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
- 作品数:170 被引量:374H指数:12
- 相关机构: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浅析景迈山布朗族文化与旅游开发被引量:1
- 2019年
- 云南省普洱市,素有世界茶源、中国茶城之美誉,如今,普洱市民族文化与茶文化受关注度持续上升。普洱市乘“文化自信”的东风,责无旁贷的正全力宣传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复兴与崛起酝酿正酣。对普洱地区代表性特色民族---布朗族文化进行整理与综述,不仅可以为普洱地区的文化整理提供原始素材,更能为普洱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略献薄力。
- 王智慧
- 关键词:布朗族文化旅游
- 景迈山古茶园与现代有机茶园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研究不同生境茶园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识别影响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和茶树病虫害防治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古茶园与现代有机茶园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探究,采用冗余分析对土壤养分与微生物之间关系进行探索。【结果】现代有机茶园根际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腐殖质、氨氮、铵态氮、有效磷和水分高于古茶园,具有显著差异;不同茶园的优势细菌种群均为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和浮霉菌门,真菌种群均为子囊菌门、被孢霉门和担子菌门,除未明确分类地位的属以外,古茶园与现代有机茶园的优势菌属组成非常相似,但是每个菌属在不同茶园中的相对丰度都存在较大差异。冗余分析表明,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腐殖质、氨氮和铵态氮是造成茶园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现代有机茶园根际土壤养分与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古茶园,不同茶园根际土壤中的优势菌属组成高度相似,但其丰度差异显著,与土壤养分呈现高度相关性。
- 於莉军王桥美彭文书严亮杨瑞娟
- 关键词:普洱茶古茶园根际微生物
- 一种可调节浸泡深度的茶包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节浸泡深度的茶包,包括茶包以及与茶包连接的第一棉绳,其特征在于:第一棉绳的另一端与固定件的上端面连接;固定件的上端面连接有凸柱;固定件的侧壁连接有呈倒“L”形状的弹性背夹。本申请能够将固定件夹持在...
- 王智慧刘松志任海涛罗斯金贵余姝锐刀雨
- 文献传递
- 西双版纳咖啡园杂草危害调查
- 2024年
- 为明确西双版纳州咖啡园杂草的种类及危害现状,2022—2023年对景洪市和勐腊县咖啡种植区杂草种类及危害进行调查。在西双版纳州咖啡园共发现杂草17科39属43种,景洪市和勐腊县咖啡种植区杂草种类分别为11科23属26种和11科28属31种,均以菊科杂草种类最多,禾本科次之。景洪市咖啡园危害较为严重的杂草有飞机草、藿香蓟、小蓬草,勐腊县咖啡园危害较为严重的杂草有飞机草、藿香蓟、三叶鬼针草、野茼蒿。建议采用人工及生态控草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控,减少使用化学除草剂。
- 付兴飞胡发广喻好好李贵平李亚男李亚麒毕晓菲彭海明石华忠邓家有
- 关键词:杂草种类
- 黄茶闷黄设备的氧气含量监测及控制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黄茶闷黄设备的氧气含量监测及控制方法,涉及氧气含量监测技术领域,获取黄茶闷黄过程的实验数据,实验数据包括环境实验数据和对应的设备氧气含量数据;依据黄茶闷黄过程的实验数据识别环境实验数据与设备氧气含量的关系;基...
- 丁其欢苏建美马占霞李思锦王艳燕彭文书徐亚文刘屹阳金贵
- 温度对固相微萃取法分析普洱熟茶香气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快速测定普洱熟茶香气成分。首先对5种萃取头进行考察,75μm PDMS/DVB表现出了较高的萃取效率。使用75μm CAR/PDMS,通过对不同温度条件下萃取香气成分的数量、种类进行比较,评价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萃取普洱熟茶香气成分的效果。结果发现,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普洱熟茶香气成分的萃取差别较大,50℃条件下萃取出化合物56种,醇类和醛类相对含量最高;60℃条件下萃取出68种,碳氢类相对含量最高;70℃条件下萃取出79种,酮类和酯类相对含量最高;80℃条件下萃取出70种,甲氧基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主要贡献性香气成分累积峰面积80℃条件下最高,其次为70℃。该研究结果可为普洱熟茶不同种类香气成分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文杰刘聪郑婷婷马莉赵苗苗严亮
- 关键词:普洱熟茶温度香气化合物
- 云南景迈山不同生境茶园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初步研究被引量:6
- 2021年
- 为了探究景迈山普洱茶区不同生境茶园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景迈山普洱茶区的微生物进行溯源,更好地保证景迈山原产地生产的普洱茶微生物的一致性。采用平板涂布分离技术,对从3个有机台地茶园(TS-A、TS-B、TS-C)和景迈山古茶园(GS-D)采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培养,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其种类。在茶园根际土壤微生物中经分离纯化共得到417株细菌和143株真菌,分别归类于27个细菌属和18个真菌属,4个茶园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不同,细菌多样性和真菌多样性的排序分别为:GS-D>TS-A>TS-C>TS-B和TS-A>TS-B>TS-C>GS-D。4个茶园的微生物群落均含有节细菌属(Arthr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杆菌属(Lysinibacill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菌属(Penicillium),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青霉菌属(Penicillium)为优势菌属。结果表明,景迈山不同生境下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有差异性,3个有机台地茶园的细菌多样性低于古茶园,但真菌多样性高于古茶园。3个有机台地茶园的规律如下:茶树品种一样,套种品种多的茶园的细菌和真菌多样性都高于套种品种少的茶园,套种品种相似的茶园,茶树品种越多,细菌的多样性更高,而真菌多样性更低。
- 杨瑞娟王桥美彭文书龚婉莹赵苗苗严亮
- 关键词:茶园根际微生物
- 大理漾泡、紫皮核桃仁营养成分及风味物质的比较分析
- 2024年
- 为研究大理漾泡、紫皮核桃仁营养元素及风味物质的差异,以两种核桃仁为原料,分别测定其氨基酸、脂肪酸、基本营养素、矿物质元素含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两种核桃仁之间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紫皮核桃仁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高于漾泡核桃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核桃仁中均检出3种饱和脂肪酸,其中漾泡核桃仁的棕榈酸含量(4.17%)高于紫皮(2.69%);均检出5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紫皮核桃仁的油酸、花生一烯酸和亚麻酸含量均高于漾泡核桃仁(P<0.05),棕榈一烯酸和亚油酸含量低于漾泡核桃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皮核桃仁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含量均高于漾泡核桃(P<0.05);共检出9种矿物质元素,紫皮核桃中P、Zn、Fe、Cu、Na、K元素含量高于漾泡核桃(P<0.05);从漾泡、紫皮核桃仁中分别鉴定出30种、3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醇类、醛类、酮类化合物是紫皮核桃的主要风味物质,而漾泡核桃的主要风味物质是醇类和烯烃类化合物(19.948%、3.819%)。两种核桃中醇类化合物峰面积占比最高,对气味贡献较大,尤其己醇峰面积占比最高,可赋予核桃淡青的嫩枝叶气息以及酒香、果香和脂肪气息。以上结果表明两种核桃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紫皮核桃略胜一筹。
- 刘艳陶亮顾凡代佳和田洋
- 关键词:核桃仁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元素风味物质
- 云南景迈山不同生境茶园及茶窖空气微生物群落分布多样性研究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研究景迈山普洱茶区不同生境茶园及茶窖的空气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景迈山普洱茶区的微生物进行溯源,更好地保证景迈山原产地生产的普洱茶微生物的一致性。【方法】利用安德森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对4个不同生境茶园(CY-A^CY-D)和茶窖(CJ)的空气采样,采用平板涂布分离技术培养采集的微生物,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其种类。【结果】在茶园和茶窖的空气微生物中经分离纯化共得到310株细菌和191株真菌,分别归类于27个细菌属和18个真菌属,4个茶园空气微生物丰富性不同(CYC>CY-A>CY-B>CY-D),但均分离得到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茶窖的微生物群落不含肠杆菌属,而以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曲霉属(Aspergill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主。【结论】景迈山不同生境下的空气微生物群落组成有差异性,茶树品种或套种品种越多的茶园,空气微生物种类越丰富,肠杆菌属是景迈山普洱茶区空气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显著特征,为进一步探究普洱茶微生物的来源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 杨瑞娟王桥美龚婉莹赵苗苗严亮
- 关键词:空气微生物茶园
- 蘑菇多糖生物活性及提取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蘑菇在全球广泛分布,可食种类多,食用历史悠久,在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蘑菇多糖是蘑菇重要的活性物质之一,蘑菇多糖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降血糖、降血脂、免疫调节、保肝护肝、调节肠道菌群、美容等功效。本综述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主要阐述了蘑菇多糖的相关生物活性和提取方法,以及不同提取方法对多糖活性的影响研究现状,并对蘑菇多糖的进一步研究作出了展望,旨在为蘑菇多糖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马莉季爱兵曾胤严亮
- 关键词:生物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