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系
- 作品数:45 被引量:97H指数:6
- 相关作者:葛正洪孙宗胜闫济欣刘艳阎济欣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被引量:8
- 2007年
- 基层民主选举构成民主政治的基础,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较好地发动和领导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通过宣传发动工作,提高农村基层选民的民主参与热情;在农村基层选举过程中,广大民众行使直接民权;同时,全面贯彻“三三制”原则。这样,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受到深刻、直接而又普遍的民主教育,为老百姓参与政治开辟了途径,为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 张国茹
- 关键词:民主选举延安时期
- 关于我院建设现代大学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 2002年
- 在学校的长期规划中,综合发展是基础,特色发展是灵魂。发展本科教育,要明确本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框架中的基础地位,要实现从狭窄的专业教育到综合素质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的转变。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 贾敬
- 关键词: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校园建设
- 负面消息、政府姿态与新闻的辨析被引量:1
- 2004年
-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社会的变动产生信息,新闻和信息本身没有正负,只是对社会产生的效应既有积极作用也有破坏性作用。及时、真实地公开信息和报道新闻,可以使社会有望实现最小成本下的社会预期;将新闻冠以"正、负"不利于多种声音语境下的事实辨析,不利于使信息在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关注下去伪存真。承认并尊重受众的知情权,使政府与媒体保持一定距离,还信息传播于媒体,既是政府对解决问题充满信心的姿态,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大众传播中的具体体现。
- 吕霓闫济欣
- 关键词:新闻突发事件负面消息
- 钟嵘《诗品》陆士衡条疏证被引量:2
- 2005年
- 享有“太康之英”美誉的陆机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在创作和理论上皆有创获的文人,钟嵘《诗品》将陆机置于上品,评骘甚高。但因其评语意赅而言简,内中确指,令人莫衷一是。今在诸家研究的成果之上尝试对《诗品》中的陆机条的相关字句作寻根究底的探索,以期能探本得源,明其实旨。笺证中发现所谓“文劣于仲宣”、“不贵绮错”皆非字面所指,而是褒贬参半,这无疑是与钟嵘所崇尚的诗歌美学思想息息相关的。
- 金安辉
- 关键词:陆机
- 论网络传媒的优势被引量:2
- 2002年
- 网络媒体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展自身生存空间和影响公众生活的根本所在。网络传媒的优势在于其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信源的多元化、新闻传播的快捷性、网络传播的自主性、新闻传播的全球化、网络新闻传播的窄播化和个性化。
- 张玲玲
- 关键词:信息传播新闻传播网络传媒公众生活
- 电视文化与青少年社会化刍议被引量:3
- 2002年
- 根据北京地区观众媒介接触行为的分析,充分肯定了电视传播满足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种种需求的重要地位,并根据早期社会化时期青少年特点的分析,探讨了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作用;从电视文化对青少年社会化负面影响的角度,重点论述了电视与青少年社会化的关系,特别强调了电视应该为青少年社会化提供寓教于乐的电视通俗文化。
- 吕霓
- 关键词:电视文化大众传播青少年社会化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内蕴
- 2002年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而且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准确地把握住了当今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脉搏,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张美云
-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 “三个代表”与“以人为本”的内在和谐统一
- 2002年
- “三个代表”与以人为本是有机统一、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实现“三个代表”的最终归宿就是为了提升人自身的素质,使人自身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我们党应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当好“三个代表”,以达到“三个代表”与以人为本的内在和谐统一。
- 陈铁夫
- 关键词:以人为本
- 论终极关怀与大学生的优良传统道德教育
- 2002年
-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内含着对人的终极关怀 ,有着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大学生是振兴中华、维护中国人民的基本价值观、复兴伟大的中华社会主义文明的生力军 ,对大学生进行“终极关怀”的教育 。
- 刘星
- 关键词:传统道德教育终极关怀大学生价值观
- 和韵:以“韵”为起点与目标的创作方式——中国古代和韵诗盛行原因及创作心理探析被引量:2
- 2009年
- 和韵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诗歌创作形式。和韵之风的盛行,标志着诗歌社会功能的转变,使得押韵由一种高难度的技术要求,演变成最具操作性的方便法门。古典诗歌发展到晚期,作诗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作韵"。在和韵这种创作模式中,人们满足于对典范的追慕,对传统与权威的认同,严重束缚了整个社会群体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剖析和韵诗盛行的原因及创作心理,有助于深入了解唐代之后古典诗歌的创作状况。
- 杨春俏吉新宏
- 关键词:和韵押韵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