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材料系

作品数:15 被引量:68H指数:5
相关作者:陶蕊仲晓萍马桓吴丙照关银燕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蛋白吸附
  • 3篇异丙基
  • 3篇异丙基丙烯酰...
  • 3篇酰胺
  • 3篇ATRP
  • 3篇丙基
  • 3篇丙烯酰胺
  • 2篇医用
  • 2篇医用材料
  • 2篇乙烯
  • 2篇粘附
  • 2篇生物材料
  • 2篇微球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粘附
  • 2篇聚N-异丙基...
  • 2篇聚苯
  • 2篇聚苯乙烯
  • 2篇聚苯乙烯微球
  • 2篇壳聚糖

机构

  • 15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北京市新型高...

作者

  • 6篇陈晓农
  • 2篇石淑先
  • 2篇苏志强
  • 2篇陶蕊
  • 2篇赵静
  • 2篇魏小飞
  • 2篇鹿浩
  • 1篇杨亚栩
  • 1篇任芳
  • 1篇毛华华
  • 1篇王昱琳
  • 1篇齐再前
  • 1篇宁成云
  • 1篇张帅
  • 1篇白云洋
  • 1篇邓旭亮
  • 1篇夏宇正
  • 1篇仲晓萍
  • 1篇卫彦
  • 1篇徐明明

传媒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精细化工
  • 1篇功能高分子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高分子学报
  • 1篇明胶科学与技...
  • 1篇纳米科技
  • 1篇2011年高...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 1篇2007年全...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温敏梳状嵌段共聚物对PS微球阻抗蛋白吸附作用的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方法和大分子单体技术,制备了温敏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与PNIPAM-聚氧化乙烯(PEO)梳状嵌段共聚物,这些共聚物具有PVP或PEO支链.以溶菌酶为蛋白模型研究了所得共聚物对聚苯乙烯(PS)微球表面蛋白吸附的抑制作用.通过絮凝实验、激光散射法表观粒径测定、电泳迁移率测定及蛋白吸附量的定量数据比较了不同梳状结构的抗蛋白吸附效果.结果表明,预吸附梳状嵌段共聚物可有效阻抗蛋白吸附,亲水支链增加阻抗性能提高,即使环境温度高于PNIPAM的相转变温度也能阻抗蛋白吸附.透射电镜和共聚物胶体粒径测试表明,梳状嵌段共聚物阻抗蛋白吸附的机制是预吸附后PVP或PEO亲水支链在微球表面形成了阻隔层.通过PS微球的变温絮凝实验可评价预吸附聚合物的抗蛋白吸附性能,快速获得定性结果.
陶蕊马桓陈晓农夏宇正石淑先焦书科
关键词: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处理
Surface-Initiated ATRP法修饰聚酯医用材料表面的探讨
<正>医用材料和生物体接触点主要发生在表面,可以对医用材料进行适当的表面设计和功能化修饰,以解决合成材料非特异性作用和生命体特异性作用的矛盾。材料表面功能化修饰技术中,表面接枝聚合是一重要而有效的方法。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
徐福建
关键词:ATRPPCLPLA细胞粘附
文献传递
梳状PNIPAM-PVP共聚物在材料表面的预吸附及其抗蛋白吸附
<正>用 RAFT 聚合法及大分子单体技术制备聚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 支链)两亲梳状共聚物。在玻璃和聚苯乙烯(PS)表面预吸附所得共聚物,考察其抗蛋白吸附性能,并与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
陈晓农陶蕊夏宇正石淑先
文献传递
ATRP法设计高性能生物材料的探讨
<正>引言: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是目前可控聚合技术中十分有效的方法。材料表面功能化修饰技术中,表面接枝聚合是一重要而有效的方法。surface-initiated ATRP是目前可控接枝聚合表面修饰技术中最成功...
徐福建
关键词:ATRP
文献传递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基共聚物结构对抗蛋白吸附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背景:阻抗非特异性蛋白吸附是材料具备生物相容性的关键,赋予人造材料生物相容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表面预吸附亲水聚合物以阻断蛋白吸附。目的:以聚苯乙烯微球为疏水基材,考察基于聚异丙基丙烯酰胺的两亲梳状嵌段共聚物在表面的预吸附及其抗蛋白(溶菌酶)吸附效果。分析共聚物结构如亲水性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或聚氧化乙烯梳状支链链长和数量对蛋白阻抗性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实验,于2007-11/2008-11在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完成。材料:以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拟疏水材料表面;以溶菌酶为蛋白模型。方法:①定性分析:在聚苯乙烯微球水介质悬浮液(0.1g/L)中加入聚异丙基丙烯酰胺基水溶性共聚物(0.1g/L),使微球在室温下预吸附聚合物24h以形成亲水层,然后与溶菌酶混合(0.1g/L),在37℃下恒温24h后测定微球表观粒径和悬浮液浊度,并通过微球凝并和絮凝状况考察共聚物的蛋白吸附程度。②蛋白吸附定量分析:采用高速离心(15000r/min)法从含溶菌酶蛋白的聚苯乙烯悬浮液中分离出上清液,用紫外(280nm)分光光度法测定经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吸附后,液相蛋白质量浓度的下降值,由此推算蛋白在聚苯乙烯表面的吸附量。主要观察指标:聚苯乙烯微球的表观粒径和凝并微球的表观粒径;微球悬浮液和蛋白溶液混合物的浊度、水相残余蛋白质量浓度。结果:①37℃下未经预吸附改性的聚苯乙烯微球与溶菌酶接触后,因蛋白在聚苯乙烯表面吸附导致悬浮液发生絮凝、浊度显著下降的现象,原始聚苯乙烯表面蛋白吸附量达25.5mg/m2。②经聚异丙基丙烯酰胺基两亲梳状共聚物预吸附改性聚苯乙烯后,共聚物表面蛋白吸附量显著降低,因而悬浮液未出现絮凝而仅有轻度凝并。结论:①在聚苯乙烯微球表面预吸附聚异丙基丙烯酰胺基两亲梳状嵌段共聚物�
刘娜鹿浩吴丙照裴爱达魏小飞陈晓农
关键词:表面改性
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及其与壳聚糖的共混为载体的药物控释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以两种低黏均相对分子质量(Mη=3 595和10 306)聚乳酸及其与壳聚糖按5∶1,10∶1,20∶1,40∶1质量比共混为载体,用熔融法制备了吡虫啉控释制剂;用体外实验测定了制剂中吡虫啉的释放动力学;通过测定释放过程中释放介质水的pH,初步考察了基体的降解性能;通过测定释放实验结束时制剂残留质量,考察了基体的溶蚀性能,初步探讨了释放机理。结果表明,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及其与壳聚糖共混材料为载体,可以用于吡虫啉的控制释放,呈现扩散和溶蚀共同控制的缓慢释放,和溶蚀控制的快速释放两阶段释放规律。提高聚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减缓吡虫啉的释放,使释放特征发生从初期的快速释放和后期的缓慢释放,到初期缓慢释放和随后的快速持续释放的转变。降低聚乳酸相对分子质量或在基体中加入壳聚糖,可加大基体的溶蚀,使溶蚀控制的吡虫啉快速释放阶段提前。在Mη=10 306的聚乳酸中加入不同质量比的壳聚糖,可使释放介质水的pH约为中性,在117-336 h内调节快速释放开始时间,在228-445 h内调节释药中值时间。这种聚乳酸/壳聚糖共混载体可望在多功能型种子处理控释制剂上获得应用。
仲晓萍杨震宇赵静
关键词:壳聚糖吡虫啉溶蚀功能材料
多糖基高性能基因载体的研究
徐福建
口腔硬组织修复材料仿生设计制备和临床转化
2024年
口腔疾病几乎涉及到每个个体,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积累的重要问题。牙齿和颌骨是行使口腔功能和支撑外貌轮廓的重要结构基础。小范围牙齿缺损可能引发牙本质过敏症,大范围缺损则会导致牙齿形态和功能破坏,而牙齿缺失常造成牙槽骨吸收低平,不利于后续修复。临床上牙本质过敏症治疗手段非常有限,以牙本质小管封闭为主,其效果不佳且易复发;材料充填是牙体缺损治疗的主要手段,但现有材料与牙齿力学性能匹配差,界面结合不足,修复体寿命短;而牙槽骨低平的垂直骨增量则是世界性难题。究其原因,是缺乏对牙齿微观结构及其构效关系的深入解析,缺少对牙槽骨再生微环境的深入认识,导致材料设计忽视了从微观结构功能仿生到宏观效果实现的协同考量。因此,发展牙齿/颌骨结构与功能高度仿生的修复材料新技术与临床新策略是目前口腔医学研究的重要战略方向。
赵菡卫彦张学慧杨小平蔡晴宁成云徐明明刘雯雯黄颖何颖郭亚茹江圣杰白云洋吴宇佳郭雨思郑晓娜李文静邓旭亮
关键词:生物力学
聚乙烯醇对聚苯乙烯微球抗蛋白吸附的作用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观察聚乙烯醇在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对非特异性蛋白吸附的阻抗效果,考察聚乙烯醇水解度的影响,并与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聚氧化乙烯三嵌段共聚物比较。方法:①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平均粒径416nm,电泳迁移率-2.69[10-8m2/(V·s)]。②微球凝并状况测定:在聚苯乙烯微球悬浮液中加入聚合物水溶液,使微球在室温预吸附聚合物2h,然后与溶菌酶溶液混合,于25℃恒温2h后取样测定表观粒径,由表观粒径的变化评价因蛋白吸附诱发微球凝并的程度。③絮凝实验:将预吸附聚合物的聚苯乙烯微球悬浮液与溶菌酶混合,于37℃恒温24h后观察絮凝状况,进而判断预吸附聚合物对蛋白吸附的阻抗性能。④蛋白吸附的定量测定:采用高速离心/液相蛋白浓度测定法分析蛋白在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吸附后,液相蛋白浓度的下降值,由此推算蛋白吸附量。结果:①未经处理的聚苯乙烯微球与溶菌酶混合后发生凝并(25℃)和絮凝(37℃),而预吸附聚合物的聚苯乙烯微球与蛋白混合后,25℃时凝并程度减轻,在高温(37℃)时预吸附了低水解度(86%)聚乙烯醇或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聚氧化乙烯三嵌段共聚物的微球不发生絮凝。②预吸附了低水解度聚乙烯醇的微球,蛋白吸附量下降了79%,该聚乙烯醇的抗蛋白吸附效果优于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聚氧化乙烯及水解度为99%的聚乙烯醇。结论:①通过预吸附水溶性聚合物可抑制蛋白在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吸附、聚集,水解度为86%的聚乙烯醇抗蛋白吸附效果显著优于水解度为99%的聚乙烯醇,也优于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聚氧化乙烯三嵌段共聚物。②微球的絮凝测试提供了一种快速评价预吸附聚合物抗蛋白吸附性能的方法,所获得的定性评价结果与定量测试数据一致。
陶蕊任芳蔡晴陈晓农
关键词:聚乙烯醇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处理絮凝
层层自组装制备阿维菌素微胶囊及其释药行为被引量:19
2008年
以木质素磺酸钠和壳聚糖为囊材,阿维菌素为模型化合物,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了阿维菌素微胶囊;通过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微胶囊的表面形貌;采用体外释药实验研究了微胶囊的释药行为。SEM显示:阿维菌素原药表面光滑,而微胶囊表面粗糙且无明显孔隙。微胶囊的体外释药实验结果表明:与阿维菌素原药相比,层层自组装制备的微胶囊具有一定缓释能力,随组装层数(0~32层)的增加,微胶囊的释药速率显著降低,释药中值时间(t50)在2.41~133.7h内可调控。利用通用模型Mt/M∞=kt^π对微胶囊体外释药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处理表明,阿维菌素从层层自组装木质素磺酸钠/壳聚糖微胶囊的释放属于不规则(anomalous)释放机理。
周斌赵静
关键词:微胶囊层层自组装阿维菌素壳聚糖木质素磺酸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