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机构详情>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

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

作品数:249 被引量:633H指数:12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3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5篇环境科学与工...
  • 54篇农业科学
  • 40篇文化科学
  • 36篇天文地球
  • 31篇经济管理
  • 21篇生物学
  • 5篇化学工程
  • 5篇历史地理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水利工程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理学

主题

  • 31篇土壤
  • 25篇教学
  • 20篇植物
  • 20篇污染
  • 19篇重金
  • 19篇重金属
  • 16篇生物炭
  • 15篇课程
  • 14篇地理
  • 12篇旅游
  • 12篇教学改革
  • 12篇高校
  • 11篇土地利用
  • 10篇生态
  • 9篇黄壤
  • 7篇镉污染
  • 7篇锰渣
  • 6篇地貌
  • 6篇电解
  • 6篇电解锰渣

机构

  • 242篇贵州师范学院
  • 38篇中国科学院
  • 35篇贵州大学
  • 15篇贵州师范大学
  • 13篇贵州理工学院
  • 8篇重庆理工大学
  • 7篇贵州省地质矿...
  • 5篇中国林业科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贵阳学院
  • 4篇外生成矿与矿...
  • 3篇贵州民族大学
  • 3篇贵州工程应用...
  • 3篇中国科学院西...
  • 2篇贵州省农业科...
  • 2篇贵州科学院
  • 2篇兰州大学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2篇天津师范大学

作者

  • 13篇罗绪强
  • 11篇张桂玲
  • 10篇刘方
  • 6篇张国平
  • 6篇刘建中
  • 6篇李松
  • 5篇王泽鹏
  • 5篇何季
  • 4篇姚斌
  • 4篇刘涛泽
  • 4篇朱健
  • 4篇王宁宁
  • 4篇王秋军
  • 3篇郑延丽
  • 3篇李俊海
  • 3篇谢卓君
  • 3篇刘兴
  • 3篇杨成富
  • 3篇吴建峰
  • 2篇夏勇

传媒

  • 19篇贵州师范学院...
  • 14篇山东化工
  • 11篇安徽农学通报
  • 6篇基建管理优化
  • 6篇地球与环境
  • 5篇贵阳学院学报...
  • 4篇山东农业科学
  • 4篇江苏农业科学
  • 3篇应用化工
  • 3篇种子
  • 3篇中学地理教学...
  • 3篇中国沙漠
  • 3篇资源开发与市...
  • 3篇贵州农业科学
  • 3篇贵州科学
  • 3篇山地农业生物...
  • 3篇科学技术与工...
  • 3篇矿物岩石地球...
  • 3篇贵州农机化
  • 3篇科教导刊

年份

  • 1篇2025
  • 19篇2024
  • 42篇2023
  • 33篇2022
  • 55篇2021
  • 39篇2020
  • 48篇2019
  • 5篇2018
2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岩溶山地乡村人地系统耦合演变研究
2019年
本项目开展了岩溶山地乡村人地系统退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岩溶山地聚落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岩溶山地山-坝土地利用耦合演变研究和岩溶山地人地关系转型演变研究。项目阐明了岩溶山地生态退化、恢复的人为效应,为客观了解岩溶石漠化的演变过程和成因,开展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对已有的宏观尺度的人地系统特征认识作微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变化人文影响的补充。
李阳兵罗光杰白晓永赵翠薇
关键词:岩溶山地人地系统土地利用变化岩溶石漠化生态环境效应生态退化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畜牧养殖场粪便固液分离一体化圈舍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由于生态畜牧业可以逐步完成石漠化治理核心任务的3个方面,因此成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重要产业载体,而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环境污染难以治理,所以畜牧养殖场必须生态化建设,尽量节能减排,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文章在综述国内外畜牧养殖场粪便固液分离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畜牧业发展现状,结合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畜牧养殖场建设要求,设计出该区畜牧养殖场粪便固液分离一体化圈舍。该圈舍包括多功能房顶及畜牧粪便固液分离系统,分离系统带有粪便发酵系统和消毒池,考虑了粪便的发酵、消毒杀菌。该圈舍利用了太阳能及雨水资源,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缺水情况下实现了清洁生产的目的。该圈舍是两个清洁能源型粪便就地固液分离系统,生态化程度较高,市场前景可观,可促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畜牧产业生态化发展,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生态畜牧养殖场粪便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邹细霞陈海旭李丽娟杜芳娟熊康宁樊云龙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生态畜牧业固液分离圈舍设计
贵州卡林型金矿成矿系列研究
贵州为南盘江—右江卡林型金矿聚集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金资源产地之一,大地构造位处江南复合造山带西段。早期对贵州卡林型金矿成矿系列和成矿亚系列建立的核心思想均主要体现为容矿岩石和地层时代的差异性方面,尤其是容矿...
刘建中徐良易宋威方王泽鹏王大福杨成富李俊海郑禄林李松涛谭亲平谢卓君刘婧珂杨毓红谭礼金陈发恩谭代卫汪小勇张兵强何良伦
关键词:卡林型金矿矿床成矿系列容矿岩石
Fe(Ⅱ)浓度对硫酸盐还原菌去除水体中砷和锑的影响被引量:5
2021年
在硫酸盐还原菌处理体系中,加入浓度分别为10、20、50、100、200、500 mg·L^(-1)的Fe(Ⅱ),探讨不同浓度的Fe(Ⅱ)对硫酸盐还原菌去除As(Ⅲ)和Sb(Ⅲ)(初始浓度均为5 mg·L^(-1))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浓度Fe(Ⅱ)的加入对体系pH、硫化物含量及SO_(4)^(2-)残余量均产生了显著影响;10 mg·L^(-1)和20 mg·L^(-1)的Fe(Ⅱ)对硫酸盐还原菌去除As(Ⅲ)和Sb(Ⅲ)的影响并不显著,随着Fe(Ⅱ)浓度的升高,体系中As(Ⅲ)和Sb(Ⅲ)的去除率均有明显提高;经过15 d的静置处理,500 mg·L^(-1) Fe(Ⅱ)对硫酸盐还原菌去除As(Ⅲ)和Sb(Ⅲ)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使得As(Ⅲ)和Sb(Ⅲ)的去除率从不加Fe(Ⅱ)时的30.2%、83.8%分别提高到98.2%、100%;比较每个Fe(Ⅱ)浓度下As(Ⅲ)和Sb(Ⅲ)的去除率发现,Sb(Ⅲ)的去除率均高于As(Ⅲ).研究表明,硫酸盐还原菌处理体系中As(Ⅲ)和Sb(Ⅲ)的去除效率将受基质pH、硫化物、共存离子等因素制约,也受到自身化学性质的影响,适量Fe(Ⅱ)的加入提高了As(Ⅲ)和Sb(Ⅲ)的去除效率,并降低了固相中As(Ⅲ)和Sb(Ⅲ)复溶的可能性.
柳凤娟张国平罗绪强余乐正王庆云
关键词:硫酸盐还原菌
砾波纹地表风沙颗粒蠕移特征及其地貌学意义
2024年
蠕移是风沙颗粒传输的3种基本形式之一,也是目前较少关注的研究领域。砾波纹作为一种独特风沙地貌形态,由双峰型沉积物组成,表面被粗颗粒覆盖,其形成演化与蠕移运动密切相关,但学界对其形态动力过程认知非常有限。因此,以砾波纹为载体,研究了蠕移运动规律并探讨其地貌学意义。本研究在库姆塔格沙漠北部三垄沙地区开展,借助新型蠕移集沙仪,在14个月内进行了10次连续原位观测。结果表明:砾波纹地表的蠕移输沙通量为0.047~0.352 g·cm^(-2)·min^(-1),且随季节存在明显的变化。蠕移质的粒度分布为双峰型,分选较好,粗偏,宽至极宽峰态,中沙和细沙含量可达85%,粗沙及以上颗粒占10%强;不同粒级的蠕移输沙通量存在较大差异,中细沙输沙通量最大,极粗沙和极细砾则呈量级减少。蠕移输沙通量与起沙风平均风速之间存在相关性,最强的蠕移输沙过程发生在夏季沙尘暴期间,而最弱的发生在冬季。除了风况之外,沉积物粒度特征、不同方向的沙源供应程度均影响蠕移输沙通量和物质组成。从沉积学上来看,砾波纹表面的蠕移运动,对其内部“渗入”结构和粗细互层的前积纹层形成具有重要贡献。本研究对揭示风沙蠕移物理过程和砾波纹地貌演化提供了一些新的认识。传统上以粒径划分蠕移的方法值得商榷,更为深入的蠕移运动机理及其在地貌学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钱广强杨转玲邢学刚董治宝潘凯佳孟雨萱郭酉元
关键词:集沙仪
锰矿废渣区苔藓物种多样性及其重金属污染监测被引量:9
2020年
以贵州东部锰矿区3个不同类型的废渣堆场(矿井废渣、尾矿渣、电解锰渣)自然生长的苔藓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形态分类法对采集的63份苔藓样品鉴定为12科18属21种,其中丛藓科(Pottiaceae)为优势科,尖叶扭口藓(Trichostomum brachydontium)为矿井废渣堆场优势种,扭叶牛毛藓原变种(Ditrichum gracile)为尾矿渣堆场优势种,而南亚丝瓜藓(Pohlia gedeana)为电解锰渣堆场优势种。对苔藓植物及其生长基质7种重金属元素(Cu、Zn、Cd、Pb、Mn、Ni、Cr)含量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锰矿废渣区苔藓植物生长基质的重金属出现明显富集,其中Mn、Pb、Cu、Cr含量的最大值分别为该区土壤背景值的334倍、436倍、139倍、130倍;而苔藓中Mn、Cr、Pb、Cu、Cd含量超过植物正常范围值,其中硬叶净口藓(Gymnostomum subrigidulum)对Mn、Cr、Pb、Cu的累积性较强,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变化与其生长基质中重金属含量有密切的关联性,硬叶净口藓可作为锰矿区监测土壤重度污染的指示植物。相关性分析表明,苔藓植物内Mn、Cr、Cu、Pb含量与其生长基质中相应的重金属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苔藓植物中重金属来源主要受生长基质的影响;苔藓植物内各重金属元素之间多具有协同作用,苔藓植物对重金属具有多重吸收效应。
任军刘方朱健罗洋李松钟雪雯
关键词:环境学苔藓重金属指示植物
贵州高原湿地草海水生植物的区系特征与地理分布被引量:3
2022年
水生植物在浅水湖泊或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3次野外实地调查,对草海水生植物物种的区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草海水生植物共有33科60属106种,其中蕨类植物有3科3属6种,被子植物30科57属100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7科24属38种,单子叶植物13科33属62种。以蓼科(Polygonaceae)、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禾本科(Poaceae)、莎草科(Cyperaceae)为优势科;以蓼属(Polygonum)、眼子菜属(Potamogeton)、莎草属(Cyperus)为优势属,属的组成比较分散,单种属和寡种属(2~4种)占总属数的95.00%;以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光叶眼子菜(Potamogeton lucens)、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等为优势种;从分布区类型看,在属级水平上有7个类型,属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最多,占48.33%,北温带分布的属(14属)多于泛热带分布的属(8属);种级水平上有17个类型,种的分布区类型以温带分布最多,占50.00%,其次是热带分布种(18.87%)和世界分布种(13.21%);调查样区中有6种外来水生植物。在水生植被恢复重建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实践中,应尽量选择本土植物。
代亮亮袁旗刘文吕敬才袁果
关键词:水生植物区系
钛渣熔炼及氯化工艺中废物的综合利用被引量:2
2019年
对钛渣熔炼及氯化两个工序排放的主要废物开展了综合利用的相关研究工作。钛渣熔炼过程中产生烟尘、过细钛渣、钛铁渣3种废料,沸腾氯化过程中产生氯化炉渣、收尘渣、泥浆、副产稀盐酸4种废料,企业都是采用碱中和处理后直接排放。全面分析了以上几种废物的产生过程及其物化特性,并根据废物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综合利用方案,为实现钛工业无废少废清洁生产提供理论及技术参考。
刘邦煜刘涛泽叶春
关键词:四氯化钛钛渣氯化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季节性干旱下喀斯特次生林不同树种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被引量:10
2021年
植物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和机制是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及其耦合关系的基础。为探讨季节性干旱下喀斯特次生林中不同植物的WUE变化,以普定次生林通量观测站内的喀斯特次生林为例,在连续干旱背景下分别对8种常见植物的叶片WUE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常见植物的叶片WUE日间主要在0.65~7.73μmol/mmol之间变化。8种植物的叶片WUE均以上午9点最大,厚果崖豆藤(Millettia pachycarpa)、朴树(Celtis sinensis)和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的WUE均在下午3点就降到最低,而铁线莲(Clematis florida)、木通(Akebia quinata)、石岩枫(Mallotus repandus)、梓树(Catalpa ovata)和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的WUE则在下午5点才降到最低。厚果崖豆藤、铁线莲、石岩枫、朴树、构树的WUE日间变化均较显著。(2)研究区植物叶片的WUE以藤本植物最高。上午9点、11点和下午3点,植物叶片WUE的种间差异均不显著,而在下午1点、5点,植物叶片WUE在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3)石岩枫和木通的叶片WUE与环境光照强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朴树和铁线莲的叶片WUE与环境相对湿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厚果崖豆藤的叶片WUE与环境空气温度间也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朴树、构树、马桑、石岩枫、铁线莲、厚果崖豆藤的叶片WUE与净光合速率均显著正相关,木通的叶片WUE与蒸腾速率显著负相关。研究区8种植物叶片WUE与叶面水汽压亏缺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4)植物种和外部环境对研究区植物叶片的WUE均有显著影响,木通、厚果崖豆藤、铁线莲在遭遇连续干旱后叶片WUE均较高,对生境恶劣的喀斯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张桂玲张桂玲罗绪强罗绪强任艳陆汉芝秦会斌
关键词:季节性干旱水分利用效率
地理学专业大学生野外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2021年
野外实践是地理学专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过程。在整个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核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学管理部门则应该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为提升野外实践教学质量而提供政策支持。文章认为提升地理学专业大学生野外实践能力需遵循以下路径:一、教师要实现"兴趣、科研、教学"三结合;二、就近发掘野外实践资源;三、严格实践环节考核;四、教学管理部门要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实践工作成效考核;五、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胜任中学"研学"课程等。
樊云龙罗绪强罗光杰
关键词:地理学野外实践地貌
共2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