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

作品数:405 被引量:473H指数:11
相关作者:张建平艾希成牟天成金朝霞于安池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廊坊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7篇会议论文
  • 145篇期刊文章

领域

  • 211篇理学
  • 39篇一般工业技术
  • 36篇化学工程
  • 32篇医药卫生
  • 27篇生物学
  • 22篇电气工程
  • 18篇文化科学
  • 13篇电子电信
  • 8篇自动化与计算...
  • 7篇机械工程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48篇离子
  • 45篇分子
  • 39篇离子液
  • 39篇离子液体
  • 35篇纳米
  • 35篇催化
  • 34篇光谱
  • 25篇相互作用
  • 24篇电池
  • 24篇电化学
  • 24篇动力学
  • 24篇配合物
  • 23篇蛋白
  • 20篇电极
  • 19篇太阳能电池
  • 18篇溶剂
  • 18篇自组装
  • 17篇手性
  • 17篇抗氧化
  • 16篇金属

机构

  • 40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3篇中国科学院
  • 21篇北京大学
  • 7篇茨城大学
  • 7篇吉林大学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北京林业大学
  • 5篇廊坊师范学院
  • 4篇南京大学
  • 4篇北京工业大学
  • 4篇北京理工大学
  • 4篇天津大学
  • 4篇中南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兰州大学
  • 2篇安徽建筑工业...
  • 2篇日本茨城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宜春学院
  • 2篇周口师范学院

作者

  • 59篇张建平
  • 46篇艾希成
  • 45篇牟天成
  • 29篇杜为红
  • 25篇李志平
  • 23篇王鹏
  • 22篇于安池
  • 21篇金朝霞
  • 18篇王亚培
  • 15篇吕荣
  • 15篇于澍燕
  • 15篇王雪松
  • 15篇付立民
  • 14篇赵聪
  • 13篇罗红霞
  • 12篇徐立进
  • 11篇韩瑞敏
  • 11篇何蕾
  • 10篇薛面起
  • 10篇王弋

传媒

  • 22篇物理化学学报
  • 18篇高等学校化学...
  • 13篇中国化学会第...
  • 7篇无机化学学报
  • 6篇分析化学
  • 5篇化学试剂
  • 5篇化学进展
  • 5篇生物物理学报
  • 5篇化学教育(中...
  • 5篇第十八届全国...
  • 4篇高分子学报
  • 4篇有机化学
  • 4篇第十五届全国...
  • 4篇2013年第...
  • 4篇第十三届全国...
  • 3篇档案学研究
  • 3篇科学通报
  • 3篇化学通报
  • 3篇化学学报
  • 3篇大学化学

年份

  • 3篇2024
  • 12篇2023
  • 10篇2022
  • 6篇2021
  • 7篇2020
  • 26篇2019
  • 17篇2018
  • 14篇2017
  • 24篇2016
  • 30篇2015
  • 46篇2014
  • 42篇2013
  • 33篇2012
  • 16篇2011
  • 33篇2010
  • 22篇2009
  • 27篇2008
  • 18篇2007
  • 16篇2006
40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L-半胱氨酸和胱胺共自组装膜活体检测抗坏血酸(英文)
2019年
自组装单分子膜(SAM)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近年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SAM通过金硫键在电极表面形成高度有序的单分子膜,该稳定的分子膜不仅可以调节表面的亲疏水性质,而且可以促进电极表面氧化还原活性分子的反应速率.本论文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在金微电极上构建半胱氨酸和胱胺共自组装单分子膜用于活体内抗坏血酸的检测.研究发现,当混合单分子层中半胱氨酸和胱胺的摩尔比为1:1时,可以在低电位下(约为0.10 V)显著增强抗坏血酸氧化的电子转移动力学,同时该膜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蛋白质在电极表面的非特异性吸附.将共自组装单分子膜应用到活体检测中,作者检测到鼠纹状体中抗坏血酸的基准值为257±30μmol·L-1(n=3).本论文为活体电化学检测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张悦冯涛涛纪文亮张美宁
关键词:抗坏血酸活体
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太子军挑战职业经理人——浙江方太案例研究
2007年
文章采取案例分析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以浙江方太集团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子承父业"传承方式的优势和弊端,探讨了如何借鉴这种模式。
魏晓冬
关键词: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
鼠脑红蛋白突变体氰根络合物溶液NMR结构
Neuroglobin(Ngb), a new member of heme-containing globular protein family, is predominantly expressed in brain...
尹国维杜为红
关键词:脑红蛋白突变体
文献传递
淮北煤系高岭土的改性与应用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主要研究了淮北煤系高岭土的各种改性方法(煅烧改性、偶联剂与表面活性剂的选择与配伍),系统分析了提高其与有机物相界面结合力的各种方法。通过X射线衍射测试分析,探讨了改性机理;通过对淮北煤系高岭土填充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的测试,验证了高岭土经表面改性后,能显著提高有机与无机材料的表面结合力,大大增强高分子材料的补强性能。
章祥林陈建章翊东
关键词:煤系高岭土煅烧偶联剂改性补强
无定型MoS_x/CdS的制备及其光催化产氢活性被引量:1
2018年
为了提高窄带半导体CdS的光催化产氢活性,通过光沉积方法成功在CdS表面负载了无定型MoS_x助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紫外可见漫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光电流测试,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可见光照射下,无定型MoS_x/CdS表现出了比纯CdS更高的光催化产氢活性,其产氢活性是纯CdS的2.8倍,达到2.02 mmol/(g·h).研究表明,CdS光生电子和空穴的有效分离以及无定型MoS_x暴露了更丰富的不饱和S原子作为活性位点是产氢活性提高的主要原因.
李佳吕毅东彭洋
关键词:CDS
受体相结构对卟啉类小分子太阳电池光生电荷动力学的影响
<正>Nakamura等人设计了一种p-i-n型的小分子太阳电池,这种电池的结构是基于柱状的四苯并卟啉tetrabenzoporphyrin(BP)晶体作为i层插入到富勒烯受体相1,4-bis(phenylsilylme...
赵宁久艾希成张建平
文献传递
烷烃与疏水固体界面超小水滴的制备与生长规律
2018年
在"水-油-固"多相体系中,以液态直链烷烃为油相,利用自发形成法制备了油-固界面超小水滴,探究了油相性质对界面超小水滴生长规律的影响并系统表征了界面超小水滴随着时间的生长变化情况.利用光学显微镜跟踪观察了从正庚烷到正十六烷10种直链烷烃与疏水玻璃构成的油-固界面,发现油相上层的水分子能穿过油层抵达固体基底表面进而形成超小水滴,但并未观察到烷烃碳链长度改变引起的超小水滴的规律性变化.利用具有高分辨率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界面超小水滴的形貌、位置及生长情况进行了系统表征,发现界面超小水滴位于油-固界面,呈现球缺状形貌,水滴尺寸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相近水滴有融合现象,当水滴与油膜厚度接近时水滴冲破油膜而消失.结合Imaris软件统计界面超小水滴的总体积,探究了界面总水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发现界面超小水滴形成过程可分为生长、稳定和退化3个阶段.本文扩展了"水-油-固"多相体系自发形成界面超小水滴的油相选择范围,建立了新模型,为制备界面超小液滴提供了新方法,也为微纳尺度润湿理论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王瑶王云鹏蔡美荣李焕荣杨忠强
Ir-催化的喹啉与吡啶衍生物的不对称氢化反应研究
目前过渡金属催化的芳杂环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反应是不对称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过渡金属Ir催化的2-取代喹啉与吡啶衍生物的不对称氢化反应研究中发现,如果对反应的添加剂(碘)以及其他条件(特别是手性双膦配体)进行调节,就...
徐立进
关键词:不对称氢化反应
文献传递
碳纳米管化学修饰电极电化学
2008年
根据碳纳米管的原子结构,它在电学上可以表现为金属或半导体。碳纳米管独特的电子特性表明其在化学反应中用作电极时具有促进电子转移反应的能力。本获奖论文即较早地将碳纳米管这种新材料应用于电极反应中。
罗红霞
关键词:碳纳米管电极反应电化学电子转移化学反应原子结构
铁催化三级胺氧化酰胺化
<正>酰胺类化合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聚合物及药物中。传统合成酰胺的方法一般是使用羧酸和胺脱水来制备[1]。文献报道,醛与一级、二级胺在金属催化下也能实现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2-5]。我们课题组在...
李远明贾凡李志平
文献传递
共4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