- 儿童亲社会道德推理的发展研究被引量:20
- 1992年
- 本实验参照艾森伯格—伯格设计的亲社会两难情境,编制适合于我国儿童生活实际的亲社会两难情境故事,以研究我国儿童的亲社会道德推理。结果表明:在本实验中所研究的我国儿童亲社会道德推理的发展基本上与艾森伯格—伯格的结论一致,但他们的亲社会道德推理水平略高于美国同年龄儿童;不同的两难情境对儿童的道德推理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在亲社会道德推理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
- 程学超王美芳
-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道德推理
- 中国教育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性
-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是文化的现代化。教育文化价值的重建,当可成为解决中国教育精神失控的一个可能方案。中国教育的宏大目的就是在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培养何种意义上的现代人以及塑造何种意义上的现代生活方式。教育塑造个人生活方式的基本...
- 高伟
- 关键词:中国教育文化传统文化变革教育现代化文化现代化
- IBDP音乐课程学生评价方法研究
- 2012年
- IBDP是当今世界全球化的产物,其音乐课程学生评价采用内部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分标准和高级水平两个等级,以目标为本,制定了严谨细致的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智能发展。这是一种先进的评价方式,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信度和可靠度。
- 王燕飞
- 高校教师合作的问题解析与对策建议被引量:4
- 2013年
- 教师合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合作存在着交流形式化、面域狭隘化、关系失衡化和组织松散化等问题。其问题源自合作观念的制约、合作派别的局限、合作文化的官僚以及合作机制的残缺等。为此,建立优质高效的合作关系,需要将高校教师内在因素改变与外部条件支持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转变观念,加强制度和组织文化建设等予以实现。
- 王保英
- 关键词:高校教师合作
- 教会大学办学特色考
- 2014年
- 教会大学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之一。作为跨文化互动的产物,教会大学往往因附着太多的意识形态因素而带有鲜明的特色,尤其是在收回教育权运动之前,教会大学的办学往往具有浓厚的宗教表征,呈现出完全异于中国传统的教育图景。
- 孙秀玲
- 关键词:办学特色
- 地方大学文化引领地域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价值诉求被引量:4
- 2014年
- 地方大学不仅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更要承担起引领地域文化发展的重任。地方大学文化引领地域文化发展的价值主要有:明晰地域文化发展理念,丰富地域文化发展内涵,彰显地域文化人文精神,提升地域文化发展层次。
- 李风龙张芬芬郭峰
- 关键词:地域文化
- 教师来自哪里——教师身份谱系探析被引量:2
- 2014年
- 伴随早期教育活动的展开,教师(包括执行教育教化功能的其他社会成员)职业便出现在历史之中。从最早在初民社会中掌握知识的巫师阶层,到"三代"里具有显贵身份的"巫君"与"官师",再到春秋战国时期自由身份的教师群体的产生,教师群体逐渐告别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独立与自主。历史上,教师身份的转变不仅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繁荣与进步,更提升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品质与层次。
- 赵昌木张伟
- 关键词:教师身份巫师教师自由
- 浅谈“观念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
- 2017年
-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认识和发展需要,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在职业教育都面临着改革,为更好地指导改革出现许多指导理念,但在具体落实中,总是困难重重。分析阻碍改革进展的观念层面上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于将教育改革举措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李晓琦
- 关键词:观念论基础教育教育改革
- 以审美体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 2010年
- 自觉的道德修养需要"尊德乐义"的"乐道精神"。"乐道"依存于审美体验,但是审美体验并不必然激发道德体验,也不必然具有发挥提升主体道德境界的功能。在大学教育中要使道德体验升华为审美体验、进而以审美体验提升主体的道德境界需要适当的教育设计,如在校园文化中加入激活道德审美体验的元素,在课程教学中增加道德审美成份,引导学生投身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场景,启发学生欣赏自然之美以领悟主体生态伦理的道德责任等。
- 唐本钰王秀成
- 关键词:审美体验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